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莱蒙托夫《帆》

莱蒙托夫《帆》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通过场景及意象的把握感受诗作的主题意识。

2、借助抒情形象的把握来体会象征、托物言志手法在诗作中的表达作用。

二、过程方法:阅读感受诗作的大致情意,分析思辨诗作的深层意蕴及表现艺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诗作感受诗人借助抒情意象所抒发的伟大情感,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

2、对诗人所谴责的社会现象形成自己正确合理的价值判断。

[教学重点与难点]:全面正确理解帆所象征的人文含义。

[教学方法]阅读感受→讨论思辨→体会感悟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唐朝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真正的好诗,应该是心底的歌。

今天,我们一同欣赏诗人莱蒙托夫质朴、明快富
有意蕴的诗句,理解作者孤傲的个性以及不屈不挠的追求自由,追求完美人格的精神。

二、题解。

写于18岁的《帆》是莱蒙托夫一首有名的咏物抒情诗,也是西方咏物诗中的名篇。

莱蒙托夫是在十二月党人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他热情地憧憬着法国启蒙思想所描绘的社会蓝图,十二月党人的行动又让他看到了在俄国实现这些理想的希望,他满怀着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希望改变俄罗斯沙皇专制下黑暗的现实。

他厌恶自己周围那些贵族纨袴子弟所过的空虚和懒散的生活,追求一种活跃的创造,渴望看到生活的暴风雨去经受考验,以激发出自己更大的人生热情和力量。

在碌碌无为、苟且偷安而不求上进的贵族纨子弟中间,他感到孤独,但他的贵族教养和习惯使他很难冲破周围庸俗的环境,在《帆》中作者以明快、质朴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蕴表达了这种矛盾的心情。

这首小诗平中见奇,借海上的风帆思考人生的道理,表达了诗人渴望在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的强烈愿望。

三、研读课文
作者简介:莱蒙托夫(1814—1841),19世纪俄罗斯著名诗人。

出生在贵族家庭,曾进莫斯科大学和彼得堡禁卫军军官学校学习。

1834年入军队服役。

早在中学时期,诗人就开始写诗,受普希金和拜伦的诗影响颇大。

青年时代的诗人受十二月党人的影
响,写下了很多对当时腐朽社会不满的诗歌。

1837年,诗人写下著名的《诗人之死》一诗,悼念普希金,触怒了沙皇政府,被流放到高加索地区。

流放期间是诗人创作的高峰期,诗人写下了著有《浮云》《祖国》《当代英雄》等四百多首抒情诗,《恶魔》等著名长诗二十余部。

1840年,诗人遭到沙皇政府的谋杀,身受重伤。

1841年7月15日,诗人在决斗中被杀害。

1、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明确:全诗三节,分三个部分。

第一节,望帆发问,令人深思。

第二节,用一个近镜头描绘了帆所寻求的状态,以两个否定句回答前一节问题。

第三节,描绘了风暴过后大海上的画面。

祈求风暴,帆儿的理想是与狂风激流搏斗,帆所追求的是闯过大浪努力锻炼自己成长。

它的价值要在与风暴的抗争中体现,这也是诗人自己的理想。

局部设疑,引发学生质疑解难,深化对诗的意蕴的理解。

1、这首诗着力创设了几组意象,这些意象在不同层面上有什么特有的意蕴?
诗中有三组意象:帆、平静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帆”:诗人人格、理想的化身,是诗人倔强高傲、不图安逸、不甘平庸、奋勇进取人格的象征。

孤帆在海中航行:象征诗人在人生道路上所进行的傲世不群的追求。

“平静的大海”:象征着空虚而庸碌的那种“幸福生活”
“风暴”象征着充满挑战和斗争,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创造和激情,投入社会,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的壮美生活。

问题:作者通过了这样的意象,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再读诗歌,通过对意象的深层次把握,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写作意图。


明确:这首诗洋溢着孤独感,却在我们面前展现出那无边无际的大海,一只小小的孤帆在弥漫的浓雾中漂泊,不避汹涌的波涛,呼啸着的海风,即使“桅杆弓起了腰扎扎作响”也要奋勇前进,动摇不了它苦苦寻求的意志,风平浪静了,阳光灿烂,碧波荡漾,“不安的”孤帆却依然诉求风暴,“仿佛是在风暴中才有着安详!”诗人点拨了全诗的主题,全力地表达了孤帆对自由对未来不屈不挠的追求精神。

2、讨论分析。

(1)体会《帆》这首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独特之处?
用了较多的笔墨描绘了自然景色,马克思曾对这首诗赞赏道:“对于自然的描写未必有哪一位作家能超过莱蒙托夫,至少,具有这种才华的人是寥寥无几的。

”这首诗似一幅出自名家的油画,湛蓝的大海、茫茫的雾霭、呼啸的海风、凶猛的巨浪构成了画面的背景,也决定了画面的基调——动荡不安,广袤的海空,恶煞般的巨浪似欲吞噬一切。

(2)《帆》中塑造的“帆”的形象有什么深刻的内涵,结合诗歌创作背景来分析这个问题?在三十年代风雨如磐的俄罗斯,年轻诗人的心中早就充满着反抗情绪,渴望着以行动和斗争去冲破那重重黑暗。

这首诗创作于大学时代,是诗人早期抒情诗中的名篇。

《帆》是诗人人格、理想的象征,在诗中,莱蒙托夫把自己的命运比做在波涛汹涌的大海蓝雾中泛白的孤帆。

通过帆这个象征性的形象,莱蒙托夫表现出自己心中的反抗情绪,力图进行积极行动和斗争的志向。

(3)诗句“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有什么深刻的内涵。

在凶猛的大海上,一支在金色阳光下闪着白光的孤帆在奋力搏击,它一会儿被拥向浪尖,一会儿又被推入波谷,它似在寻觅什么,又似要摆脱什么,正是诗人寂寞、孤独而又不愿同流合污的叛逆性格的写照,表达作者企图冲破牢笼的强烈渴望。

它在祈求风暴,它欲在风暴中寻得“宁静之邦”!表现了作者内心孤独、怅惘、倔强、高傲的性格和不屈的追求。

四、本诗的艺术手法。

1、象征手法
2、对比手法。

问题: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手法,这种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第一节:用大海的辽阔苍茫的背景,反衬“孤帆”的无畏精神,表现了帆对自己前途的美好期望和信心。

第二节:通过大海的险恶,反衬“孤帆”义无返顾,勇敢迎接挑战的英勇行为。

第三节:描绘了一阵风雨过后,晴天碧海,阳光灿烂地安详平静的画面,反衬出孤帆不安的祈求风暴洗礼的强烈愿望,从而表现了孤帆不满足于现状,富于挑战和斗争的叛逆性格。

[名作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的代表作,写于1832年,在诗人生前没有发表。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想见诗人当年的风采:面对那黑暗的俄国社会的姿态,在风起云涌的民众追求民主、自由的斗争浪潮中的精神情态。

诗的题目是“帆”,它是在千变万化的大海中一个白色的精灵。

淡蓝色的大海,静静的,死寂般的静。

然而就是这静的大海中,似乎又隐含着一种不安定的因素。

那蓝色的云雾可是大海的蒸腾,可是不安定的灵魂在大海的深处搅拌着海水?
就在这淡蓝色的大海中,有一片孤帆在游弋。

它闪着白色的光,刺眼的白光。

这白色的帆似乎在承受着极大的折磨。

它在遥远的异地漂泊,是在追寻着心中的理想还是别的什么?这白色的精灵在可爱的家乡抛弃了很多的东西,那是生活的安逸,还是物质的富裕,或者别的什么?
波涛汹涌,夹杂着呼啸的海风。

它们要打翻这精灵,要让这孤独的反叛者葬身在自己威猛的打击中。

帆呢?在铺天盖地的狂风巨浪的疯狂打击下,“弓起了腰轧轧作响”。

帆没有退缩,没有畏惧,而是在努力,在拼搏,为着自己所追寻的东西。

这白色的精灵在追寻什么?不是幸福,那可能是它曾经放弃
的东西;不是逃避,在昏天暗地的时候它还在弓腰前进;当然更不是安逸。

在帆坚毅的搏斗中,大海已经有气无力。

而在大海的上面,是阳光的世界,温暖而和煦,安详而灿烂;下面是一碧万顷的海面,宁静而温顺,清净而可爱。

这不就是安逸的生活吗?但是,帆要的不是这些,而是拼搏,是拼搏中带来的乐趣,是孤独灵魂的英雄行为。

这首诗是一首杰出的哲理抒情诗。

诗歌采用象征的手法,通过这种给人强烈印象的意象来表达诗人的感情。

帆就是诗人的化身,诗人那孤独、反叛的灵魂象征,那对自由的向往也象征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同时也象征着诗人那一代贵族革命家对自由的向往。

诗在描画风景,进而说明发人深省的哲理方面也具有很高的水平。

那恶劣的社会环境在诗中对大海糟糕场景的描写中得到了贴切的表现;那进取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也在诗的叙述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另外,诗歌采用的设问结构大大强化了诗歌的感染效果,省略号的使用开阔了诗的意境,启发读者深思,特色独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