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从罪恶的母亲谈起_浅析张爱玲笔下的母亲形象
从罪恶的母亲谈起_浅析张爱玲笔下的母亲形象
3 生活经验的反映 张爱玲系出名门, 祖父张佩伦乃是满清大官李鸿章之女婿。不过她的 童年是黑暗的。生母流浪欧洲, 剩下她和弟弟在父亲和后娘的监管下成长, 或许这是导致张爱玲后来的作品充满悲观的主要原因。张爱玲在创作中写 其他女人, 以及角色的母女关系, 其实也象征地再现她身上的母女关 系— — —以及再现自己吧! 张爱玲二十岁以前, 母亲黄素琼长年不在国内, 而父亲张志沂又是个 遗老气息很重的世家子, 处于一个乌烟瘴气的大家庭里, 母亲恰恰代表她 所向往的自由空气。张爱玲四岁, 母亲就出国留学, 母亲走后, 父亲便把外 面娶的姨奶奶带回家。直到张爱玲八岁, 母亲才回国, 姨太太搬走, 一家团 圆, 接着父母又开始争吵, 猝不及防地协议离婚。后来, 母亲再次出国, 直到 张爱玲十七岁才回国, 留给张爱玲的只有思念。张爱玲的青春岁月中, 母亲 远在欧洲, 但凭一丝蛛丝马迹的印象, 张爱玲努力要记住母亲的形象。她在 后来的《流言》中写道: “我一直用一种罗曼蒂克的爱来爱着我的母亲。” 然而, 罗曼蒂克的爱恋终于受到现实的考验! 考验从她与母亲近距离相处开始, 她 17 岁那年, 她逃到母亲那里和母 亲同住, 跟母亲要钱用, 起先是亲切有味的事, 然而, 一天天下来, 在母亲的 窘境中三天两头向她拿钱“…为她的脾气磨难着, 为自己的忘恩负义磨难 着, 那些琐屑的难堪, 一点点毁了我的爱”, 在这样的考验中, 母亲务实的面 貌逐渐显露出来。在钱的压力下, 她的母亲也算计起来: “如果早早嫁人的 话, 那就不必读书了, 用学费来装扮自己, 要继续读书, 就没有余钱兼顾到 衣装上。”算算本身的资源, 母亲毫不假以辞色地拒绝了要来同住的弟弟。 留在母亲身边的女儿感觉出一种压力, 母亲做出的牺牲并不是完全的 心甘情愿。两个人的关系隐隐存在某种紧张, 现实的因素, 如金钱, 不容情 的阻隔在她与母亲之间。张爱玲看出了母亲的脆弱— — —一旦碰上现实的压 力, 母爱就成了不再纯粹的东西, 她对母亲的失望一点点毁了原先的爱, 母 亲不再是想象中的母亲。而继母则是那非常理的母亲的母本。因此张爱玲 不再标榜母爱, 在作品当中她塑造了诸如《半生缘》中的顾太太, 《第一炉沉 香》中的葛微龙的姑妈这样另类的“母亲”以及《怨女》中的银娣等。 我们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探求到母亲形象是区别于其他母亲的“罪恶母 亲”, 这不仅是因为作为女性的母亲本身是受虐的, 是受到原欲、物欲、金钱 欲的压抑和异化, 而且还因为张爱玲的生活经验使她失去了真正的慈祥 的、博大的母爱和对母爱的那种罗曼蒂克的希翼。也因此, 我们浅剖到张爱 玲之所以不标榜母爱的原因, 这些在张爱玲的生活中更是得以认证和反 映。张爱玲借着写作, 使真正的母亲在世上消失, 反而使她笔下的那些悲剧 式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母亲永存在人们的记忆中。
家做寡妇, 却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你跟着我, 总不是长久之计, 倒是回 去是正经, 领个孩子过活, 熬个十几年, 总有个出头之日”, 说到底, 白老太太 宁可见到女儿受委屈, 重点还是钱, 在关键的时候注定了无法替女儿撑腰。
张爱玲的笔下的“母亲”, 使其成就为“罪恶”的多半或者可以说绝大部 分都是由于男性压迫, 在金钱压迫和自我压迫中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悲剧命 运。然而, 促进张爱玲写出这样的人物和她的童年生活以及写作经验又有 着紧密的联系, 越来越多的资料也在表明着小说中的很多情节都能和她的 生活对号入座, 她把她对母亲的希翼和失望都在作品中进行展现。
!7"6 MYKJ
参考文献 [1]张爱玲.金锁记[M].哈尔滨: 哈尔滨出版社 2003. [2]张爱玲.半生缘[M].哈尔滨: 哈尔滨出版社 2003. [3]张爱玲.十八春[M].哈尔滨: 哈尔滨出版社 2003. [4]张爱玲.倾城之恋[M].哈尔滨: 哈尔滨出版社 2003. [5]张爱玲.怨女[M].哈尔滨: 哈尔滨出版社 2003. [6]张爱玲.花凋[M].哈尔滨: 哈尔滨出版社 2003. [7]水晶.读张爱玲新作有感[J].三民, 1970. [8]谢冰.中国文化中的寡母抚孤现象[J].二十一世纪, 1997. [9]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M].合肥: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7. [10]周蕾.妇女与中国现代性[M].台北: 台北麦田出版社, 1995.
在中国文学史中, 母亲的形象与意义是有别于女性的。母亲终其一生 以无比慈爱与坚忍的毅力抚育子女, 她的牺牲成就了她的功德, 换来了尊 敬和仰慕。而被海外华人学者夏志清誉为“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的张 爱玲却另僻新境书写了“罪恶的母亲”, 以此改写了中国文学史中母亲的传 统形象。然而身为女性作家, 缘何如此不标榜母爱, 淡漠母爱, 这不禁使读 者对此种现象有着一种说不清的疑问。解答这个问题我们拥有两把钥匙: 一是作品, 二是生活, 即我们从张爱玲的小说世界探索她的生活经验, 从她 的生活去认证张爱玲小说中的“罪恶的母亲”这一形象。
关键词: 原欲; 金钱; 母爱
张爱玲这位有着“20 世纪 40 年代中国的月亮”传奇色彩的奇女子, 越 来越成为文学界的热点。如今的 21 世纪, 越来越多的作家、评论家对张爱 玲的研究与评论更为广泛也更为深入。纵观张爱玲的作品, 女性是被书写 的主要对象。在张爱玲笔下所呈现的女性是悲剧的, 是无主张的、异化的。 苍凉而又苍白, 安命而又怨命的女性悲剧, 在张爱玲笔下得到淋漓尽致的 艺术表现。然而, 在这些作为悲剧的女性中, 母亲这一形象似乎更让人感到 凉入骨髓。
1 原欲的受虐 本应成为儿女的庇护神的母亲在张爱玲笔下却成为残害、损伤儿女的 罪恶的母亲。首先, 是因为她们本身也是被残害、被损害的对象。当她们一 旦成为一个残缺父亲或父亲无行为能力的家庭的统治者时, 近似于一种报 复的心理将她们异化成一个非正常的母亲。这一点在张爱玲的作品中表现 最为彻底的莫过于《金锁记》。曹七巧为了金钱甘愿嫁给残废的姜仲泽, 但 是她的正常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却得不到满足, 她的情欲在不断的嚣张, 恋 爱欲被迫的压制使得她的心理变态。爱情在丈夫身上得不到, 她便转向小 叔姜季泽身上。然而, 这份爱情不过是她的一厢情愿的暗恋, 情爱的需求越 压抑就越膨胀, 她的报复心理由变态中产生。她残酷扼杀了自己的情欲和 希望, 也无法容忍儿女的生命乐趣。她不只一次的再三盘问儿子长白, 逼他 说出床第之事, 并将儿子所招供的他媳妇的秘密加以渲染, 在麻将桌上宣 布出来, 以此折磨死儿媳。她诱使女儿长安吸毒, 并在女儿未婚夫面前诽谤 女儿, 破坏她的婚姻。 曹七巧在“原欲的折磨下, 毁掉自己又拉上子女作自己的陪葬品”。而 在《半生缘》中, 世钧的母亲沈太太在长年缺失丈夫的情况下, 一旦她的丈 夫从姨太太家重新搬回家时, 沈太太就成了父权的共犯, 妨碍了婚姻的自 主, 迫使世钧不得不在父权与母权的压力下放弃婚姻。对于世钧来说, 母亲 使他走上了死亡, 死亡的形式是结婚。 2 金钱的异化 在张爱玲的笔下的母亲的形象除了她们的人生本身是受虐的因素外, 有一些则是因为金钱的趋使。金钱对女性的异化, 最常见于“金钱婚姻”, 使 女性彻底的物化、俗化和非人化。为了生存, 很容易的就被金钱锁住。从而 导致女性自我的严重异化。当在这种异化中, 女性成长为母亲时, 横亘在母 亲和子女之间的常常是金钱问题。如中篇小说《十八春》和《半生缘》中的母 亲顾太太看起来恭谨平和, 但在关键时分, 在金钱的考验下, 同样眼睁睁地 看着女儿的幸福遭到断送, 曼桢的姐姐曼璐为抓住丈夫的心, 不惜以妹妹 曼桢做诱饵。结果姐夫祝鸿才逼奸成功, 夫妻俩事后更监禁了曼桢。那时 候, 能够援助曼桢的只有顾太太, 做母亲的此时却迟疑起来, 这全然是钱的 因素。譬如, 顾太太直觉感到女儿曼桢情况有些不对, “关在屋子里会不会 有什么差错, 顾太太本来还想要求和曼桢见一面, 当着小陶( 替鸿才跑腿的 茶房) , 也没好说什么, 只有就这样走了, 身上揣着曼璐给的那一笔钱”。当 顾太太面对世钧时, 本来想把曼桢遭到囚禁的实情告诉世钧, 恰巧手指碰 到口袋里那叠钞票时, 便打消了让女儿得救的念头。因为金钱, 曼桢的母亲 做了暴发户女婿女儿的帮凶, 抛弃了曼桢, 逃避到遥远的老家。这一点也正 是曼桢“最觉得痛心的, 想不到她的母亲对她竟然这样。” 罪恶的母亲无所不在, 理想的母亲则是缺席的。在《倾城之恋》中, 女主 角流白苏受到兄嫂的刺激后到母亲床前呜咽, 希翼母亲替她做主。而白老 太太却一味的避重就轻, 不痛不痒的劝解: “支持这个家, 可不容易, 种种地 方, 你得体谅他们一点。”遇到现实的压力, 甚至要流白苏回到离过的母亲谈起——浅析张爱玲笔下的母亲形象
李景辉 ( 哈尔滨商业大学德强商务学院汉语言文学教研室,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摘 要: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 涉及到了很多母亲形象, 然而这些母亲却是失职的、甚至是伤害其儿女的形象。那么张爱玲为什么塑造了这样令儿 女极度失望的母亲, 为什么建构这样的残缺的母子关系呢? 通过作品和张爱玲的写作经验以及她的生活经验来探讨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