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公司报表中的经营性现金流
韩齐齐现金流通状况是否良好决定着一个公司经营的生命。
通过对现金流量表的增减变动、结构变动以及各项目变动的分析,可以了解企业现金的来龙去脉,评价企业经营状况,作出正确的投资和筹资决策。
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是企业在经营中所获得或支付的现金流入、流出和现金的净流量,也是企业现金流量的主要来源。
一、经营活动现金的流动或运动
在正常的经营中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量除了满足企业正常周转所需的资金外,还要能够补偿一次性支付受益期较长的资产的折旧额或摊销额(如固定资产折旧或无形资产摊销),以及支付企业借款的利息费用,还有现金股利的支付。
1、补偿固定资产投资。
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固定资产一般是企业经营的重要投资支出,其投资额大,受益期较长,资金在购买时一次支付,通过每期计提折旧将价值转入企业的经营成本中,并通过产品的销售,收回其投资。
有人认为固定资产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补偿或回收其投资的方式,就是在它被清理处置时收取的现金,但此时固定资产因寿命到期、技术进步被淘汰或是经营业务变化而出售,其价值较低、不固定并且也不属于企业的正常和经常性业务,对固定资产投资的价值补偿回收是不确定的。
固定资产投资的收回主要依靠企业在正常经常中的现金积累。
企业的现金流入除了满足正常经营所需支出外,还要能够补偿已计提固定资产的折旧额,如果企业现金流入只能满足企业的日常周转支出,那么企业的固定资产将难以得到更新,企业也无法进行大的投资,这都会制约企业经营发展和规模扩大。
2、支付借款利息。
企业的借款利息支付在现金流量表中是在筹资活动现金流量项目反映的,但企业偿还利息的资金还是来源于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入,如果企业借入资金不能带来高于支付利息的现金流出,那么企业将会面临较大的资金支付压力和财务风险。
3、支付股利。
企业股利支付的前提是企业有赢利,有可以支配的未分配利润,但如果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支付能力,投资人也只能望利兴叹了。
企业经营现金的积累是企业现金股利支付的保证和基础。
除此之外,企业的经营性现金在有较大积累时,往往成为企业对外投资或收购的资金来源。
二、经营性现金流量项目分析
1、经营性现金流量在企业现金流量中的比重。
如果企业经营性现金流量在企业总体的现金流量中所占比重较大,说明企业的现金流主要来自于企业的经营活动,企业采取的是经营性的筹资战略,反之则说明企业的现金流主要来自于外部投资(如企业对外发股票)或对外借款,企业采取的是证券或金融性的筹资战略。
2、比较经营性现金的流入和流出。
(1)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入量大于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出量。
这说明企业的经营活动创造现金的能力比较强,可以满足企业的资金周转需要,但是还不能说企业的资金支付能力很强。
因为企业在本期的经营过程中还耗费了一些非付现的成本,如上面提到的固定资产折旧或无形资产摊销等,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入量还必须能够补偿经营中的非付现成本,这样企业通过资金积累就可以为未来的设备更新改造和购置提供有力的资金保证。
在满足了日常周转和补偿了非付现成本后,如果经营性现金流量还有流入,那么企业的经营就是一个非常高质量和高效率的运行状态。
(2)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入量等于现金流出量。
这表明企业的现金能够满足日常经营需要,但企业经营成本还包括一些非付现成本,如果经营性现金不能对这些非付现成本时行补偿,当企业经营风险加大或必须进行设备等更新时,企业经营就会面临较大的困难。
在正常经营期间持续出现这种状况,表明其经营活动现金流质量较差。
(3)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小于经营活动现金流出量。
此时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入不足以维持企业日常经营所需资金的支付。
处于成长阶段的企业通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企业的大量资金用于投资支出,经营收入很少或没有经营收入,这种情况是企业经营周期的成长阶段难免的,但进入正常经营过程后,如果出现这种状况,就说明企业的经营情况较差,企业将会面临严重的财务风险。
企业的经营必须抓住消费者的需求。
现代营销学之父、美国西北大学的菲利普·科特勒教授,在其经典著作《营销管理———分析、计划、执行与控制》一书中认为,从本质上说,营销观念是一种对顾客的需要和欲望的导向,这种导向旨在使顾客产生一种满意感。
他强调,达到组织目标的关键在于正确确定目标市场的需要和欲望,比竞争者更有效地提供目标市场所需要的东西。
生产什么的最终决定权不应该在公司手里,也不在政府手里,而是在消遇者手里。
公司应该生产消费者所需要的东西,这样才能使消费者的福利最大化,公司也因此而赚取利润。
因此,民营企业应以“以人为本”思想来增强自己的市场营销意识,民营企业应团结消费者的需求偏好,有针对性地投入专门的资金和人力开展市场调研。
(4)“以人为本”打造民营企业文化。
从民营企业的内部关系来看,民营企业与员工的关系首先表现为一种雇佣关系,其次表现为一种管理关系。
一般来说,民营企业的员工只有接受工作
的权力而没有选择工作的权力;民营企业对员工进行管理,员工必须在各种制度的管理和制约下为组织目标而工作。
员工处于从属地位。
要打造企业的内部凝聚力、向心力,民营企业就要像对待外部顾客那样对待内部员工,在企业文化中,不能仅仅把员工看成是管理的对象,对员工采用强制的手段、硬性的制度约束式管理,而是要把人放在管理的中心地位,从员工的需求出发进行管理。
在企业的规章制度建设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选择员工能接受的方式和通道,以说服、诱导的方式促进企业理念、目标、战略被员工理解和支持,使企业的各种管理制度、行为准则得到员工感情上、文化上、价值观念上的认可,使员工的目标与企业的目标自然而然地相契合,使员工从企业获得一种归属感。
从外部关系来看,在不同的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消费者的需求偏好、价值观念不尽相同,企业要在变化着的社会中求得可持续生存和发展,其产品质量、管理模式、经营理念、品牌形象等必须获得社会文化、社会价值、社会道德上的认同。
这些都要求企业在自身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诚信为本,对社会负责的精神。
三、通过经营现金流量,评价企业销售业务质量
企业经营现金的流入主要由企业的销售业务来提供,通过将经营现金流入和损益表上的销售收入进行比较,可以评价企业销售业务的质量。
如果收入远远大于现金的流入,可能是因为货款不能收回,企业将面临较大的坏账损失风险,这提示企业应重新审视销售策略、客户的信用期限并制定新的应收帐款管理政策等。
四、比较企业净利润和经营性净现金流,评价企业利润的质量和现金流量质量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实际上就是企业采用收付实现制方式计算出的净收益,通过比较现金流量净额可以评价企业现金流量的质量。
如果企业的现金流量净额占企业的净利润的比例较高,则企业的利润质量较好,因为对净利润中包含的收益已被收回,比例较低则说明净利润中包含的一些收益没有被收回,利润质量不好。
对此部分的分析可以通过现金流量表的附表资料来分析一下。
表1甲公司2008年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
将净利润调整为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过程就是将净利润中的非经营性损益和非付现的经营性损益扣除,并调整非付现流动资产和负债的增减变动。
从表中我们看到甲公司净利润中的非经营性损益为2170万元(非经营性损益=处置固定资产损益+财务费用+投资损失),非付现的损益为4020万元(非付现的损益=计提资产减值+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长期资产摊销+待摊费用+预提费用),非付现流动资产增加了14000万元(存货和应收账款),非付现流动负债增加了3800万元(经营性应付款项增加)。
经营性现金净流量占净利润的比例为52%,4190万元的净流量将偿还3600万元的借款费用后,已没有更多现金去支付其他的资金需求。
公司的应收账款增加降抵了企业净利润的质量,表明公司虽然在损益表中确认了收入,但却没有及时收回货款。
应付账款的增加提高了公司资金支付的压力,公司正常经营所需材料等可能是以赊欠方式购入的,一旦经营资金不能及时收回,就会发生财务风险。
由此来看企业对现金流量表的分析比对利润表的分析更具现实意义。
五、对企业不可控经营现金流量项目的分析
在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入中有一项是收到的税费返还,如收到退回的增值税、所得税以及出口退税等,这部分现金收入是与国家税收政策有关的,不具有持续性和可控性,它的增减变动反应了国家税收政策的调整,不能反映企业正常获得现金的能力。
企业的现金流量作为企业经营的动态反映,是企业正常运行的基础,是企业良好业绩的坚实后盾,对企业资产状况、经营业绩的分析必须结合现金流量性况,才能完整、全面、真实地解读企业的经营,尤其是对企业经营现金流量的分析。
【参考文献】
[1]厉以宁:论新公有制[J].科学咨询,2003(23).
[2]李亚:民营企业市场营销[M].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
[3]李先国:经济理论实务[M].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
[4]成群忆:水煮三国[M].中信出版社,2004.
[5]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Z].1987.
[6]杨文士、焦叔斌、张雁、李晓光:管理学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杨德:组织行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分析、计划、执行与控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