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嘉陵江上》歌唱艺术的情感表现

浅谈《嘉陵江上》歌唱艺术的情感表现

XX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浅谈《嘉陵江上》歌唱艺术的情感表现学生所在系(院)专业 (方向)年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姓名完成时间:年月摘要情感的表现是歌唱艺术的内在灵魂和追求目标。

作曲家贺绿汀创作的独唱歌曲《嘉陵江上》体现了强烈的抗日思想,同时具有精美的艺术性,在革命史与音乐史上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结合歌唱艺术中的情感表现和《嘉陵江上》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对《嘉陵江上》歌唱艺术的情感表现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嘉陵江上;歌唱艺术;情感表达AbstractEmotional expression is the inner spirit and the pursuit of the art of singing. The composer He Lvting created solo song "River" embodies the Anti-Japanese thought strong, at the same time with art of exquisite, has important value and significance in the revolutionary history and the history of music. This combination of emotional expression in singing art and "River" the creation background, artistic features, the emotional expression of the Jialing River. "" the art of singing is discussed.Keywords: Jialing River; singing art; emotional expression目录1引言 (1)2歌唱艺术中的情感表现 (1)2.1深入了解作品的内涵 (1)2.2把握歌曲的内在情感 (1)2.3结合个人体验进行二度创作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嘉陵江上》及作品背景 (2)3.1作曲家贺绿汀介绍 (2)3.2词作者端木蕻良介绍 (2)3.3歌曲创作背景 (3)3.4歌曲的创作特色 (3)4歌曲《嘉陵江上》演唱中的情感表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把握歌曲的内涵..........................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声音的运用 (5)4.3意境的想象 (6)4.4情绪的控制 (6)结语 (7)致谢 (7)参考文献 (8)1引言歌唱艺术通过表演者的演唱将歌词和音符演绎成鲜活、动人的旋律和言语,带给人情感的触动和审美的感受。

情感是歌唱艺术的灵魂,是演唱中声音和动作表情的内在引导。

歌唱者要熟练掌握和运用演唱技巧,抓住歌曲的情感精髓,融入自我感受,将作品的情感和涵义准确、充分地传达给听众。

歌曲《嘉陵江上》由作曲家贺绿汀创作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歌词是作家端木蕻良的一首散文诗,歌曲将西洋歌剧中的咏叹调和朗诵调的与中国传统音乐的声韵和节奏相结合,是中国音乐史上独树一帜的抗日歌曲,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也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本文根据歌曲艺术中情感表现的一般方法,结合《嘉陵江上》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对《嘉陵江上》歌唱艺术中的情感表现进行初步的探讨和分析。

2歌唱艺术中的情感表现汉代刘安在《淮南子》中说:“歌,更可以动之以情,且感人心魄者,莫过于情。

”产生于人们生活之中的歌曲离不开情感的表达,情感表现是歌唱艺术的主旨,只有包含深情的歌唱,才能打动人心。

2.1深入了解作品的内涵声乐作品的内涵是指歌曲所表现的主要内容,从中可以体现出作品的内在意义和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演唱者要了解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了解创作者的创作动机和灵感来源,把握歌词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从中揣摩、研究歌曲的情感及意境,才能在演唱中更好地进行情感表现。

2.2 把握歌曲的内在情感歌曲的内在情感是歌曲的基本情绪,演唱者可以通过对作品内容从局部到整体的深入研究,产生深刻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决定如何进行情感表现。

每一首歌曲都体现了不同的情感,如以歌颂为主题的歌曲表现的是赞美、深情、崇拜之情,抗战歌曲则体现出悲愤、仇恨、昂扬的斗志和不屈的精神,儿童歌曲则显得美好、活泼、轻松……歌唱艺术要准确把握其中细微的感情变化,才能恰如其分地进行情感表现,避免因空洞、单一而走向概念化。

2.3 结合个人体验进行二度创作二度创作是指演唱者根据对歌曲的情感体验和自身艺术修养,通过一定的演唱技巧对歌曲进行创作表现,赋予音乐符号鲜活的感染力。

因为演唱者的歌唱技巧、理解能力、情感态度和艺术修养的差异,往往在相同作品的演绎中出现很大的差别。

因此,演唱者要提高自己的唱功,把握住吐字发音、呼吸共鸣、力度速度等基本方法,同时积极进行生活体验,积累丰富的情感经验;提高对歌唱作品的分析理解能力和综合艺术修养,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才能在演绎中既体现出歌曲的原有风貌,又合理展现出个人的情感体验。

3 《嘉陵江上》及作品背景3.1 作曲家贺绿汀介绍贺绿汀(1903年—1999年),原名贺安卿,湖南邵阳人,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教育家。

他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923年考进长沙艺术专修学校,1931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1934年,在俄国作曲家齐尔品举办的征求中国风味钢琴曲比赛中,他的《牧童短笛》和《摇篮曲》分别获得一等奖和名誉二等奖。

他参加过湖南农民运动、广州起义,参加过新四军,曾在鲁迅艺术学院、延安中央管弦乐团、华北大学等从事音乐创作、教学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还创办了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和附小,培养大量音乐人才,写下不少音乐专著。

贺绿汀一生创作了《摇船歌》《背纤歌》《春天里》等260余首歌曲,为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3.2 词作者端木蕻良介绍端木蕻良(1912年—1996年),满族,原名曹汉文、曹京平,出生于辽宁省昌图县。

1928年入天津南开中学,接收了进步思想。

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加入“左联”,致力于革命文学创作,1933年至1935年创作的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是三十年代东北作家群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之一。

端木蕻良曾担任过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江南风景》,短篇小说集《土地的誓言》《憎恨》《风陵渡》,还有部分童话、京剧、评剧作品,其中长篇传记小说《曹雪芹》曾产生过较大的社会影响。

3.3歌曲的创作背景歌曲《嘉陵江上》创作于1939年春。

当时正值抗战时期,音乐成为一种革命的武器,各地成立了大批抗日救亡的歌咏组织,也涌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革命歌曲,《嘉陵江上》将抗战的思想内容与精湛的艺术技巧进行了高度融合,是其中的典范之作。

当年,端木蕻良在位于在重庆北碚夏坝的复旦大学任教,常在傍晚时与妻子——著名作家萧红沿着嘉陵江边散步,在悠悠江流边涌起思乡之情,提笔写下了散文诗,表现一个东北难民因为日寇的侵略而离开家乡,流浪到四川嘉陵江边的悲怆心境。

散文诗很快传到了在北碚草街子育才学校任教的贺绿汀手中,他经多次尝试,写出了这首接近于歌剧咏叹调的独唱曲。

同样经历了时代的黑暗,同样充满了对革命的热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两位热血青年在思想和感情上高度融合成就了这首饱含革命激情的歌曲。

3.4歌曲的创作特色《嘉陵江上》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写作,第一段回忆“我”因敌人入侵失去了田舍、家人和牛羊,被迫背井离乡流浪到嘉陵江边。

第二段表明“我”希望从敌人的枪弹和刺刀中打回老家的豪情壮志。

歌曲带有强烈的戏剧色彩,具有以情动人、催人奋进的艺术效果:1、体现了抗战时期人民大众普遍的爱国热情,反映了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特色。

2、旋律风格上朗诵与抒情相结合,具有雄浑、豪迈、沉毅的特点。

3、曲调在继承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了外国的咏叹调、遥唱、朗诵调等艺术形式,创新而不脱离民族风格,既注重歌曲艺术的大众化,又具有深厚的艺术性。

4歌曲《嘉陵江上》演唱中的情感表现4.1把握歌曲的内涵4.1.1歌词特点歌词是散文诗《嘉陵江上》的开头部分,句式长短不一。

据说贺绿汀是在嘉陵江边反复朗诵歌词,将朗诵的音律与抒情的旋律相结合谱写出这首歌曲的。

演唱中,要抓住歌词的特点和抒情形式,将朗诵式的内容与抒情式的旋律进行完美结合。

4.1.2 乐句与乐段从整体上看,《嘉陵江上》的乐句和乐段多为不平衡机构,形成了音乐上的情绪波动,推动着旋律的行进和发展。

前奏部分由2个5+4的不平衡乐句构成;第一乐段有5个乐句,为4+5+7+7+7的句法结构;第二乐段由3个7+6+6结构的乐句构成,结构上均不稳定。

演唱时要根据乐句、乐段的结构特点和情绪波动,从总体上把握住情感的变化。

4.1.3 旋律特征《嘉陵江上》的歌曲旋律紧随歌词中汉语风格朗诵的进行而发展,形成带有戏剧性的二段体结构。

第一段是悲剧性的回忆,由疏密相间的长音、拖腔和大量短音构成,还使用了装饰音、三连音,使音乐具有紧张而激荡的内质,沉痛中隐藏着巨大悲愤。

第二段在情感上有明显的变化,形成对比,旋律上连续递进升高,情绪饱满坚定。

4.1.4 调式特征歌曲的第一段在b和声小调,第二段经历了由e小调、G大调到主调b小调的转化和回归。

情绪由小调中的悲伤到G大调的激动悲壮,形成歌曲的第二个高潮,有利于情感的发展,而第二段第二句最后两小节转回到主调,实现了调式及调性的回归。

4.1.5 节奏特征《嘉陵江上》的节奏也紧密结合了歌词朗诵的抑扬顿挫,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音响效果。

如歌曲的第一句中,“打到了” 的节奏型为前八后十六,“失去了”使用了三连音,“田舍”后的则用了四分休止符,演唱者也要在充分理解歌词和朗诵音调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

4.2声音的运用4.2.1音色的合理运用声与情是歌唱艺术中不可缺少且相辅相成的,声音的音色会对歌唱的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

《嘉陵江上》是一首男高音的歌曲,为了更好地表达歌曲中愤怒的情绪和激荡的情感,音色效果应该是深沉、厚重而刚劲有力的。

4.2.2 气息的控制《嘉陵江上》是一首接近于歌剧咏叹调的独唱歌曲,中间运用了很多大跳、短音、连音、长音和拖腔,在气息的运用上需要加大力度,吸气要深,呼气要根据演唱内容有所控制,利用有力、饱满而适宜的气息来满足歌曲中愤怒情绪的表达需要。

4.2.3 力度和速度的把握这首歌曲整体上来看力度和速度变化的幅度比较大,演唱中要进行良好控制,利用合理的强弱和快慢的变化来表现歌曲的起伏感,增强歌唱艺术的情感表现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