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毕节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一、综合二、农业三、工业2009年,全区各族人民在中共毕节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环境下带来的各种矛盾和困难,积极推进社会经济有序、和谐、全面发展,着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经济总量持续快续增长,质量效益明显提高,生产方式有较大改变,经济结构调整有力推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按照国家和省的统一安排和部署,我区依据核算制度和第二次经济普查结果,按惯例对2008年全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2008年全区生产总值为427.25亿元,比初步核算数增加了24.27亿元。
修订后的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06.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60.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60.3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重24.9:37.6:37.5。
在2008年修正结果基础上进行初步核算,2009年全区生产总值为5000106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4 %。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101683万元,比上年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067381万元,比上年增长22.4%,其中工业1849473万元,增长20.8%;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831043万元,比上年增长14.6%。
产业结构比为22.03:41.35:36.62。
按常住半年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7111元。
二、农业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64.06亿元,增长6.25%。
粮食总产量272.01万吨,比上年增长3.58%。
其中:夏粮64.35万吨,比上年增长4.98%,秋粮207.66吨,比上年增长3.15%。
粮食单产由上年的287公斤/亩增到290公斤/亩。
夏粮单产由上年的158公斤/亩上升到164公斤/亩。
秋粮单产继续保持382公斤/亩。
林业实现产值3.7亿元,比上年增长34.99%。
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等生态建设保护工程,完成营造林面积37014公顷,比上年增长47.167%.主要林产品稳定增长。
畜牧业实现产值60.31亿元,比上年增长8.29%。
肉类总产量30.68万吨,比上年增长8.00%。
水产品产量4958吨,比上年下降6.35%。
三、工业工业出现较大幅度增长。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268.73亿元,比上年增加55.4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112.92亿元,比上年增长17.80%,增速上升13.3个百分点。
产销衔接状况比较好,2009年实现销售产值266.39亿元,产销率达99.1%。
发电量418.62亿度,增长36.32%;生铁增长71.28%,锌下降69%;原煤产量3882.63万吨,增长23.16%。
四、固定资产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6.78亿元,增长50.4%。
5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为205.0亿元,增长62.4%,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152.7亿元,增长54.21%。
5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 151.4亿元,增长 59.1%,更新改造投资34.1亿元,增长112.1%,房地产投资18.62亿元,增长 39.3%。
五、国内贸易和物价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4.9亿元,增长19.71%。
毕节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99.67%,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为104.06%,消费品价格指数98.6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103.14%。
六、交通运输物流、信息传输和旅游据交通部门统计,2009年底全区通车里程2.1815万公里,同比增加3245公里。
其中一级公路17.331公里,二级公路615.392公里,三级公路1419.580公里,四级公路8981.786公里,等外级10780.924公里。
邮政业务收入8610.54万元,增长17.71%。
速递物流、圆通、申通、中通、韵达、天天等快递公司在毕节开展业务。
信息传输业快速发展。
邮电业务收入144276万元,比上年增长20.83%。
年末移动电话用户200.7万户,增加65.2万户;固定电话用户41.25万户,减少8.52万户;互联网用户91575户,比上年增加24986户。
旅游业发展迅速。
2009年全区共接待游客1102万人次,同比增长31.9%;实现旅游总收入76.02亿元,同比增长46.4%。
七、财政和金融2009年财政总收入913438万元,增长31.27%。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05009万元,增长43.81%。
财政支出1441867万元,增长34.39%,支出增幅比收入增幅高3.12个百分点。
主要支出项目: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19106万元,增长18.06%;教育支出372032万元,增长22.4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81255万元,增长99.25%;医疗卫生支出115978万元,增长38.20%;科学技术支出5177万元,增长11.81%;环境保护支出43806万元,增长152.14%。
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424.13亿元,增长33.72%。
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207.42亿元,增长21.86%。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220.38亿元,增长29.96%。
八、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教育普及程度得到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得到加强。
2009年全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31%,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100.67%,小学在校生年辍学率控制在0.88%以内,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控制在2.15%以内;幼儿入园(班)率达到29.36%,“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达78.1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42.14%。
“两基”顺利通过国家督导检查。
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已开始招生,2009年招生515人,在校生1393人,有专任教师126人。
九、文化、卫生文化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群众文化蓬勃发展,文化市场整治工作得到加强,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与利用。
“一院三馆”建设项目正式开工建设,4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如期竣工,3694个行政村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正式投入使用。
开展了“三下乡”、“四进社区”及廉政文化进农村活动,组织建国60周年大型合唱比赛,举办了各种文艺演出、歌咏比赛、艺术展览、舞蹈大赛、文艺晚会。
开展“扫黄打非”工作,查缴非法书刊13800册、非法盗版音像制品66294张(盒);开展网吧专项整治行动,处罚32家违规“网吧”,取缔违法违规经营户5家。
组织开展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调查登录不可移动文物点1288处,其中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点625处、复查633处,调查不可移动文物160处;组织完成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申报项目37个、传承人申报项目18个,公布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3个。
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继续提高。
2009年正常工作的调频转播发射台为80座,发射机90部,发射功率8.91KW。
广播综合覆盖人口651.91万人,覆盖率83.54%,较上年上升0.66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广播综合覆盖604.15万人,覆盖率83.53%,较上年上升0.66个百分点。
全区卫星收转站617331座,实际正常工作的100W以上的电视转播发射台为8座,发射机33部,发射功率38.450KW,有线数字电视用户12.6万户。
电视综合覆盖663.16万人,覆盖率84.98%,较上年上升0.03个百分点,其中农村电视综合覆盖614.33万人,覆盖率84.93%,较上年上升0.6个百分点。
卫生事业全面发展。
2009年全部卫生机构652个,床位14707张,卫生技术人员9670人,执业医生3022人,其中医院87个,医院床位8591张,卫生技术人员5410人,执业医生1618人。
全区农村参合人数为5597259人,剔除举家外出后参合率达93.37%,全区受益430万人次,得到门诊或住院补偿5.04亿元。
计划免疫四苗接种率均达90%以上,其中卡介苗97.77%、脊灰苗98.87%、百白破98.48%、麻苗97.5%。
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疫病得到防控,无一例病人死亡,无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地方病防治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区完成25万户改良炉灶任务。
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十、人口及城镇化根据全省1%。
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年末常住半年人口703.41万人。
根据计生资料显示,人口出生率为13.4%。
,死亡率为6.85%。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55%。
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按常住人口计算,城镇化率为24.91%,比上年提高2.58个百分点。
十一、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年末全区城镇单位从业人员20.96万人,增长12.29%。
在岗职工20.87万人,增长12.36%。
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7039元,比上年增加3190元,名义工资增长13.38%。
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2009年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08724人,比上年增长12.05%,基金征缴收入42436万元,比上年增长42.69%,养老金支付24340万元,增长26.07%;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10478人,增长5.44%,失业保险金征缴收入4258万元,增长30.37%,失业金支付893万元,增长2.88%;城镇职工及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82666人,比上年31.76%,收缴医疗保险费19886万元,增长30.9%;生育保险参保人数93966人,增长34.17%,基金征缴收入435万元,增长116.42%;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27159人,比上年增增长28.79%,工伤保险基金收入6863万元,增长23.68%。
全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74685人,比上年增加1834人,落实低保金11951万元;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757212 人,落实低保金58398万元;农村五保供养人数45299人,支出供养金2348万元,其中农村集中供养1017人,支出供养金135.7万元。
十二、人民生活城镇居民收入继续提高,生活质量有所改善。
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498元,比上年净增加1404元,名义增长12.65%,作为毕节地区中心城市的毕节市达到了13053元,增加766元,增长6.23%;全区人均消费性支出为7683元,增长13.06%。
工薪收入仍是城镇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家庭经营性净收入的增加也是一大增长点。
全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工薪收入9993元,比上年净增加 1357元,占总收入的比重为 76.34%;城镇居民人均经营性净收入1430元,比上年净增加152元。
恩格尔系数有所下降。
2009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用于购买食品消费支出 3157元,增长4.06%。
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达到41.09%,较上年回落了3.55个百分点。
医疗保健类和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类支出大幅上升,交通和通信类支出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