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情绪的社会化

情绪的社会化


估量个人发出的独特信息并产生它所暗示的情绪体验 的能力;而这种情绪体验可能与一般的情绪引发情境所发 生体验的文化期望不一致 懂得一个人可能影响他人的情绪表情行为,并懂得把 它估量为是这个人的自我表现策略的能力 使用自我调节策略适应性地应付厌恶或痛苦情绪,以 改善这些情绪的强度和延续时间的能力 对情境关系的结构或性质的觉知被情绪的即时性和真 实性的表现程度所决定的能力,以及与事件关系交融或对 称的程度所决定的能力 情绪的自我效能能力:个人总体上是向着自己向往的 方面去看待自己的情绪感受的。 前6种情绪能力在神经系统正常发育的人身上是完全 能够得到发展的。然而,后5种在许多人身上的就不一定 得到很好的发展。
• (三)情绪操纵行为
• 一定的情绪行为可能成为操纵达到目标的工具。 不同的情绪行为可用于达到同样的目标,同样的 情绪行为也可以达到不同的目的。同样的情绪行 为起到了不同的社会效应。不同的情绪行为也可 以达到同样的目的。情绪策略引起的行为适应着 社会情境关系,也就是人际关系的多样性,它因 情境关系的独特性而采取灵活的方式去表达。个 人依情绪能力的成熟程度和灵活性而使自身的社 会行为表达是否适当,在很大程度上成为重要的 社会适应技能。

三、情绪的社会结构论
(一)社会结构论概述 1.情绪社会结构论的主要论点:人的情绪不是发展在自然中 ,也不是唯一的内省。 2.情绪的社会结构成分: (1)个体作为动机的情绪 (2)个体的需要、愿望或期待 (3)认知以及在认知基础上形成的带有一定倾向的观念 (4)以社会和文化为背景的人际关系以及在它们基础上 形成的信念和价值。
情绪发生的个体性表现为:
(1)情绪体验是在个体具体情境关系中、在个 体独特的社会关系中偶然发生的 (2)是在当前个体认知加工中对特定的偶人事 件赋予它一定的意义
(3)个体特定思维加工渗透着一定的观念、文 化信仰和态度。
• (二)社会结构论极端派的主张 • 社会结构论的的极端主张是阿蒙-琼斯与1986年提出的 ,这个对社会各因素参与到情绪中的论点看似无可指责。然 而,社会结构论抨击了情绪的生物论,认为情绪生物论吧情 绪堪为是先天的、从进化而来的,是基于神经、激素的程序 ,包括自主神经,面部表情触发的活动;既情绪是生物学的 产物的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 所谓情绪生物论,神经雪茄强调不揭示情绪的神经机制 就不可能认识情绪,从而忽视的社会性,这也是平面的。 社会结构论是指上摒弃了情绪的生物学基础。
二.情绪社会化的基本规律
• 情绪社会化意指人在长期与他人的关系中所体验 到和表达着的情绪。
• (一)情绪社会化的基本过程
• 1.婴儿的工具性模仿 • 2.幼儿的情绪变式 • 3.社会情境关系的内化
• (二)情绪社会化的途径
• 1.直接教导
• 2.间接教导 • 3.期望交流
• (三)情绪社会化发展模型
• (二)社会情境关系的不确定性 • 情绪是人与社会事件关系的反映,情绪与人的需要、期待、 目标相联系。人并不只是生活在现实中,人们的预期目标会 影响将来的现实行动。人们的愿望和预期是动机的源泉,它 指导人们面向未来。但是,将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人们 按照目标决定的行动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结果,取决于指向未 来的“导航”策略是否符合社会情境关系的发展和潜在可能 性。个人情绪与情境关系的互相作用和适应所导致的结果, 可能与所期望的不一致,也可能经过人的努力,从长期的奋 斗中达到目的。反映在人的生活上,情境关系与个人的愿望 是否磨合得一致,决定着个人生活的期盼和质量。
• (四)情绪、行为与目标联系的途经
• 由于情境关系的实际影响,在人们的情绪、行为和目标之 间显得那么复杂。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人们可以选择某 种行为,使之以最直接和简单的途径达到;由于情境关系 的细微差别,最好选择另一条不太直接的途径而最终会有 效地达到。在这种场合,情绪是行为与目标之间的中介; 以情绪为中介的行为与达到目标之间,更重要的是不可避 免地与目标有关的信念和期待相联系(信念与期待是一定 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在此,就是以信念和期待为中介 了。可见,人的主观向往、情绪动机与实际的行为和要达 到的目的之间是互相影响着缠绕在一起。环境因素在心理形成中的作用始终是心理学的中心主 题之一。人的心理ˉ情绪在社会环境中发展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由于詹姆士 兰格理论的影响,人们的注意长期集中 在情绪的生物学方面;尽管情绪的生物机制研究也只有在 20世纪90年代才有了较大的突破,对环境因素也只一般地 作为外在影响来对待。对环境因素在社会层面上的剖析直 到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研究成果 随之得到较大的发展。尤其在一般的理论阐述中,分析到 诸如情绪社会化的过程、途径、类型等外在方面。然而, 这些一般的形成过程还未触及到具体情绪本身;对反映人 们更复杂、更具深刻社会含义的复合情绪涉及很少。80年 代末以来,情绪的社会结构论逐渐形成,它把我们带进了 社会生活中活生生的复杂情绪的王国之中。本章将从情绪 社会化的一般规律和情绪的社会结构论两方面展开讨论。
• (五)情绪社会化功能不良
• 儿童的社会化功能不良,比如与成人之间的 病 态关系,其结果使儿童的情绪功能变得适应不 良和紊乱。这样的儿童情绪能力发展的潜在可能 性会遭到损害。 早期受到虐待的幼儿在他们使用情绪词汇的能 力有缺陷;情绪受到损伤的学龄儿童对他人情绪 状态的觉知和认识有欠缺;受到情绪性损伤的青 少年在对他人情绪状态的觉知、认识和在自身情 绪体验以及反应上均有困难。
• 1.惟我性 • 2.行为型 • 3.社交中心型
(四)情绪社会化能力的个体差异 情绪社会化的适应技能有如下方面: · 对情绪状态的觉知能力,包括意识地或无意识地体验 复合情绪的能力 · 根据情境的和表情的线索,包括在一定程度上对所涉 及的情绪意义的文化一致性的线索,觉察他人的情绪的 能力 · 使用情绪语言的能力,以及使用与所处文化环境相容 的表达术语的能力 融入他人情绪体验的移情能力 · 觉知自己和他人的内部情绪状态与外显表情是否一致的 能力 觉知表情的文化表现规则
(五)文化对情绪的影响 1.社会的约束性特征(社会是规范化的) 2.文化与复合情绪 复合情绪依赖于意思的认知评价,它们被社会 规则所规范,因此对它们的体验依赖于社会结构 有些是符合情绪是在特定的文化中定型的。 基本情绪有生物学基础,但在不同文化和不同个人 间发生是有所不同。 基本情绪是普遍的,但有时是不完善的。成人的社会 实质和情绪表达已被文化所限定。
一、社会情境关系与情绪社会化
• (一)社会情境关系塑造独特的心理行为 • 我们将从萨尼引述对不同文化人的观察实例来说明社会 情境关系的不同,它们是紧密地与当地长期的经济环境和文 化传统密切相联,人们的社会关系和情绪、情感与之不可分 离地缠绕在一起。文化情境关系在塑造人们的情绪功能模式 中发挥着根本的影响,情绪是植根于社会人际交往关系之中 。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情绪的形成具有多样性和多变性 的特点,情绪的发展是很灵活的。情绪一方面可能像性格一 样,在发展中长期淀积着一个人过去与具有一定情绪含义的 社会情境的联系一再重复出现,最终导致的结局是得到某种 情绪特质。这反映着情绪特质个体差异的灵活性。然而,个 体情绪与情境关系之间是互相渗透和相互作用的。行为不但 受环境的影响,行为一旦作为环境的反应,它的功能就工具 性地渗透到引发它的情境中去,这时行为对环境也发生着影 响。人加入到环境中,导致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情境关系变 得十分复杂。
• •
(三)情绪社会结构主义综合论的主要思路
1.情绪社会结构主义综合轮的主要思路 2.三种情绪的划分 基本情绪:是先天的,在人类社会是普遍的。 对象指向情绪必然与一定的已知对象联系着
复合情绪是基本情绪和对象指向情绪的多元复 合的精致产物,它们依赖于意思评价。
3.理性推理的欠缺 社会结构综合论认为,情绪在与认知密切联 系中知道人们的生活,尤其关注情绪对人们生活的 影响。 解决理性推理欠缺的办法在于认知与情绪的 联系 人们对时间的评估有一个关系的参照点。 情绪与认知密不可分、互为影响 意识引导人对时间的觉知,从而认知也影响 情绪
(四)基本情绪与复合情绪
1.基本情绪与复合情绪的界定
2.基本情绪与复合情绪的神经学证据 按照拉德克斯,基本情绪的脑机制以杏仁核为中心,二复合情绪 的脑机制关键性地涉及前额叶皮质 前额叶损伤患者不能完成应付日常的生活活动 前额叶受损的患者可以保留某些基本情绪,但患者失去看情绪的 某些自主性反应,损坏了复合情绪 由此可见,正常人的高级思维推理和计划决策是以情绪为基础的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