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PPT)
正确的计算未来井巷及采区的涌水量大小,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工作。 它对煤田的技术经济评价有很大的影响,并且也是开采设计部门选择采掘 方案,制定疏于措施,确定排水设备的主要依据。
一、地下水的运动规律
岩层必须透水 必备条件 沿水流方向具有水位差
地下水的运动条件
运动速度及水量 水力坡度 =(H1-H2)/L
地表水防治
堵塞通道 河流改道 铺整河床
井下防治水 老容积水的探放 :采空区,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补给,充满了大量积水。
其特点: 一般积水范围不明(特别是一些老矿井),串联关系复杂、水量大、酸性 强、水头压力高、危害大。 要隔离积水需保留大量的安全煤柱,一方面影响资源的回收,另一方面, 由于资料不清、范围不确,可能引起积水的突然涌出,酿成灾害事故。 因此,探故老窑水是采矿工作中防患于未然的必要措施,是探明可采边界 和安全开来的主要手段。
程,称为水循环。
水循环包括内陆循环、海陆循环、海洋循环。
水的循环示意图
水循环意义 a.使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之间不断地进行着 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
b.使大气
降水、地表水、
地下水、土壤 水之间相互转
化,使水资源
形成不断更新 的统一系统。
二、含水层和隔水层
自然界中的岩层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形成,并经历了后期多次构造 运动与各种地质构造改造,因而发育了许多不同成因,不同方向,不同规 模的空隙。
二、井筒涌水量计算
潜水完整井涌水量计算: 系指井筒开凿在潜水含水层中,并打穿含水层到隔水底板; 自流水完整井涌水量计算: 系指井筒开凿在自流水含水层中,并全部揭露含水层;
巷道涌水量预测方法:
第三节 矿井水的防治
——以防为主,法治结合
制定防治工程计划前,进行大量的实际调查和必要的观测工作; 坚持矿井防治水与矿井水的利用用相结合、地表与井下相结合、多种 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治水方针; 防水工程布置,按照矿井的开拓程序及速度,结合地形等天然条件, 来用由近到远(即先采区上部,后向外围扩展),由线到面(即先修沟, 然后逐渐到大面积),由低到高(即先低洼处,后山坡);先重点后一般 (即先修漏水最严重的地段),因地制宜、随高就低、因陋就简、就地取 材等原则。
含水层(带)
地下岩层空隙中,储存有在重力作用下可以自由流动水,称含水层 (带)。 隔水层(带) 有些岩层的空隙不发育,不透水。 含水层与隔水层在空间上是互为依赖,相伴共存,从而构造含水地 质结构,因为有不透水的隔水界面,含水层才各种各样的地下水。有的埋藏很深、有的则很浅。有的水量 大,有的水量小。总之,各种地下水在形咸、分布、运动、水质、水量等 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
B)以侧向补给位主,因此补给区与分布区不一致; C)承压水迳流严格受隔水层控制,其埋藏分布主要取决于地质构造; D)承压水的动态受降水、蒸发、水文等因素影响,但不如潜水显著,水 位变化幅度小,一般有滞后性; F)由于有连续的隔水层的覆盖,承压水不易污染;
在承压水区,当断裂或人工 打井穿过其上面的隔水层时,承 压水即可上涌,如出水口低于水 源区,就会出现自流井(泉)。
老窑积水长期处于停滞,一般酸性大,腐蚀性强,别是高速 运转中的水泵叶轮,由于水的冲击和摩擦,腐蚀损坏得更快。
断层水:断层破碎带,常是地下水良好聚集场所和通道
断层水对矿井的影响,主要是由于巷道揭露或由采掘活动破坏了围岩 的隔水性能造成断层带的水涌入井下; 断层水主要特点:其静储量不大,但往往与地表水、高压强含水层沟 通,对矿井生产造成巨大威胁; 断层有时使煤层与富水性很强的岩溶水对口相接;或者由于间层的存 在碰坏了岩层的完整性,因而降低了岩层的强度,这些常是矿井水文地质 条件复杂化; 也有的断层破碎带内充填了许多破碎的柔性岩石(如粘土岩)、煤粉、 断层泥等,也可能起隔水作用。因此对断层的透水性质应作具体分析。如 果在矿井中有许多条断层,断层的交叉处是最容易发生透水事故的位置, 应特别注意。
一般按下列程序进行探放:
1. 调查老窑水的分布
2. 探水起点 3. 探水钻孔的布置 绝大多数是探水与掘进相结合,即探水——掘进——探水循环进行,方能找到 老窑放出积水。因此在考虑探水钻孔的布置时,必须保证掘进巷道的前方仍有 相当厚度的保安煤柱。此外,老窑内的巷道极不规则,在探水掘进过程中,如 果钻孔密度不够,古巷道就可能从两个钻眼之间漏过而发生透水事故。 4. 探水作业 严格遵循安全规程,大致注意: 1)加强顶板支护:探水巷道一般为双巷掘进,以便于通风和抢险。为了保 证探水地点、避灾路线、来水时必经的巷道不发生冒顶片帮,探水前和整个施 工期间要加强顶板支护。 2)加强深水迎头的通风和瓦斯检查:探水地点,随时可能透老窑而散出CO2、 CH2、H2S等有害气体,因此,必须加大探水地点的供风量,加强瓦斯检查,一旦 发现有害气体含量增高,应查明原因,它往往是接近老窑的征兆。
按含水层空隙性质分类
孔隙水:是指存在于疏松岩层的孔隙中的水;
导水性好
补给充沛 风化裂隙
裂隙水:是赋存和运动于基岩裂隙中的地下水; 成岩裂隙
构造裂隙
岩溶水:是储存和运动于可溶蚀裂隙和溶洞中的地下水;
四、泉
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是地下水的一种重要排泄方式,是蓄水构造 水文地质特征的重要表现。 研究意义:确定水文地质单元的边界; 阐明岩层的富水性; 有帮于判断地下水的类型和动态变化; 分析泉水了解补给水源水质; 是理想的天然地下水资源; 可减少水文勘探工作量。
矿井水文地质
第一节 地下水的基本知识
第二节 矿井水的来源
第三节 矿井涌水量的预测方法
第四节 矿井水的防治
矿井水的危害:
影响煤炭资源的开发; 恶化矿井生产条件; 增加采矿的成本; 造成淹井事故。
第一节 地下水的基本知识
一、自然界中水的循环
自然界中大气水、代表水和地下水是统一水体,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 联系和不断相互转化的循环过程。 水循环 水通过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处于连续不断地循环运动的过
B)潜水面不承受静水压力; C)在重力作用下,由高向底流动,称潜水流; D)潜水的埋深因地而异,与水位、水量变化有关。
潜水
承压水(自流水):是埋藏在两个隔水层之间的透水层中的地下水,其 运动受上下隔水层的约束和水压的作用,通常是从补给区流向排泄区。其补 给区与分布区不一致,受大气降水变化的影响较小,不易受污染。 特征: A)承压水具有静水压力;
一、井筒位置选定
力求避免穿过强含水层或富水带; 井筒所选定地点的岩层要完整、稳定,避开破碎带和岩溶发育地段; 距离矿井可能突水的危险地段要有足够的安全距离; 另外,在地表、井口标高高于历年最高洪水水位,保证在任何情况下均使 井口或其他地面设施,不致于被水所淹。
二、地表防水
地表水的下渗是矿井涌水量剧增的一个重要因素 挖沟排(截)洪
岩石透水性
地下水水位差
层流:水流质点运动连续不断,流束手行而不混杂; 地下水的运动状态 紊流:水流质点运动不连续,流来混杂而不平行;
地下水运动的基本定律——达尔西定律 Q=K•ω•△H / L 其中:Q——渗透流量(m3/s); K——渗透系数(m/s);
△H——水位差(m);
L——砂岩长度(m); ω——过水断面积(m2)。
用矿井涌水量表示充水程度
所谓矿共涌水量,是指单位时间内流入矿井的水量,通常见Q表示。 根据涌水量的大小可将矿井分为:
涌水小的矿井: 涌水大的矿井: Q=100m3/小时; Q=500~1000m3/小时;
涌水中等的矿井:Q=100~500m3/小时;
涌水最大的矿井:Q>1000m3/小时。
第三节 矿井涌水量的预测方法
按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分类
潜水:是位于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的含在透水层中、能够自由流动 的地下水。其水面是起伏不平的面,称为潜水面。
潜水主要由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多数情况下,补给区与分布区一 致。所以潜水的埋藏深度及含水层厚度经常是变化的,而且变化范围较大, 其中以气候、地形的影响最为显著。 对采矿工作来说,潜水对建井及露天开采的影响较大,对地下开采影 响较小。 特征:A)潜水直接接受大气降水和比它水位高的地表水的渗入补给区一致;
水位观测
在观测孔中,按设计要求定期观测地下水水位;
可 解 决 问 题
利用水位观测预报透水事故发生; 利用水位观测,了解断层导水性;(断层两侧的水位差、地表泉水) 利用水位观测了解突水水源;
利用水位观测,了解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补给关系;
流量观测
矿井涌水量与降雨量的关系;
河流流量观测;
矿井涌水量观测。(浮标法、堰测法、容积法、观测水仓法)
3)安排避灾路线:探放水时,所有可能受水威胁的地点,特别是采掘中的 下山区域,必须安排避灾路线;在开始探水前,工人必须熟悉避灾路线。
4 )设立警铃信号及其他通讯联络设备:探放水地点要设军电话、与井口调 度室进行通讯联络,以便及时汇报钻眼过程中发现的地质变化或透水征兆。
5 )安装安全套管:探故老空积水时,应该在孔口设置安全套管阀门,控制 放水量,防止钻眼被水冲刷扩大,在初透积水时,安全套管还可用来测定水头压 力。 6)钻孔透空征兆时的措施; 7)严格鉴定放水效果 完全不消水,向里进风或向外出风; 水流始终不断,但没有压力; 通捣时有小水流,不通捣时无水等。 ——这时即可停止放水,继续进行掘进工作。 煤矿酸性水的防治 :煤层及煤系岩石中的黄铁矿及有机硫,当氧化后就形成 硫酸,从而使地下水具有酸性。 1. 当煤中硫的含量在2%以下时,一般不形成酸性水; 2. 煤层厚、倾角大时容易形成酸性水; 3.地下水循环条件好,水中富含氧亦易于形成酸性水;
用含水系数表示矿井充水程度
含水系数又称富水系数,是指矿井中排出的水量 Q(米)与同一时期煤炭开采 量 P(吨)的比值,通常用KB表示——吨煤排水量 ;
涌水小的矿井: 涌水大的矿井: KB <2; KB = 5~10; 涌水中等的矿井: KB=2~5; 涌水最大的矿井: KB >10; 不同矿井,甚至同一个矿井不同时期的 KB 值的变化往往很大,因为它与自然条 件(地质水文地质)和人为因素(开采 方法、开采强度等)的变化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