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武大中哲-一点经验与感慨

2020武大中哲-一点经验与感慨

好像莫名其妙的就结束了,特殊的年份,考完没有樱花看,也没有狐狸撸,稍微有点不甘心(笑)一周前看到结果时意外地平静,倒不是对成功的自信,其实本以为基本没有什么希望,比起在面试时候那种紧张,也说不上惊喜,也说不上失落,但总归一年的努力有了些着落,也算是没有对不起自己的希望与努力。

写这些东西一方面算是一个传承吧,自己也算半个摸着石头过河,备考的时候到处找只找到几篇真正有意义的经验贴,但也受益匪浅,所以也想着自己也该留下点什么帮助一下后来的人。

另一方面也算是找个机会倾吐一下一年以来的种种感慨,发一发牢骚。

(个人平时写东西喜欢想到哪写哪,可能读起来有点困难或者浪费时间,但也算贴近真实的考研生活了,来者多多包涵hhhh)我个人考的是武大的中国哲学,成绩初试432,专业第三,哲院第五,复试93,暂排第一(主要因为前面两个大佬是夏令营),思考考研这件事从大三就开始了,先吐个槽,毕竟自己还是太笨,认识的一些大一同学在刚进校的时候就在到处打听奖学金与成绩排名等等的事情,自己当年傻到什么都不知道,前两年主修课的均分只有八十五,以为能用选修成绩补上,特别用心学选修,分数都考在九十多以上,结果最后排名只算主修(捂脸),所以成绩没够夏令营的要求。

所以首先奉劝想考武大的小伙子小姑娘们如果条件满足一定要报一下夏令营,直接免复试的。

今年中哲统考的八个名额里就有三个夏令营,纯粹靠考真的太残酷了。

先说说你们可能比较关心的问题吧,我的复习大概从去年二三月开始,那会刚开学,事情非常多,自己在学校做勤工俭学,还参加了海风的兼职面试,同时还有专业课跟辅修的课程,自己也没有真正进入全力备考的状态,只是在图书馆看看书做笔记的第一轮,我个人最初用的是那本中山和武大合编的中哲史,赵林先生的那本西哲史,还有陶先生的马原理(当然后加科目了),这里也是踩过的一个坑,这个笔记不能说我先啥都不管抄一些,后期再背,一定要认真,有明确的框架,个人认为最好的笔记是把书中每一部分可能的考点整理出来,各自分成几点,然后不管出名解还是简答或者大一点的问题论述,都能应对得了,不用担心准备的太少论述题写不够,毕竟论述也不可能背过往上填,真掌握了有很多话可说的。

或者从考过的学长学姐那里弄到一套他们自己用的笔记,千万不要想着后再死命去背,到了后边真的想象不到每天有多少事情要做(捂脸)从一开始就要尽量记,多记一点轻松一点,毕竟说的可怕一点武大要考六门专业课的书(笑)到四月底我大概做了一遍三本书的笔记,然后开始过第二遍,第一遍时尤其是西哲还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这些地方或者问老师同学,或者听一听网课,这些书基本都有对应的网课,自己一定要思考,只有真正理解了,并能用嘴讲出来,才能真正应对变化万端的题目,从这几年的题中也能感觉出来老师也有意地考察学生是不是只会背。

这也是前期准备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我个人真正的全身心备考复习大概从五月底开始,(当然能尽早就尽早,建议把我当成反面教材/笑)每天早上大概七点起,八点前到图书馆占位置,因为图书馆新规定不许用东西占座,个人那会早上到图书馆学不进去所以每天先看一到两小时政治醒醒脑子,然后搞两到三小时英语。

下午继续处理完英语的问题(因为往往计划时间内处理不完/难受)大概不到两点,午休在作位上打坐一会,然后下午直到晚上十点自习室关门,就是中哲西哲马哲三门轮着来,一个两到三小时。

这是每天时间上的安排。

然后具体的复习过程的话,首先两门公共课政治外语,政治就不多说了,经验贴公认的肖秀荣全套安排上吧(斜眼笑)。

我是从六月开始看政治的,虽然是文科生但也没敢松懈,到最后还是有很多题目做错,只得了75。

政治的选择题基本上靠把精讲精练上的重点熟悉,然后多次训练,强化记忆与相应的眼力,马原理、近代史都是文科专业必修的,所以理工跨考的同学最好要注意,同样文科同学也不能松懈,我马原、政治经济学、近代史、思修都上过但是还是会搞错好多好多。

(也有可能是我比较笨)政治精讲精练一遍之后我继续一边看第二遍一边做一千题,虽然会错很多,错题有时候是1/30,有时候是20/30(一股锌酸涌上心头),压力比较大的时候简直整个人都要黑化。

对于大题很多人说靠背肖四肖八,也许这样说有些不太礼貌,但去除恶意说,这些经验贴大多是针对一般学校的,所追求的多是过线或者60+,但想考好一点的985,除非你有相应的基础,不管怎么样都能编出来一堆东西,否则最好还是不要完全靠这个方法,多少要记一点重点内容。

当然这几套模拟卷也还是必须掌握的重点,也是后期十一下旬到十二月政治的主要内容英语我个人没什么特别好的经验可谈,也许有大佬看了会笑,我从小没学过音标,就是那种小学老师说初中教,初中老师说你们小学没学那是你们的事儿….语法也只懂主要内容,当年高考就是全靠努力记忆、做题、改错培养起来的,所以最后也只有80分,跟前面大佬还是差了不少,选择题应该还是有错的(这样说也许有些作,但是当时我真的检查了好几遍觉得除了作文不该有太多扣分的地方,当然看结果应该还是我工夫不够)。

我的英语没有买什么资料,只有一套从学姐那里拿到的十来年的英语二,还有一套自己买的二十年的英语一,也许看起来这几十套卷子太少不够,但是事实上只要能把这些完全掌握英语至少六七十是可以达到的,所谓的贪多嚼不烂,最多前期中期做做张剑的阅读黄皮书(名字我忘了),但不要太贪,作一篇掌握一篇全部内容是最好的。

英语卷子是从早年向近年做的,建议从一开始限制时间做完然后对答案,可以根据自己效率两三天完成一套,但一定要把一切不清楚的地方包括词汇与问题等解决掉。

做完一遍隔段时间可以重新做一遍,我一般把答案写在另外的地方,每做完一遍在卷子上划条横线,最后基本上至少每套卷子上有三四条横线。

(有的学姐说做八遍的,如果有时间,可以尝试)对于具体的阅读解题方法、作文方法等等就太复杂了,一时半会说不清,更多要自己总结。

作文建议专门找英语大佬的经验,我个人的经验不是很适合所有人,因为我从来没背过模板,感觉不仅难背而且背了好像也没什么用…..(希望英语机构不要骂我/笑)当然不管背不背,适合自己就好。

此外最好有时间打一下草稿,对整洁性有很大的帮助。

个人认为对政治英语决不能只追求过线或60,今年中哲上线的十一个人里面政治没有一个60以下,英语也清一色的65+,所以一定要好好努力,也许说起来很吓人,说实话总比骗人强,但相信自己只要努力这是完完全全可以达到的,这个成绩别人能达到你为什么不行?,很多双非院校同学也照样是70+的高分(没有歧视)下来就是专业课如何准备,这个问题也困扰了我好久,看前辈的经验贴也只是说背笔记等等,但是仅仅背那么几本到底能不能足够?所以我选择一边背然后一边用笔写,比如名解简答自己试着看书写下来,比如孟子性善论、白虎通义、老子想尔注等等提到之后底下有几个角度试着写一写,各自可能出什么题目然后后期不看书直接写,也算是自己再以题型的方式整理一遍笔记,这里我主要整理的是名解论述,因为都是分点写的,所以可以随意展开或者缩减来应对各种意料之外的题目,这个方法针对的是笔试,优点是记忆方便,但缺点就是比较费工夫。

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调整。

顺便说说笔记上的坑,老实说,某宝上的还有各种机构上的所谓笔记秘籍(请允许我说的难听些)简直就是一堆ごみ,思卢的西哲马哲还不错,但是中哲也不敢恭维…自己也买过两套,后期真的觉得完全没有任何用,所以不得不自己从头到尾整理了一遍,废了不少时间,不过好在写出来对记忆也有些作用,所以我觉得只有你自己的笔记才是真正有用的,需要我的笔记可以跟我要,但是依旧只能作为参考,需要的是自己的思维。

这个可能是哲学考研初试中最困难的一个问题,但也是个人认为必须掌握的一个能力。

就像黑格尔从精神现象学的各个层次到建立逻辑学体系、从逻辑到自然所再归于精神,你不可能完全背过一切可能出的名解和简答论述,同样也不能死看书然后等到时候自己发挥,这是两个极端,只有理解并记住关键的观点与角度层次,并用自己熟悉的语言进行表达才是最现实的方法。

所以我后期基本上每科背完之后针对一个或两个大问题自己写一篇论述,这里我犯了一个毛病,写的太多,考场上也是这样,每道题写的太多,一道论述大概一千两百字,导致时间非常紧,第二场甚至是压收卷写完的,(手速字迹多亏了平时的训练)我的暑假大概就是这么过来的,因为暑假还要实习、参加社会实践所以又浪费了不少时间,这又是因为自己太蠢没有提前完成所以堆在了大三(血的教训,后人当警惧之/笑),这段时间英语政治完成每天的任务,专业课以题型来整理笔记的工作持续到了九月中,然后就在这个时候哲学院的通知来了,考试科目调整,变了不少,一门哲学基础,中西哲学史加马原理,另外一门哲学原典,中西马哲学原著,参考书分别是郭齐勇中哲史、赵林西哲史、汪信砚马克斯主义哲学概论;郭齐勇中哲原著选读,蓝皮西哲原著选读上下册,马哲原著选读上下,具体出版社我忘了,这个可以在哲学院网站上看。

所以立马调整复习计划,中西马原理压缩了一些时间,也是因为中哲原典早期背了一些,所以压力就轻了很多,每天差不多每门课抽出一小时时间阅读原典并结合哲学史对原典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整合,毕竟原典也只会考察重要的部分,所以中哲那本原著选读像是尚书礼记中除了大学中庸之外的、还有一些偏的就可以相对只了解一下,重点看名家的重点段落,回答与中哲史相差不算太大。

西哲也是一样,选的本来就是像柏拉图晚年对自身学说的怀疑还有托马斯阿奎那尚帝证明等等这些比较经典的对话与文段,但是问题相对重视思维与逻辑推理这些问题,重点差别有但是不多,重点是对重要思想的掌握与重述马哲原著可以说是比较独立的一个科目(初试的角度),与马原理完全是两种回答方式,所以说的加的三门其实就相当于加了一门跟两个半门,对于马原著我自己开始也是很慌,完全不知道怎么背怎么回答,所以也找一个复旦的马哲第一的学姐买了一份资料然后自己根据重点篇章的思路进行了整理,把可能的题目尽可能整理了一遍,最后虽然看到题目还是有点意外,但多少有点准备。

对每篇选文内容的梳理和重点问题的把握是最重要的。

此外不要害怕武大385的分数线,都是虚高,北大还355呢(笑),老师给分很松,所以答案没必要过于苛求完满(这也是我踩过的一个坑hhh)这大概是我初试的备考经验,复试一般在初试三个月之后,时间比较紧,所以我是打算正月初五就回学校的,结果刚好赶上了疫情,困在老家,在家学习效率就不多说了(笑)过年期间也只把专业课过了两遍,之后开始了解复试内容,依旧踩了不少坑,尤其是英语,仗着自己上过一些全英文课程且能说一两句就有些想当然,每天分配在英语口语上的时间不是足够多,后期非常后悔,对于英语专业部分找一本英文原著,或论语或孟子或坛经金刚经英文版等等都行,结合英文哲学史重点看自己的兴趣章节,积累专业词汇与表达;在日常方面一半靠平时训练,一半靠自己整理可能的话题然后多读多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