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矿山水文地质

矿山水文地质

矿山水文地质综合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类型,确定矿区开采技术条件勘查类型属复合问题的中等矿床类型(Ⅱ-4)。

6、《普查报告》提供的地质资料、附图、附表和附件较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1、矿区构造较复杂,大致可分为控矿构造(F1)和破矿构造两类,《普查报告》对这两类综合分析研究不够。

其中对破矿构造即F2、F4断层无工程控制,下一步勘查工作时要加强对断裂构造的控制和研究。

2、Ⅰ号主矿体产状345°-10°∠55°-78°,即向北较陡倾斜,而位于矿体中东局部地段W91勘查剖面线处矿体倾向方向突变向南倾南,造成的原因未作解释。

3、钻孔工程布置间距不尽合理,致使勘查线剖面间距不是400m,或400m的倍数,给下一步详查工作加密控制剖面的布置工程带来一定困难。

4、开采技术条件(1)矿区二、三级滑脱断层发育,且控制矿层分布,影响岩体的稳定性,未来矿山开采后,将加剧滑脱断层导水的可能性,沟通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届时地表水也将渗入,增加矿坑涌水的条件。

(2)下步工作中,应加强矿山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查明矿坑主要充水因素和矿层稳定性及对开采的影响;作好大气降水、泉水、地表水的动态观测,研究相互间的量变关系,为矿坑涌水量估算提供依据。

(3)《普查报告》中的插表6-1、6-2、6-3过简,应设计完整的表格,将上述表放在附表中;缺钻孔水、工、环地质编录综合成果表(将简易水文地质观测表综合进去);3号图无水、工、环地质综合柱状图。

(必须修改)四、评审结论经会议评审,《普查报告》的编制和地质勘查工作达到普查阶段要求,建议备案郧县大桑树矿区查明钒矿333矿石资源量9354千吨,V2O5量93898吨(表2),可作为进一步勘查工作的地质依据。

另,预测钒矿334矿石资源量7214千吨,V2O5量71467吨,可供下步地质工作时参考。

附:1、《湖北省郧县大桑树矿区钒矿普查报告》评审专家组名单2、《湖北省郧县大桑树矿区钒矿普查报告》评审会议出席人员名单3、湖北省郧县大桑树矿区普查许可证范围与资源储量估算范围叠合图湖北省国土资源厅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第六章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第一节矿床水文地质一、自然地理概况大桑树矿区位于南化穹窿北西部、陡岭沟背斜的西部倾伏端。

矿区属侵蚀构造中低山区,地形大致形成东西向分岺,向南北两侧沟谷发育,向北侧的主要沟谷由东向西有:木耳沟、大桑树沟、纸槽沟、桐树沟等,其中大桑树沟常年流水,通过Ⅰ2矿体。

其余沟谷为季节性沟谷。

南侧由东向西主要有鲍鱼沟、黄寺沟、米色沟、连家沟、田家沟、蒋家沟等其中蒋家沟常年流水,通过Ⅰ号矿体的西端。

另外位于矿区的西南角有滔河通过,距矿体较远,同时河床低于矿体200m 以上,对矿体影响不大。

矿区范围内地形的最高点为西北角的鹦鹉寨1020.7m,最低点为滔河河床365.7m(为当地的侵蚀基准面),最大相对高差为655m,一般相对高差200—400m。

含钒矿层分布于矿区北部及东部一带,地表出露靠近分水岭及半山腰一带,Ⅰ矿体(主要矿体)地表出露标高600—860m,储量计算控制最低标高550—700m以上,Ⅰ1及Ⅰ2号矿体地表出露标高450—730m,储量计算控制最低标高400m以上,Ⅱ及Ⅲ矿体地表出露标高520—760m,储量计算控制最低标高400m 以上。

矿区所有矿体均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地下水位标高为491.50—529.80m(表6—1)。

本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四季分明,冬冷夏热,历年平均气温在15.8℃,最高气温41℃,最低气温-12.4℃;降水多集中于7—9月,年平均降水量829.8mm,最大降水量1360.6mm;霜冻期在11月至次年2月。

钻孔简易水文地质综合简表表6-1 矿体编号钻孔编号孔深(m)孔口标高(m)钻孔水位(m)风化带深度(m)备注埋深标高ⅢZK8′1 105.76 691 漏水 1.50 一.该表以本次工作提交的钻孔资料为主,前Ⅰ号矿体施工的6个钻孔位置地形高,其标高为710—895m之间,施工钻孔未ZK0′1 149.32 585 55.20 529.80 2.20ZK15′182.76 530 15.50 514.50 2.50ⅡZK701 93.44 680 漏水 1.50 ZK741 118.19 790 漏水0.60Ⅰ2ZK521 500 8.5 491.50 2.60 Ⅰ1ZK81 160 550 28.2 521.80 1.30 ⅠZK751 122.42 750 漏水0.75测到水位,均为透水层。

二、表中所填的漏水孔为未到水位孔,根据表中资料地下水位标高大致为491.50—529.80m之间。

二、含(隔)水层特征矿区含(隔)水层划分主要根据岩性及泉水流量岩溶发育情况等综合确定,根据地层顺序由新至老叙述如下:1.第四系(Q)孔隙水含水层:主要由残坡积层及冲洪层组成,上部主要为粉质粘土,下部为砂砾石及碎石组成,富水程度随地形条件及沉积厚度而变化。

分布于山坡及沟谷地带,厚度0—10m。

2、寒武系上统至奥陶系上统(∈3—O2)S石瓮子组弱岩溶裂隙含水层:主要为含燧石灰岩及白云岩为主,节理裂隙较发育,地表局部有小型溶槽、溶沟发育,泉水流量<1l/s,为富水性弱的岩溶裂隙含水层,分布于矿区的中部及南西部厚度>500m。

3.寒武系中统岳家坪组(∈2y)弱岩溶裂隙含水层:由角砾状白云岩夹页岩组成,有节理裂隙发育,地表局部见小型溶洞及溶隙发育,未见泉水出露,分布于矿区北部及西部一带,厚度>300m。

4.寒武系下统水沟口组下段(∈1s)相对隔水层:主要由钙泥质页岩、粉砂岩、板岩等组成顶部为含矿层位,节理裂隙发育,裂隙以闭合式及泥质充填为主,易破碎,含极弱裂隙水为相对隔水层,分布于矿区北部及西部一带,厚度50—100m。

5.震旦系上统灯影组(Z2dn)中等富水的岩溶裂隙含水层:主要为白云质灰岩及白云岩,节理裂隙发育,地表溶蚀现象较普遍,有小型溶沟、溶槽及溶洞发育,溶洞直径约1—0.5m。

泉水流量0.45—2.32l/s(详见表6-2)富水性属中等,为矿区的主要含水层,分布于矿区北部中部及东部,约占整个矿区面积2/3,厚度大于350m。

6、青白口系耀岭河组(Qny)弱裂隙含水层:主要由绿泥、绿帘钠长片岩组成,节理裂隙发育,未有泉水出露,富水性较弱,为弱裂隙含水层,分布于矿区南部,厚度不详。

泉水流量统计表表6-2泉水编号位置出露标高(m)流量(l/s)类型出露层位备注1 纸槽沟480 0.62下降泉Z2dn2 大桑490 2.32 下降Z2dn树沟泉3 鲍鱼沟635 0.45下降泉Z2dn断层带4 连家沟460 0.53下降泉Z2dn断层带5 蒋家沟440 0.66下降泉Z2dn三、地下水补给、迳流、排泄条件矿区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局部地段的河流及溪流也补给地下水,由于地形山高坡陡,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快,降水入渗量很小,以垂向渗透补给为主,形成地下径流量较弱,造成侵蚀基准面以上的含水层富水性弱。

矿区从鹦鹉寨—楼房沟脑形成北西南东向的地表分水岭,降水通过南北两侧的沟谷排泄地表水,地下水,地下水分水岭基本与地表一致通过南北沟谷的泉水排泄。

矿区地形有利于地下水及地表水排泄,排泄条件良好。

四、矿坑充水因素矿区绝大多数矿体出露的地形条件高,故矿床的主要充水因素为大气降水、地下水以储存量为主,矿坑涌水量与季节性密切相关。

矿层赋存于寒武系下统(∈1s)页岩、粉砂岩及板岩中与矿层无明显的界线,为无形矿层,该层就相当矿层,由于地层倒转及地质构造原因构成矿坑充水情况各矿体不同,Ⅰ号矿体地层倒转构成矿层主要顶底(局部为底板)为灯影组(Z2dn)白云岩中等富水的岩溶裂隙含水层,是主要直接充水因素。

但矿体首采标高位于地下水位以上该含水层以透水层为主,故矿坑充水以降水渗透补给为主,其次是矿层底板寒武系中统(∈2y)角砾状白云岩为弱岩溶裂隙含水层也是直接充水因素,但富水性弱。

Ⅰ1与Ⅰ2矿体,是Ⅰ号矿体东段的一部分,矿层顶底板与Ⅰ号矿体相同,不同之处是Ⅰ1与Ⅰ2矿体之间,有北东向断层错开形成西段Ⅰ1与东段Ⅰ2矿体,Ⅰ1矿体的西端位于纸槽沟的沟谷中,Ⅰ2矿体东段有大桑树沟溪水通过,该两段的首采矿体,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矿层顶板的中等岩溶裂隙含水层及底板的弱岩溶裂隙含水层都是矿坑的直接充水因素。

而Ⅰ1矿体的东段Ⅰ2矿体的西段,矿体所处的位置高,矿坑的充水条件同Ⅰ矿矿体。

两矿体之间虽有断层带存在,但构造带所处的标高在700m以上,根据ZK321孔揭露该孔为漏水孔无水位,构造带也以透水层为主,构造带对矿坑的影响也是降水的渗透补给对矿坑开采影响不大。

Ⅱ号矿体顺走向呈弧形,地层是正常产出,矿体顶板为寒武系中统(∈2y)角砾状白云岩,弱岩溶裂隙水,底板为中等岩溶裂隙含水层,顶底板的含水均为矿坑的直接充水因素,但矿体所处的地形位置高,根据控制矿体的两个钻孔,也为漏水孔,顶板以透水层为主,矿坑充水也是以降水渗透为主,地下水补给量不大。

Ⅲ号矿体的顶底板均为灯影组(Z2dn)中等的岩溶裂隙含水层包围矿体的首采部分约2/3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矿层的顶底板均为直接充水因素,地下水的补给充足,矿坑充水以动储量为主,水文地质条件较其它矿体复杂。

矿区二、三级滑脱断层发育,虽然灯影组与寒武系的含矿层之间为滑脱断层接触,但为顺层接触,不会造成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同时断层带不发育,除部分地形较低地段有些影响外,一般影响不大,其它断层绝大多数远离矿体,对矿床充水基本无影响。

地表水以季节性沟谷为主,局部沟谷常年流水的小溪通过矿层的地段对矿坑充水有一定的渗入补给作用。

五、供水水源地的选择本矿区属山高水深地区,远离地表水体,可利用的地表水首选大桑树沟溪水,常年流水,其流量 2.2—18.5m3/h。

根据水样分析,水质类型为H2CO3-Ca-Mg型水,PH值7.3,总硬度为12.00—16.04法度,矿化度221.75—287.25mg/l,水质良好,可作为生活及工业用水,但流量较小,可考虑做修堤、储水综合利用。

六、水文地质类型本矿区为以岩溶裂隙充水为主的矿床,主要矿体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地形有利于自然排水,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及构造破碎带富水性弱—中等。

主要矿体多数位于地下水以上主要含水层以透水层为主,地下水补给条件差,故水文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

第二节矿床工程地质一、工程地质岩组的划分工程地质岩组划分根据同类矿床资料的岩性类比确定,共计归纳五组,叙述如下:1.第四系松散软岩组:主要由粉质粘土及砂砾石、碎石组成,松散结构,稳定差,强度低,分布于山坡及沟谷地带,厚度0—10m。

2、层状软弱岩组寒武系下统水沟口组(∈1s)主要由钙泥质页岩、粉砂岩、板岩等组成,为含矿层位,Ⅳ、Ⅴ级结构面发育,平均RQD值29%属破碎的,岩层以层状碎裂结构为主,岩石组合较复杂,力学强度较低,稳定性较差,抗压强度R≤30Mpa。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