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汉大学图书馆学考研《目录学》资料整理

武汉大学图书馆学考研《目录学》资料整理

目录学名词解释1. 目录:是经过加工的一批相关文献,又是经过科学的编排和组织,使之有序化了的、能为读者提供有关文献信息的二次文献。

(p2)2. 目录学:是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3. 目录学中的矛盾:指导与报导文献与人们对文献的特定需求之间的矛盾。

4. 目录学原理:目录学实践活动、理论研究活动的各个方面经过方法总结或理论抽象,形成一定的方法规律和工作规范。

5. 国家书目:是全面系统地揭示与报导一个国家出版的所有文献信息的总目。

6. 联合目录:是以反映图书文献的收藏处所为特征,为揭示和报导若干个图书馆收藏的综合的或专科专题的图书文献信息而编的统一的目录。

7. 专题书目:是为特定的读者对象全面系统地提示与报道关于某一特定学科或某一研究主题的文献而编制的书目。

8. 推荐书目:亦称导读书目或选读书目,是针对某一特定的读者群和特定的目的,围绕某一专门问题,对文献进行选择性的推荐,以指导自学或普及知识而编制的目录。

9. 地方文献书目:是为提示报导有关某地区的自然和社会各方面的文献信息而编的书目。

10. 个人著述书目:是提示与报导特定人物的全部著作以及关于他的文献信息而编的书目。

11. 网络目录:是检索因特网上WEB资源的目录工具,是利用超文本技术在因特网上建立的提供网上信息导航和检索服务的WEB服务器或网站。

12. 文献揭示:就是运用各种方法将文献的外部特征信息和内容信息揭示出来,报导给用户,以便用户能够迅速地获取有关文献的信息,为他们准确地选择所需的情报提供条件。

13. 作用:描述、定位、选择。

14. 著录:是编制文献目录时,按照一定的规则对文献的形式特征和内容特征进行选择、分析和记录的方法和过程。

它是通过著录事项来实现的。

15. 著录的要求:完备性、准确性、一致性16. 摘要:是对一份文献的内容所做的简略而准确的描述,它是用简要准确、不加任何评论的文字窄数文献主要内容的方法。

17. 索引:是把一种或多种书刊文献里的事项或知识单元,按有利于寻检的方式加以编排并说明出处的、能够提供文献资料线索的揭示文献的方法。

18. 文献评价:对一篇文章或一部著作的介绍与评论的方法。

19. 综述:是在对某以特定学科或专题的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撰写出的关于某学科或专题的具有报导性和资料性的科学文献。

20. 书目记录:将书目著录、提要、文摘、分类标引等记载,形成书目款目。

21. 文摘:以简明扼要的文字摘述文献的主要内容和原始数据,想读者报导最新研究成果、传递文献的情报信息和查询文献线索的一种工具。

22. 报导性文摘:是全面真实地反映文献内容的创造性部分,含有较大的情报量,可使部分读者免于查阅原文献的的一种摘要形式。

23. 指示性文摘:借助某事项说明另一事项,称为指示。

此文摘只简单介绍文献内容的梗概,注重定性描述。

24. 《七略》中的每一略(了解P57)25. 以人类书(P102):由于据作者分类,自然形成一种在作者之下汇录所做的著录方式。

如元代钟嗣成撰《录鬼簿》。

这里所讲的以人类书与郑樵所论述的有所不同,郑樵主张在于以人类于书,而《录鬼簿》在于以作者类著作。

这里所讲的以人类书与现代分类的以人类书有所不同,现代的做法是特为某些人立类。

26. 索引(P234):就是记录和指引相关文献信息或知识单元,并按照一定的编排系统组织起来的检索工具。

按照反映被检索对象的事项和内容,可分为篇目索引和内容索引。

27. 篇目索引(P239):又称“题录”或“论文索引”,主要是标引图书或报刊中的论文篇目,按照一定编排法则组织起来的供查找篇目位置的索引工具。

主要起着指示和指向的作用。

28. 内容索引(P239):是以文献内容中所含的字、词、句、人名、地名、主题等具体内容为记录和检索单元,按照一定的编排法组织起来的供查找具体内容位置的检索工具。

又可以细分为语词索引、关键词索引、人名索引、地名索引等等。

29. 文献标引(P250):索引编制中最关键的一步。

文献标引就是分析文献内容,并用索引语言来表示文献内容的某些特征。

30. 综述(P260):对某一时期特定学科或专题的一批相关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撰写而成的综合、概述性的科学文献。

31. 书目情报(P279):关于文献的知识和效用信息的集合。

具有知识性、浓缩性、二次性。

区别于二次文献,是书目文献具体概念基础上的抽象概念。

32. 书目情报服务(P282):是开发文献信息资源,向读者传递文献信息,为社会主义建设和科学研究服务的重要手段,是适应书目工作和参考咨询总之情报化的需要而产生的,是目录工作为读者服务向纵深发展的重要环节。

33. 书目情报意识(P287):人们对书目情报社会功能的认识程度和获取书目情报需求的敏感度,也成为人们对书目情报意识和信息的敏感、判断、吸收的自觉程度。

选择1. 《别录》我国最早的综合性提要目录。

汉代刘向。

2. 《七略》我国最早的分类目录。

3. 《七志》王俭,“于书名之下,每立一传”4. 《七录》阮孝绪,分内外篇5. 《七林》许善心6. 《隋书·经籍志》是现存最早的四部目录。

而且是四部发展史上首先采用经史子集而不是甲乙丙丁作类名的目录。

第二部史志目录。

7. 《郡斋读书志》晁公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私藏目录。

8. 《遂处堂书目》尤袤,最大的贡献在与著录版本。

简答或论述(1) 孔子整理六经的三个原则(P55)1. 述而不作。

2. 不语怪、力、乱、神。

尽量删去档案中关于怪异、勇力、悖乱与鬼神等内容。

3. 认为“攻乎异端,斯害也矣”。

故反对研究异端邪说,反映在文献编辑整理上,就是尽量不收那些含有异端观点的材料。

(2) 《七略》的范式(P57)1. 有一个分类体系2. 有一个总说明3. 每类之下有小序,说明各类的学术源流(小序和总说明在《七略》中合为“辑略”)4. 每书都撰有叙录(3) 四部分类法(P61)题录性书目是便于检查的简单登记性书目,始于班固的《汉书·艺文志》。

《汉志》删《七略》之叙录而为注释。

题录性书目主要采用四部分类法。

1. 四部分类法主要产生于魏晋之时。

2. 魏郑默的《中经》是否采用四部分类法因缺乏记载而难以确知。

3. 荀勖《中经新簿》采用甲乙丙丁分类。

4. 与《中经新簿》之甲乙丙丁相对应的类名为经史子集。

5. 东晋李充将序“删正”,确定新的次序。

总之,四部分类法由郑默发轫,荀勖初创,李充确定次序,到《隋书·经籍志》基本类名和相关细目。

四分法是顺应当时文化典籍的实际变化而提出的。

后成为三国以后目录所采用的主要分类法。

(4) 刘向等人的校书步骤1. 广罗异本,相互校补2. 条别篇章,确定书名和篇名3. 校勘脱文脱简,写成定本4. 提要钩玄,编写叙录5. 种别分类,编写目录(5) 《七志》对《七略》的改易(或者说《七志》特点)(P65)《七志》南朝王俭撰,以非官方的方式进行。

1. 命名与分类上,王俭鉴于《七略》名为七分而实为六分,特增图谱一类,成为名副其实的七分体系。

类名有所改动,但实质未变。

2. 叙录与小序等方法的运用上,《七志》仿《七略》作“九篇条例”,应是九大类之类序。

3. 另外,《七志》“于书名之下,每立一传”。

这种不讨论图书内容而介绍作者的提要被后世称为“传录体提要”。

(6) 《七录》对《七略》的改易(或者说《七录》特点)(P67)略晚于王俭的阮孝绪撰。

1. 史部独立2. 合诸子与兵书为子兵录3. 不立图谱类,而“图画之篇宜从所图之部”。

4. 佛道图书不再作为附录,而作外篇5. 子目详备(7) 古代目录学理论的初步探讨(P84)(了解)郑樵以前对目录学的谈论不系统,总的来说有三个问题:1. 对文献作用的认识2. 对目录分类的探讨3. 对书目方法与书目作用的探讨(8) 郑樵的目录学思想(P88)1. 郑樵的目录学思想主要体现在《通志·校雠略》,这是一部通史,会通是其精神所在。

2. 会通,“即把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从千头万绪的历史现象中,描绘出各种事物从古到今”的发展过程。

3. 郑樵主张通记古今图书,不仅记书,且记图;不仅记有,且记亡;做到广古今而无遗。

4. 提出“即类以求、旁类以求”等求书八道,全面的文献收录和详明的类例相结合,“人守其学,学守其书,书守其类”。

5. 郑樵认为,在一个严谨详明的类例之下通记古今有无之书,学术源流自现,因此,是否要作注释或提要就视情况而定。

“类例既分,学术自明”。

6. 郑樵还编写《艺文略》,将其目录学付诸实践,创12类432种的目录分类体系,广收古今图书。

其贡献在于:1. 通记古今有无之书,在考虑整体图书和学术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书目分类,与图书分类及学术的结合更加紧密。

使得书目分类图书分类迈进了一步。

2. 郑樵的“通记”、“类例”、“以人类书”、“泛释无义”共同形成了一个严密的书目编撰理论,这理论直接为他的“目录应反映学术源流”的目录学观服务。

3. 《七略》之后,目录反映学术源流的方式由类例、小序、叙录逐渐演变。

类例一直保持,由六分转为七分;小序时遭删除;叙录一删为注,再变为传录,再省至无。

前人只看到变省之不足,郑樵则另创新说,认为通记古今图书,只要类例详明,学术源流也可以清楚得到反映。

(9) 胡应麟目录学思想(P105)1. 主要体现在《经籍会通》,其重在探讨图书文献与目录发展源流,总结书目分类从七分演化为四部的大势,讨论官私史目的作用与编撰得失,多有创见。

2. 胡应麟总结分类演变时着眼于演变的实际,他认为立类应考虑图书多寡,学术发展卷帙盛衰是七分发展为四部的主因。

3. 胡应麟认为郑樵《通志·艺文略》设艺术等类不妥。

4. 探讨书目得失,胡应麟认同《七略》范式,欣赏小序和提要的详明,同时,受郑樵的影响,认为书目应收罗古今,兼记亡书。

(10) 祁承嶫(这个字打不出来)的目录学思想(P106)1. 祁承嶫的目录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澹生堂藏书约》。

他的目录学思想与胡应麟有关书目得失探讨论述相似,有所增益。

《澹生堂藏书约》鉴于有审轻重、辨真伪、核名实、权缓急、别品类之分。

其中“辨真伪”、“别品类”可明显看出其对胡应麟的继承与发展。

2. 祁承嶫对书目分类以圣制列于大类之首不满。

3. 祁承嶫认为类目的增减变化是必然的,而类目的设置则不必尽显。

4. 其对后世影响深的理论主要是“通”、“互”,即互著与别裁。

“通者,流通于四部之内也”,“互著,互见与四部之中也”。

互著与别裁是祁承嶫首次明确提出。

(11) 章学诚目录学思想著《校雠通义》《文史通义》《实斋文集》。

《校雠通义》是一部从目录文献入手探寻目录学义理的会通之作。

1. 章学诚认为,目录校雠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部次条别而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这是一项学术性极强的工作,如果对道术精微、群言得失之故不能贯通明白,就难以胜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