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物色原文及翻译(一)春秋代序1,阴阳惨舒2;物色之动,心亦摇焉3。
盖阳气萌而玄驹步4,阴律凝而丹鸟羞5;微虫犹或入感,四时之动物深矣。
若夫珪璋挺其惠心6,英华秀其清气7;物色相召,人谁获安8?是以献岁发春9,悦豫之情畅10;滔滔孟夏11,郁陶之心凝12;天高气清13,阴沈之志远14;霰雪无垠15,矜肃之虑深16。
岁有其物,物有其容17;情以物迁,辞以情发18。
一叶且或迎意19,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译文〕春秋四季不断更代,寒冷的天气使人觉得沉闷,温暖的日子使人感到舒畅;四时景物的不断变化,人的心情也受到感染。
春天来到,蚂蚁就开始活动;到秋天降临,萤火虫便要吃东西。
这些微小的虫蚁尚且受到外物的感召,可见四季变化对万物影响的深刻。
至于人类,灵慧的心思宛如美玉,清秀的气质有似奇花;在种种景色的感召之下,谁又能安然不动呢?所以,春日景物明媚,人便感到愉悦舒畅;夏天炎热沉闷,人就常常烦躁不安;秋日天高气清,引起人们阴沉的遥远之思;冬天霰雪无边,往往使人的思虑严肃而深沉。
因此,一年四季有不同的景物,这些不同的景物表现出不同的形貌;人的感情跟随景物而变化,文章便是这些感情的抒发。
一叶下落尚能触动情怀,几声虫鸣便可勾引心思,何况是清风明月的秋夜,丽日芳树的春晨呢?〔注释〕1 代:更替。
序:次序,指四季的次序。
2 阴阳惨舒:即阴惨阳舒。
张衡《西京赋》:“夫人在阳时则舒,在阴时则惨。
”(《文选》卷二)阴:秋冬寒冷的时候。
惨:不愉快。
阳:春夏温暖的时候。
舒:舒畅。
3 摇:动摇,这里指心情受到外物的影响而波动。
4 萌:开始。
玄驹:蚂蚁。
步:走动。
《大戴礼记·夏小正》:“玄驹贲。
玄驹也者,蚁也。
贲者何也?走于地中也。
”(引文据《四部丛刊》本,下同)贲(bēn奔阴):通奔。
5 阴律:指某几种乐律,代表秋天。
古代乐律分阴阳二种,古人曾以十二种乐律分配于十二月,但并不是所有的阴律都属于秋冬,这里只是借用阴律这个名称,来指阴冷的季节。
丹鸟:萤火虫。
羞:进食。
《大戴礼记·夏小正》:“丹鸟羞白鸟。
丹鸟者,谓丹良也。
白鸟者,谓蚊蚋也。
其谓之鸟也,重其养者也,有翼者为鸟。
羞也者,进也,不尽食也。
”6 珪(guī规)璋:古代聘问时所用的名贵玉器,这里泛指美玉。
挺:挺拔。
惠:即慧。
7 英华:美好的花。
8 安:安静:指没有受到感动。
钟嵘《诗品序》:“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9 献岁:新的一年。
献:进。
发春:春气发扬。
《楚辞·招魂》:“献岁发春兮,泪吾南征些。
”10 豫:安乐。
11 滔滔:阳气盛发的样子。
孟:始。
《楚辞·九章·怀沙》:“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
”12 郁陶:忧闷。
13 天高气清:指秋天。
《楚辞·九辩》:”泬寥兮天高而气清。
”14 阴沈:深沈。
阴、沉,都是深。
15 霰(xiàn线):雪珠。
垠(yín银):边界。
《楚辞·九章·涉江》:“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16 矜(jīn今)肃:严肃。
矜:庄,敬。
17 物有其容:《左传·昭公九年》:事有其物,物有其容。
”18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明诗》篇说的“应物斯感,感物吟志”,和这两句同旨。
19 迎:接,引申为感触。
《淮南子·说山训》中曾说:“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二)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1;流连万象之际2,沈吟视听之区3。
写气图貌4,既随物以宛转5;属采附声6,亦与心而徘徊7。
故“灼灼”状桃花之鲜8,“依依”尽杨柳之貌9,“杲杲”为出日之容10,“瀌瀌”拟雨雪之状11,“喈喈”逐黄鸟之声12,“喓喓”学草虫之韵13。
“皎日”、“嘒星”14,一言穷理15;“参差”、“沃若”16,两字穷形17:并以少总多18,情貌无遗矣19。
虽复思经千载,将何易夺20?及《离骚》代兴21,触类而长22。
物貌难尽,故重沓舒状23;于是嵯峨之类聚24,葳蕤之群积矣25。
及长卿之徒26,诡势瑰声27,模山范水28,字必鱼贯29;所谓诗人丽则而约言30,辞人丽淫而繁句也31。
至如《雅》咏棠华32,“或黄或白”33;《骚》述秋兰34,“绿叶”、“紫茎”35。
凡摛表五色36,贵在时见37;若青黄屡出,则繁而不珍。
〔译文〕所以,当诗人受到客观事物的感染时,他可以联想到各种各样类似的事物;他依恋徘徊于宇宙万物之间,而对他所见所闻进行深思默想。
描写景物的神貌,既是随着景物而变化;辞采音节的安排,又必须结合自己的思想情感来细心琢磨。
因此,《诗经》里边用“灼灼”二字来形容桃花颜色的鲜美,用“依依”二字来表现杨柳枝条的轻柔,用“杲杲”二字来描绘太阳出来时的光明,用“瀌瀌”二字来说明大雪纷飞的形状,用“喈喈”二字来形容黄鸟的鸣声,用“喓喓”二字来表现虫鸣的声音。
还有用“皎”字来描绘太阳的明亮,用“嘒”字来说明星星的微小,这都是用一个字就道尽物理;有的用“参差”来形容荇菜的长短不齐,用“沃若”来表现桑叶的鲜美茂盛,这都是用两个字就完全描绘出事物的形貌。
这类例子都是以少量的文字,表达出丰富的内容,并把事物的神情形貌,纤毫无遗地表现出来了。
即使再反复考虑它千百年,能有更恰当的字来替换么?及至《楚辞》继《诗经》而起,所写事物触类旁通而有所发展。
物体的形貌是多种多样的,不易完全描绘,因而词汇便复杂繁富起来;如描摹山川险峻的“嵯峨”和草木茂盛的“葳蕤”等,便大量出现。
后来司马相如等人,于文章的气势力求奇特,于文章的音节力求动听,往往要用一系列的形容词藻,来描写山水景物。
这就真如扬雄说的:《诗经》作者写的东西虽华丽,但恰如其分,而且文字也比较简约;辞赋家写的东西,就过于华丽,辞句也过于繁多。
至于像《诗经·小雅·裳裳者华》中说到盛开的花朵:“有黄色的,有白色的。
”《楚辞·九歌·少司命》中说到秋天的兰花:“绿色的叶子,紫色的茎。
”可见凡是描绘各种色彩的字,适当应用,方觉可贵;如果青的、黄的层见迭出,那就过于繁杂,不足为奇了。
〔注释〕1 联:联系,联想。
类:相近、相似的。
2 流连:徘徊不忍离去。
万象:各种自然现象。
3 沈吟:低声吟味,即研究思考的意思。
4 气:指事物的精神。
图貌:描绘状貌。
《诠赋》篇曾说:“写物图貌,蔚似雕画。
”5 宛转:曲折随顺,指在写作中根据事物的状貌来构思。
“随物以宛转”,即《神思》篇所说“神与物游”、“与风云而并驱”之意。
6 属:连缀。
声:指文章的音节。
7 徘徊:来回走动,这里指外物与内心密切联系的构思活动。
8 灼灼(zhuó浊):花盛开的样子。
《诗经·周南·桃夭》中用来形容桃花:“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毛传:“夭夭,其少壮也;灼灼,华之盛也。
”9 依依:枝条轻柔的样子。
《诗经·小雅·采薇》用来形容杨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尽:完全,即完全描绘出。
10 杲杲(gǎo搞):光明的样子,《诗经·卫风·伯兮》用来形容太阳:“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11 瀌瀌(biāo标):雪多的样子。
《诗经·小雅·角弓》用来形容下雪:“雨雪瀌瀌。
”拟:模仿。
12 喈喈(jiē阶):众鸟和鸣的声音。
《诗经·周南·葛覃(tán谈)》用来形容黄鸟的声音:“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逐:追,指追模,表现。
13 喓喓(yāo腰):虫叫的声音。
《诗经·召南·草虫》用来形容草虫的声音:“喓喓草虫。
”韵:指虫鸣声。
14 皎(jiǎo矫):《诗经·王风·大车》用来形容太阳:“谓予不信,有如皦日。
”皦:即皎,洁白明亮。
嘒(huì惠):微小,《诗经·召南·小星》用来形容星辰:“嘒彼小星,三五在东。
”15 一言:一字。
16 参差(cēncī岑阴疵):不齐,《诗经·周南·关睢(jū居)》用来形容荇(xìng杏)菜:“参差荇菜,左右流(求)之。
”荇菜:即水葵。
沃若:美盛的样子。
《诗经·卫风·氓(méng萌)》用来形容桑叶:“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17 穷:尽,指完全表现出来。
18 总:综合。
19 情貌:神情状貌。
无遗:指完全表达出来。
20 易:更改。
夺:除去。
21 《离骚》:屈原的杰作,这里借以代指《楚辞》。
22 长:指事物的引申、发展。
23 重沓(chóngtà虫踏):多的意思。
舒:伸展,即描写。
24 嵯峨(cuōē搓俄):山峰高险的样子。
汉赋中用这类辞藻很多,如司马相如《上林赋》“山气巃嵷兮石嵯峨”,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嵯峨嶵嵬”等。
25 葳蕤(wēiruí威锐阳):草木叶垂的样子。
司马相如《子虚赋》“错翡翠之威蕤”(《汉书》作“葳蕤”),张衡《东京赋》“羽盖威蕤”。
26 长卿:西汉作家司马相如的字。
27 诡(guǐ轨):不平常。
势:文章的气势。
瑰(g uī规):奇特。
28 模、范:都指依照物象描绘。
29 鱼贯:所用词藻如鱼之成行,指罗列堆砌的毛病。
30 诗人:指《诗经》的作者,也泛指一般走正确道路的作家,与下文“辞人”相反。
则:合于规则而不过分。
约:简练。
31 辞人:辞赋家。
淫:过分。
扬雄《法言·吾子》中说:“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32 《雅》:指《诗经·小雅》。
棠华:即“裳华”,指《小雅》中的《裳裳者华》。
33 或黄或白:《小雅·裳裳者华》:“裳裳者华,或黄或白。
”34 《骚》:这里泛指《楚辞》。
35 绿叶、紫茎:《九歌·少司命》:“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
”36 摛(chī吃):发布,引申为描写。
37 时见:适时出现。
(三)自近代以来1,文贵形似。
窥情风景之上2,钻貌草木之中;吟咏所发,志惟深远3;体物为妙4,功在密附5。
故巧言切状6,如印之印泥7,不加雕削8,而曲写毫芥9。
故能瞻言而见貌10,印字而知时也11。
然物有恒姿12,而思无定检13;或率尔造极14,或精思愈疏15。
且《诗》、《骚》所标16,并据要害17;故后进锐笔18,怯于争锋19。
莫不因方以借巧20,即势以会奇;善于适要21,则虽旧弥新矣22。
是以四序纷回23,而入兴贵闲24;物色虽繁,而析辞尚简25;使味飘飘而轻举,情晔晔而更新26。
古来辞人,异代接武27,莫不参伍以相变28,因革以为功29;物色尽而情有余者30,晓会通也31。
若乃山林皋壤32,实文思之奥府33。
略语则阙34,详说则繁。
然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35,抑亦江山之助乎36!〔译文〕晋宋以来,作品重视描写事物形貌的逼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