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国家级专家、博士生导师沈祖炎(主要成就是在土建领域中的钢结构方面)个人履历男,1934年6月生,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教授、国家级专家、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结构理论和工程结构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在高层建筑钢结构、大跨度空间结构、结构稳定理论等方面作出了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在国际钢结构工程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研究成果被我国多本国家规范所采用,为我国自己的钢结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填补我国在高层钢结构工程领域的空白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其专长是结构非线性稳定理论问题和高层钢结构抗震。
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国家教委、建设部、冶金部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1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9项,上海市重点工程项目一等奖2项。
近年来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12部。
多部著作获国家级、省部级优秀教材奖一、二等奖。
1987年被授予上海市普通高校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1988年获国家全部颁发的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1990年获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2年获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奖;1995年获上海市高校优秀导师;2000年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沈祖炎教授,1934年6月生于浙江杭州。
1951年从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毕业。
1955年同济大学结构工程系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专业本科毕业,1966年同济大学博士学位层次研究生毕业。
曾任同济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所长、国家土木工程防灾重点实验室主任、全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及评估委员会主任、美国结构稳定研究委员会委员、国际桥梁与结构协会钢木结构委员会委员等。
现为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专家,并被授予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薄壁型钢轻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钢结构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协会副理事长、上海金属结构行业协会副会长等。
从事钢结构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近50年。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近20部,主编和参编与钢结构设计和施工有关的规范、规程11本,主持4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和20余项重大工程项目的结构分析、抗震性能和试验研究,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5项。
已培养博士研究生40名,硕士研究生64名。
不少已成为学术骨干和技术领导。
可谓硕果累累、桃李芬芳,为中国的钢结构学科发展和钢结构工程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长期从事钢结构领域的科研、实践和教学工作,研究方向为钢结构稳定、抗震及非线性分析理论及设计方法。
工作简历1955.8至1980.12,同济大学,助教、讲师、室副主任1980.5至1982.1,美国里海(Lehigh)大学,访问学者1980.12至1982.1,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系,副教授1982.2至1984.8,同济大学结构工程系,副教授、系副主任1984.8至1994.11,同济大学,教授、博导、副院长1988.8至1996.5,国家土木工程防灾重点实验室,主任1989.3至今,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所长1944.11至今,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11至今,土木工程防灾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业绩从事钢结构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近50年。
主持4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和20余项重大工程项目的结构分析、抗震性能和试验研究,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4项。
1.高层建筑钢结构成套技术,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1993,建-2-003-042.新型空间结构的强度、稳定性和动力性能的研究,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1996,12-3-007-02。
3.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5,1990,设-3-004-05。
4.空间网格结构的稳定性、极限承载力及合理形体的研究,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1990,90-06601。
5.钢结构框架体系分析理论与计算机辅助设计,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2002,2002-146。
6.《高层建筑钢混凝土混合结构设计规程》及其科学研究民工程实践基础,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4年。
7.浦东国际机场航站楼大跨度预应力钢屋盖的试验研究,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2000,002047。
8.上海体育场马鞍型环状大悬挑钢管空间屋盖结构研究,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3,1998,982059。
9.上海广播电视塔地震工程试验研究,建设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1994,94-2-0505。
10.上海大剧院屋盖钢结构设计与研究,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1999,992045。
11.空间网架结构关键技术研究,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1996,962010。
12.现代钢结构非线性分析及CAD软件,中国高校科学技术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2000,2000-214。
主要论著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近20部,主编和参编与钢结构设计和施工有关的规范、规程13本,主要论著有:1.沈祖炎、李国强、陈以一、张其林、罗永峰,《钢结构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沈祖炎、陈扬骥、陈以一,《钢结构基本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已出有第二版了)3.沈祖炎主编,黄文忠、沈德洪副主编,《钢结构制作安装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4.李国强、沈祖炎,《钢结构框架体系弹塑性分析与计算理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5.沈祖炎、陈扬骥,《网架与网壳》,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6.欧阳可庆、沈祖炎等:《钢结构》(全国推荐教材),建筑工程出版社,19917.沈祖炎、严慧、马克俭、陈扬骥,《空间网架结构》,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8.Z.Y.ShenZ.S.SongFEM Analysis of Steel Members Connections Considering Damage Accumulation Effects under C yclic Load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 & Engineering, 2004, 9(1):42-629.Z.Y.Shen.Y.Q.LiY.F.Luo, Stability of Single-Layer Reticulated Shel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EEL Structures, 2 004,4(4):289-30010.Z.Y.Shen.Q.L.Zhang, Nonlinear Stability Analysis of Steel Memb主要研究成果“高层建筑钢结构成套技术”获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新型空间结构的强度、稳定性和动力性能的研究”获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作为技术负责人编制的“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获1990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的“空间网格结构的稳定性、极限承载力及合理形体的研究”获1990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双向压弯构件弹塑性稳定及压弯构件相关公式的研究”获1985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空间网架结构关键技术研究”获1996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参与的“钢结构框架体系分析理论与计算机辅助设计”获2002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高层建筑钢-混凝土混合结构设计规程》及其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基础”获2004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浦东国际机场航站楼大跨度预应力钢屋盖的试验研究”、“上海大剧院屋盖钢结构设计与研究”及“上海体育场马鞍型环状大悬挑钢管空间屋盖结构研究”分别获2000、1999及1998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广播电视塔地震工程试验研究”获1994年建设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教改方面,主持的“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2001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出版著作出版著作近20部,主要著作有:《钢结构学》、《钢结构基本原理》、《钢结构框架体系弹性及弹塑性分析与计算理论》、《网架与网壳》、《钢结构制作安装手册》。
发表论文300余篇,主要论文有:《Stability of Single-Layer Reticulated Shells》、《Improvements on the Arc-Length-Type Methods》、《FEM Analysis of Steel Members Considering Damage Cumulation Effects Under Cyclic Loadings》、《圆钢管相贯节点滞回特性的实验研究》、《高层钢结构考虑损伤累积及裂纹效应的抗震分析》、《拱支网壳结构的力学性能分析》、《对称截面铝合金挤压型材压杆的稳定系数》等。
主编和参编的规范规程主编和参编有关的规范、规程13本,主要包括:主编海市《高层建筑钢结构设计暂行规定》、上海市《轻型钢结构设计规程》、CECS《矩形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点支式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程》等,参编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行业标准《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CECS《门式钢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上海市《高层建筑钢-混凝土混合结构设计规程》、《钢结构制作工艺规程》、《轻型钢结构制作及安装验收规程》等。
在高层建筑钢结构方面,沈祖炎教授建立了能考虑损伤、损伤累积和裂缝效应的钢材本构关系、各类构件和梁柱节点的,恢复力模型以及梁、柱单元的几何非线性弹塑性刚度矩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层钢结构静力和动力非线性分析的统一计算方法。
这些研究成果不但能对高层建筑钢结构的承载力、弹塑性整体稳定、弹塑性抗震等进行更符合实际的分析,而且还能计算出地震后结构和构件的损伤程度、裂缝的出现和发展以及带损伤结构在后继地震时的反应、损伤和裂缝的进一步发展。
这一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也属创新。
1992年颁布的由沈祖炎教授主编的上海市标准《高层建筑钢结构设计暂行规定》是中国第一本关于高层建筑钢结构的设计标准,使中国高层建筑钢结构工程的设计有标准可依,对于中国高层建筑钢结构工程的发展功不可没。
祖炎教授是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第一、第二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主任。
在任内完成了中英两国土木工程专业评估结论的互认,为中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走向世界开辟了道路。
沈祖炎教授的以上成果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多次被邀在国际会议上作特邀报告和出国讲学,在国际上赢得了声誉,受到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