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博物馆迅速兴起的前因后果

博物馆迅速兴起的前因后果

班级:11级历史4班
姓名:耿孝乐
学号:110710092
博物馆迅速兴起的
前因后果
摘要:如今,随着公众需求的增长,博物馆的数量急剧增加,这确实有利于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精神需求,然而,在数目剧增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建造时一味追求样式,造成资源浪费;博物馆建造后保管设施不完善;博物馆建造了却无人问津等等。

为此政府也是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变这种状况,其中突出的一项就是实行博物馆免费开放,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博物馆如今的问题,但这也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过程。

关键词:博物馆、不合理兴建、运营状况、免费开放
博物馆兴起的前因后果
在十几年前,中国经济发展还并不突出,社会公众对文化方面的需求并不多,因而博物馆处在社会生活的边缘。

但最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公众的需求渐渐发生了转变,从物质需求转向了精神需求、文化需求。

在这种情况之下,博物馆也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期,其数量以令人瞠目的速度增长着。

"不敢说我们一天就有一座博物馆,但我们敢说3天就有一座,这种速度是惊人的。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曾在一个亚太地区馆长高层论坛上,用"惊人"这个词来形容博物馆建设的速度。

可见博物馆的数量在急剧增加着。

拿广州来说,最近几年,广州市内重量级博物馆正在努力建设,继南越王宫博物馆、辛亥革命纪念馆、广州博物馆新馆、农民工博物馆落成开馆后,又传出粤剧艺术博物馆奠基的新闻。

此外,广东省其他城市也不甘落后,紧跟着纷纷掀起了博物馆建设的热潮,如东莞、珠海等地方均宣称要规划打造"博物馆之城"。

其他地方比如西安、昆明、武汉等也计划在短时间内,使其博物馆数量翻上几番。

博物馆的数量在急剧增加后,总体一看是挺多的,但以平均下来则显得有些不足。

在一些发达国家,平均数万人即可拥有一座博物馆,而国内与之一比,显得差距不小。

据广州博物馆馆长程存洁分析表示,实际上,全国现有的3600多座博物馆,对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但他认为单霁翔之所以认为建设速度"惊人",并不是表示形势一片大好,而是提醒各地在建设博物馆的时候,以正确的心态来面对,而不是在攀比心理的作用下来大力发展博物馆。

然而,事与愿违,各地兴建的博物馆有很大一部分是为了苛求文化政绩的情况下建成的。

狠抓文化政绩,本身也没什么不妥。

可是,任何东西和政绩一沾边,往往就容易变味,变得不再如同正常发展的那样。

与大干快上的建设热情相比,大量博物馆的生存现状却令人堪忧。

“热热闹闹建设,冷冷清清运营”,这成了一些博物馆的真实写照。

如有报道披露,山西晋城博物馆,两年多处于闭馆状态;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招不到专业人才等等。

资金不到位、运营管理不善、服务水平低下等一系列问题使得不少博物馆徒具虚名,成了地方装点门面的文化摆设。

这些博物馆建是建成了,但却仅仅是一眼望去是那么回事,仔细一看什么都不是,只是个空架子。

在这众多的多博物馆建成后,有个问题需要思考,那就是究竟有多少博物馆真正发挥作用了?以往,博物馆要么大门紧闭,公众无缘一睹芳容;要么收费办展,偏离公共服务理念。

而如今,大部分博物馆实行了免费开放的政策,可如果还是有名无实,只作表面文章,公众恐怕还是难以享受均等的文化权利。

倘若不注重博物馆的文化内涵及其传播效果,免费开放只能成为地方政府炮制的一道文化快餐。

这么来看,博物馆建得越多并不等于越有文化。

其中道理就和买书一样。

买书是一件雅事,但买书和读书并不是一回事。

家里书架上放满了图书,并不代表这个人有文化,或者说并不等于书中知识都装进了脑袋。

同样道理,一个地方多建几座博物馆也说明不了多少问题。

这既不等于博物馆发挥了文化传播功能,也不表明当地文化事业蒸蒸日上。

只有公众享受到博物馆的文化价值后,才能说它是物有所值。

而且在这众多的博物馆建成之后一系列的问题也随之而现。

在设计方面来说,有些博物馆在建设时一味追求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在设计上设计贪大求洋,不切实际,利用率低。

举例说:有的博物馆建筑成覆斗状或陈列展厅呈扇形,既不利陈展布置,又浪费空间面积;有的博物馆建筑设计不能满足陈展的要求,其主题意境全部破坏,整体方案失败,结果推倒重来,耗费人力、财力、时间;还有些博物馆因门口小、通道窄、展品无法进去,只好弃电梯而动用吊车从窗户解决等。

在管理人才方面,大量增加和扩建的博物馆,首先需要的是人才。

然而博物馆从业人员队伍中,博士毕业生月薪仅3000多元人民币,而讲解员的月薪还不足2000元。

收入偏低的现状难以留住具有较高学历的专业人才,由此导致了博物馆专业人才匮乏,流失现象十分严重。

在展览方面,围着或方或圆的玻璃柜,观众随人流匆匆转一圈,依次将陈设的展品看过去,是什么、叫什么、有什么用途,草草结束——沉默、静止、晦涩,博物馆给人留下的印象和体验多年一成不变,在对博物馆展品进行介绍时,不应只是单调反复的陈述,更应该像说故事般生动讲解。

博物馆应努力提升展览水准,把更多的观众吸引到博物馆中,让他们爱逛乃至爱上博物馆。

还有其它的一些问题,例如由于资金不到位,博物馆安防和展厅条件都达不到,因此无法免费开放,一年中几乎没有人来参观。

博物馆文物藏品家底不清、
保管环境不佳、安全保护状况不利、保护管理水平不高等,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而,在建造博物馆以及博物馆的运转过程中,仍需要注意一些方面。

建造时要能保证:建造后能够稳定地运营。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仍每年100个左右的速度增长,平均每3天多就有一个博物馆诞生。

然而,在各地博物馆快速上马的背后,有量无质的“中国式博物馆建设”的隐忧正日趋凸显。

有媒体报道,西安半坡博物馆未安装空调设备,由于经费不足,处于“可以配备起空调,却养不起空调”的状态,游客日渐稀少;而由于给不了编制、工资低等因素招揽不到专业人才的博物馆更是比比皆是。

目前中国各地博物馆建设高潮迭起,极大改善了博物馆的基础设施条件。

但是在博物馆热潮中,存在着重数量增长、轻质量提升的倾向,包括重建设速度、轻功能保障,重新奇造型、轻地方特色,重硬件投入、轻管理支撑等方面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博物馆社会作用的有效发挥。

一些博物馆“买得起马却备不起鞍”的景象也给当地政府提了醒:投资巨大的文化建设不是简单的硬件建设、面子工程,要想让博物馆真正成为公众“精神休憩地”,还应在博物馆的文化普及和提高上多做文章。

而且,博物馆的运转,不应只靠国家的投入,自身也应为此努力。

2008年以来,我国1800多座国有博物馆和200多座私人博物馆相继免费开放,博物馆参观人数较免费之前有了成倍的增长,国家为此投入的专项资金已超过80亿元。

不过,博物馆可是个不间断花钱的工程,不能光“吃干饭”,光靠政府的救助、固定的财政补贴,只能解决博物馆基本生存问题,远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

如何增强自身接待能力、改进服务手段,形成完美的循环,关乎博物馆生存与发展。

在博物馆运行后,要加大对其文化产品的开发。

相比与国外的博物馆,我国博物馆的文化产品显得差强人意。

大部分才停留在制作明信片、徽章或图书、音像制品等的阶段,自主设计的具有实用性、艺术性的文化产品较少。

除此外、一些博物馆销售的文物商品很多都是从市场上批发过来的,内容程度上大致类似,这就大大影响了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开发。

博物馆的修建就是为了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精神需求,但过高的门票无疑会影响公众的参观。

为此,国家开始实行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政策,有利于进一步
提高政府为全社会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是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积极行动。

而且,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符合世界文物展示业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发挥博物馆和纪念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的社会价值,有利于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宣传推广
然而,在博物馆免费开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负面的状况:乞丐和衣冠不整者纷纷出现在展馆里,专门为用厕所的人也上门来了,安全隐患霎时间若隐若现,服务设施不足够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开始显现出来。

于是,呼吁人们提高文化素质和保护文物意识的声浪四起,可是也有人把博物馆“爆棚”所引起的问题归咎于公共文化服务理念的缺失。

这些人认为,“没有素质低的民众,只有素质低的管理”,与其把矛头都指向公众缺乏素养,不如把重点放在服务、引导措施和管理制度的完善上,满足而不是压制公众的文化渴求。

博物馆免费开放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借鉴外国的经验,摸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方法和途径,从而让公众切实享受到这一利益。

最近几年,博物馆的迅猛增加在增加了管理难度的同时,也给广大公众带来了极大的利益,这无疑使利大于弊的,但要切实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