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

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

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第一节区域的概念和类型一、区域的概念:即抽象又客观的空间概念1、地理学上2、政治学上3、社会学上4、区域经济学上: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分为三个层次:二、区域的类型(一)(二)按照区域组成部分在特征上的相关性划分1、均质区贫困去与富裕区:以人均收入为标准2、结节区结节区或称功能区、枢纽区。

从空间结构上看,结节区一般由节点、网络、运动、等级体系和表面五个基本要素组成。

节点即经济中心,如大城市、大企业,它是结节区的核心,在各要素中起着主导性的支配作用。

网络是各节点相互联系的载体和通道,如交通运输网络、通讯网络;运动是各组成部分之间能量、信息和物质的相互交流;等级体系则反映了区内各经济活动规模上的差异,如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和小城镇所组成的城镇等级体系。

表面是人口和经济活动分布密度从市中心区向外的梯度变化,则在城市区域范围内形成一个立体的经济面3、规划区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区域经济运行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的应用性学科,亦称“空间经济学”。

它既是一门相对独立存在的、有其特殊研究领域的学科,又是正在发展的新兴学科。

但由于中外许多学者各自研究的角度不同,形成了许多不同观点:总的来说分为:第一种观点是从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组织来定义区域经济学,强调经济活动区位以及空间组织。

以胡佛为代表。

第二种观点是把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区际间相互关系的研究。

以杜恩为代表。

第三种观点认为是“从宏观角度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决策性科学”。

以陈栋生为代表。

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三个对象构成了本学科的基本框架。

第三节区域经济学的客观基础一、自然禀赋的差异性(首要因素)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客观上存在资源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地域差异生产要素具有不完全流动性生产要素在空间上分布不均衡性不完全流动包括:完全固定和局部固定设想一下:假如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动将会是一种什么情况?二、经济活动的极化性(根本因素)定义理解为主观能动性对否?表现规模经济极化点或经济增长极,集聚经济不断壮大、强化,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原因经济本身的趋利性和节约性三、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有空间就有距离距离因子是区位论的重要研究内容区域经济学的客观基础: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第四节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任何一种理论的诞生都不是无缘无故的形成过程:萌芽阶段、形成阶段、发展阶段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第二章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1、概念:用实物的形式来表示,意味着更多的产出用货币的形式来表示,意味着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2、经济增长的源泉(影响因素):①投入的生产要素:资本(机器、设备、工厂)、劳动力(也包括人力资本)、资源(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和技术(科学、管理、企业家才能等)直接进入生产过程。

②生产环境(软环境和硬环境)硬环境是包括一些基础设施、相关的产业布局等软环境包括:经济制度、管理方式以及组织形式、地方政府的决策、部署、思路、手段、民风民俗、价值取向、宗教信仰、社会治安状况等等美国、加拿大为什么是移民的首选地?落后地区招商引资为什么困难?在中国,人们为什么向往大城市?长期以来经济学家们对于什么是经济增长的最优路径,以及决定经济增长的不同要素的重要性的看法大相径庭,下面我们就沿着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史,来看看不同阶段的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源泉的认识:1、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2、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核心观点是:储蓄率、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长期持续的经济增长依靠技术进步因为物质资本受到规模收益递减规律的影响。

规模收益递减:人类的经济活动是通过投入得到产出,当投入增加时产出虽然也能增加,但是最后必定会达到收益递减的状态,即产出的增加赶不上投入的增加。

就是规模收益递减的。

3、诺斯的经济增长理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或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技术的发展也是制度的结果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以科斯、诺思、威廉姆森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命题就是制度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制度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

正式制度主要是法律。

交易成本是社会资源的白白浪费,并不增加任何社会财富。

制度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是通过减少交易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来实现的。

比如,在制度完善的情况下。

再比如,股票交易所在降低交易成本的各种制度中,最重要的制度还是产权制度。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权利边界不清使交易成本过大的例子太多。

如楼下操场、周围花园等。

“亲戚远来香,邻居高筑墙”斯密认为,增加社会财富的途径是提高劳动效率。

而分工能提高劳动效率。

自斯密以来,经济学家们热衷于谈论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收益。

诺斯指出,分工越精细,交易成本(交易费用)就越高,就越需要制定一套有效的产权制度以降低交易成本。

诺斯应用现代产权理论说明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指出制度变迁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效率的制度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无效率的制度则会抑制甚至阻碍经济增长和发展。

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维持经济增长与提高经济效率两大难题,问题根源在于其基本制度框架普遍缺乏发展市场经济的制度背景。

因此,在发展中国家,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制订一套公开、透明的规则体系,防止寻租、以权谋私和欺诈行为,为市场经济运作创造出公平合理的制度环境,以利于实现市场经济的顺利转型和高效运作。

诺斯对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有创造性贡献。

他关于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的核心论点简明扼要,即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是制度因素。

诺斯认为,一种提供适当的个人刺激的有效的制度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在制度因素中,财产关系的作用最重要。

其依据是,在传统经济学中,市场的运作被假定为完备的信息、明确界定的产权条件和零成本的运行过程。

人们进行市场交易的过程被过滤为单纯的价格机制的操作,就连为达成交易而搜寻信息的费用也不存在了。

在这一模式分析逻辑下,其它一些协调组织与组织经济活动的“制度”和“组织”被看成无足轻重。

如果用传统经济学分析方法是无法解释1600年到1850年海洋运输业在技术上并无多大进步的情况下,生产率却有较大幅度提高的现象。

因此,制度因素不可忽视。

制度的功效在于通过一系列的规则来界定交易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减少环境中不确定性和交易费用,进而保护产权,增进生产性活动,使交易活动中的潜在收益成为现实。

诺斯指出:制度环境是一系列用来确定生产、交换与分配的基本的政治、社会、法律规则,制度安排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方......建立了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获得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对经济学的贡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用制度经济学的方法来解释历史上的经济增长;重新论证了包括产权制度在内的制度的作用;将新古典经济学中所没有涉及的内容--制度,极大的发展了制度变迁理论。

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是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的三大基石。

1、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下页)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2、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储蓄率、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下页)3、诺斯的经济增长理论:有效的产权制度4、新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资本积累来驱动4、新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经济增长是依靠资本的积累来驱动。

物质资本(机器设备)资本人力资本(技能)知识资本(技术)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随着资本的积累,溢出效应加强,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的特征,不存在物质资本规模收益递减规律的约束)——延伸:确认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包括支持教育、保护知识产权、支持研究与开发工作等等。

资本积累——物质资本(机器设备)、人力资本(技能)和知识资本(技术)物质资本存在规模收益递减规律()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不存在规模收益递减规律而是具有规模收益递增、溢出效应不断加强的特点确认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人力资本达到的)。

支持教育、保护知识产权、支持研究与开发工作等等。

3、经济增长的机制供给的拉动:通过投资来刺激需求需求的拉动:有的地方先发展、有的部门先发展“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出口三、增长的方式均衡增长模式:1、罗丹的大推进理论⑴关键是实现工业化⑵相同比列大规模投资⑶一方面、另一方面⑷资本来源于两个方面:国内积累(不降低消费水平的基础上增加投资)、引进外资—— 大推进理论为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开发、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提供了理论依据。

2、纳克斯的平衡增长理论⑴著名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在供给上表现为:储蓄与投资之间的恶性循环经济落后—收入低—储蓄低—投资低—资本形成不足—规模化的生产水平低、科技投入少—劳动生产率低—成本高—利润低—收入低。

在需求上表现为:收入与需求之间的恶性循环收入低—低购买力低—有效需求不足—市场狭小—投资引诱不足—资本形成不足—低劳动生产率—低收入。

由此,提出了著名的命题:“一国之所以穷是因为它穷”现实生活中的确如此吗?纳克斯指出:摆脱贫困恶性循环的途径是:同时全面地投资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才能形成广阔而充分的市场,产生足够的投资引诱,为投资规模的扩大、经济的增长创造条件。

两方面他不主张按照相同的比例投资如何来分配各个部门、产业的投资比例呢?要以各部门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价格弹性的大小来确定各产业的投资比例。

需求价格弹性和收非均衡增长模式:1、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⑴有限的资本和资源优先发展一部分产业⑵关联效应:前向关联:采矿业钢铁工业的前向关联是后向关联:钢铁工业的机械制造、洗车⑶选择投资项目时,选择具有显著的前向联系效应和后向联系效应的产业⑷关联效应最大的产业也即⑶优先选择关联效应最大的产业⑷关联效应最大的产业就是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价格弹性最大的产业收入弹性大的即>1的是奢侈品,富有弹性或高弹性收入弹性小的即0—1之间是必需品,需求的收入弹性<1的商品被定义为劣质品,缺乏弹性“谷贱伤农”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一种说法,它描述的是这么一种经济现象:在丰收的年份,农民的收入却反而减少了。

一个农民丰收了,这个农民的收入就会得到提高,但是如果所有的农民都丰收了,那么农民们的收入反而降低了这种似乎难以理解的现象,可以用弹性原理加以解释。

粮食多和粮食少的年份收入相当但是投入却大得多.是否要通过减少粮食产量的措施来提高农民的收入?国家一方面要提高农民收入,一方面要增加粮食产量,这种想法是否一厢情愿的自我矛盾或者是违背经济学规律的。

赫希曼通过极化效应和溢出效应,分析了区域间的不平衡增长。

极化效应:有助于扩大区域发展差距溢出效应:有助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2、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在一个动态的社会经济系统中,各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另外一个因素的变化,后一个因素的变化反过来又会强化前一个因素的变化,并导致社会经济过程沿着最初变化的因素变化的方向发展,形成累积性的循环发展趋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