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方案二○一一年三月目录1. 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基本情况 (1)2. 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础和优势 (3)2.1实践教学和工程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3)2.2蓬勃发展的科学与教学研究 (4)2.2.1 科学研究 (5)2.2.2 教学研究 (6)2.3 日臻完备的实践教学基地 (7)2.4 发展良好的院企合作基础 (8)2.5 试点前的准备工作 (9)3. 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与试点规模 (13)3.1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 (13)3.2 试点规模 (14)4. 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标准与实现矩阵 (15)4.1 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标准 (15)4.1.1知识与技能的要求 (15)4.1.1.1 基础知识 (15)4.1.1.2 专业技能和学科发展 (15)4.1.2 个人素养 (16)4.1.2.1 创新能力、系统思维及个人态度 (16)4.1.2.2 职业道德及法律法规教育 (17)4.1.2.3 沟通和交流能力 (17)4.1.3 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工程实践 (18)4.2 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标准实现矩阵 (18)4.2.1科学技术知识和学科发展 (18)4.2.1.1 基础知识 (18)4.2.1.2 专业技能和学科发展 (19)4.2.2 个人素养 (20)4.2.2.1 创新能力、系统思维和个人态度 (20)4.2.2.2 职业道德及法律法规教育 (21)4.2.2.3 沟通和交流能力 (22)4.2.3 能源动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工程实践 (23)4.2.4 学分要求 (24)5. 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25)5.1 本科学习阶段培养方案 (25)5.1.1 培养目标 (25)5.1.2 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 (25)5.1.3 学制、学分与学位 (25)5.1.4 课程体系设计 (26)5.1.4.1 理论课程体系 (26)5.1.4.2 校内实践教学 (29)5.1.4.3 校外实践教学体系 (30)5.2 硕士学习阶段培养方案 (31)5.2.1 培养目标 (31)5.2.2 学制、学分与学位 (32)5.2.3 课程设置 (32)5.2.4 实践环节与学位论文 (32)5.2.5 培养方式与方法 (34)5.3 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 (35)5.3.1培养目标 (35)5.3.2 培养要求 (35)5.3.2.1 理论课程 (35)5.3.2.2 实践环节 (36)5.3.2.3 毕业设计 (36)5.3.3 企业培养计划 (36)附件1: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校企联合培养协议书 (39)附件2: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40)1. 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基本情况能源动力系统与自动化专业隶属于武汉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学院现有能源动力系统与自动化、轮机工程和油气储运工程3个本科专业;有轮机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智能交通工程、舰船电力推进与自动化技术6个二级学科博士和硕士点;现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和交通运输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船舶与海洋工程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载运工具工程为湖北省重点学科,构成了学院完整的学科体系。
学院现有隶属交通运输部的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建立了较为完整并反映优势和特色的学科体系。
学院在校全日制本科生2055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480人。
其中能源动力系统与自动化专业每年招收本科生约175人。
武汉理工大学能源动力系统与自动化专业通过“十五”、“十一五”、“211工程”及交通运输部专项等项目建设已装备了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研究条件;建立了以教授领衔、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的教学团队、研究团队,取得了一系列的标志性成果。
特别是在专业条件、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与建设、人才质量培养、示范辐射作用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形成了能源动力系统与自动化专业在船舶动力系统领域的鲜明的专业特色和优势。
目前,承担能源动力系统与自动化专业教学任务的学院专业课程教师共50余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2人,讲师及实验(工程)师25人等。
同时,能源动力系统与自动化专业是学校的传统优势专业,有六十多年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丰富的办学经验。
专业的前身是内燃机专业,主要以动力工程的研究为主,和交通行业相关企业、设计(研究)院与学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办学的机制,具有浓厚行业特色、在国内交通行业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6%以上,深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
2. 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础和优势2.1实践教学和工程能力强的师资队伍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学历结构、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
目前能源动力系统学科领域共有专职教师30人,其中教授10人(博士生导师8人),副教授及高级实验师12人,16人具有博士学位,3人具有博士后经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交通部青年科技英才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6人、入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培养对象2人和交通部“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培养对象1人。
本专业教师十分注重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恪守师德,身体力行。
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人格魅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涌现出一批治学严谨、从严执教、爱岗敬业的先进典型。
近几年有1名教师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2名教师被评为校师德先进标兵,3名教师被评为校师德先进个人,1名教师获得校教学竞赛一等奖,多名教师获得教学竞赛和校教学优秀奖。
本专业十分重视教师的工程能力和实践教学经验的提高,以及本专业的国际化建设,校企交流与合作、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迄今约有50%的教师出国学习、访问和学术交流,80%以上的教师到本专业相关企业单位开展过教学或研究工作。
与荷兰、挪威、德国等国家在国际船舶动力工程领域的教育科技合作,依托国家外专局、教育部在本专业设立的高性能船舶关键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即“111计划”)与若干设有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的国际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了多层面/全方位合作,促使专业向国际化迈进。
下表是部分教师到国外进行学术交流和到深入企业锻炼的情况。
表1:企业工作经历教师表2:工程实践经历教师表3:国际技术交流经历教师2.2蓬勃发展的科学与教学研究2.2.1 科学研究本专业一直致力于船舶动力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紧跟国际研究前沿,结合市场需求、国防建设和行业发展需要开展科研工作。
同时注重以科研引领教学,并通过科研锻炼队伍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在船舶动力研究上独具特色,取得一系列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
近5年来本专业教师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863计划、国防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五重大装备研制、军工重点等)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承担科研项目32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973、863项目、国家高技术船舶专项、省部级及军工研究项目88项;完成科研经费7676.88万元,其中纵向研究经费2297万元;其中纵向研究经费达30%;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项目14项,其中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
获国家专利16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
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的论文有123篇。
2007年获得交通部认定“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参加建设了“船舶动力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高速船舶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水路公路交通安全控制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交通系统安全及可靠性团队”2010年获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行业优秀科技创新团队”;聘请“楚天学者计划”讲座教授2人;申请湖北省“百人计划”1人;获湖北省政府津贴1人,建立了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行业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2.2.2 教学研究本专业在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方面亦取得多项成果,多门课获得各级精品课程称号,其中国家精品课程1门;湖北省精品课程1门;校精品课程7门。
近年来出版专业教材5本;完成国家教研立项1项,省教研立项5项,校级教研立项10项。
获国家教研成果二等奖1项,省教研成果一等奖1项,校教研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1人;省优秀博士论文4篇、硕士论文6篇;校优秀博士论文12篇、硕士论文10篇。
同时还建立了国家教学团队1个、湖北省教学团队1个。
本专业教师积极从事科研工作,并注重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本科教学中。
通过项目研究,不仅进一步提高了教师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更为贴合工程实际,深受学生欢迎,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同时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科研,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
本专业学生毕业设计选题100%来源于生产实际和教师科研课题,由于毕业设计贴近工程实际和学科前沿,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创作兴趣,锻炼了工程设计实践能力,提高了毕业设计质量。
本专业获得湖北省大学生优秀学士论文99篇,同时还获得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国家奖励9项;省部级奖励6项。
2.3 日臻完备的实践教学基地本专业通过“十五”、“十一五”、“211工程”及交通运输部专项等项目各种方式的持续建设,已形成了良好的实验平台。
2005年获准建设高速船舶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9年高质量通过了专家验收;2007年获得交通部认定“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2008年获准建设教育部高性能舰船技术教育部国防重点实验室;2009年被批准国家船舶运输实验实训教学示范中心。
目前实验室总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4479.97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的设备总数57台(套),设备总值2482.05万元。
具有特色优势的主要设备有轮机综合实验室、WMS-2004轮机模拟器、柴油机中压共轨实验台、PSV-400-B扫描式激光测振仪、LMS振动噪声测量系统、SPECTROIL M油料分析光谱仪、扭振测量与分析系统、1500D柴油机排放分析仪、船舶电力推进仿真系统、AVL发动机结构与性能仿真分析计算工作站、VER5.6振动分析软件等。
实验室已初步搭建了由大型实验系统、综合测量分析系统和计算与分析工作站组成的科学研究平台。
通过建设大大提高了实验室的科研装备水平和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
实验中心在满足高要求的实验教学的同时, 还为学生的科研训练、实验兴趣小组、大学生创新计划等提供开放式的教学服务,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提供了很好的校内实习、实践保障。
2.4 发展良好的院企合作基础在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建设中充分利用交通行业董事会的资源优势,与船舶工业行业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