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中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三农问题关系到中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计。

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3月首批村镇银行在国内6个首批试点省诞生。

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正式营业的村镇银行达到214家。

村镇银行在中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村镇银行作为新型银行业金融机构,拥有机制灵活、依托现有银行金融机构等优势,对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的局面起到了很大的改进作用。

同时也有利于解决农民融资问题,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可是当前村镇银行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其本身经营成
本高,成立时间短,盈利空间小,筹集资金困难,风险控制难,还面临同业竞争威胁等问题,其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村镇银行所面临的问题将严重阻碍其发展,不利于改进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结构,缓解决农村资金供需问题,缩小城乡差距。

本文将着重其发展过程中所遇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从而更好的支持农村经济建设,解决三农问题。

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
(一)国外相关研究
1. 农村金融市场及其供求关系
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家Hugh T .Patrick (1995) 提出具有代表性的两种农村金融模式:一是“需求先于供给” 模式,农村经济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导致农村金融组织及相关金融服务供给。

二是“供给先于需求” 模式,强调农村金融组织及相关服务的供给先于农村经济主体的需求。

而这两种模式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适应,两种模式之间存在一个最有顺序问题。

此后的学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研究了农村金融市场及金融供给和需求。

Mark Drabenstott 和 Larry Meeker ( 1997 )指出资本
在农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美国农村资本市场存在的缺陷,并从扩大社区银行的可贷资金、发展农村二级市场、开发农村股票资本市场等三方面提出如何发展农村资本市场来提高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给。

Junior R.Davis 、 Angela Gaburici 和 Paul G..Hare (1988 )从定量与定性两个方面对罗马尼亚农村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分析,定量方面着眼于影响贷款和储蓄的因素:农民收入、资源和贷款的使用;定性方面着眼于金融服务供给者与农户的关系,同时也考虑了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农户参与或者不参与的动机。

2.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及供给主体
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R.LMckinnon)和爱德华.肖(ES.Shaw)出版了《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1973)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1973)这两本书,提出了“金融抑制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金融抑制,集中表现为经济中实际利率过低甚至为负,主张放弃国家对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过度行政干预,扩大金融体系的规模和容量。

她们对非正规金融持不欢迎态度,认为非正规金融的存在是对正规金融的抑制。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合作金融体系的社会性质逐步消淡化,市场型合作金融理论成为当前金融合作金融理论发展的趋势。

近年来,对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研究已经突破了合作金融的范围,学者们把更多的眼观投向农村商业性金融以及各种非正式金融组织。

如Wyn Grant和Anne Mac Namara(1996)经过对农村专门金融机构和银行的访问分析了英国和爱尔兰农户的外援资金提供者的情况,讨论了两国农业贷款机构的发展及其随后的商业化,同时指出,大农户往往能更好的利用借款机会及新的金融工具。

Brian P.Cozzarin ( 1998 )创立了农业部门两大契约关系的概念模型,从而得出最优化契约和一体化组织形式是比合作金融更重要而且更有效的农村金融组织形式的结论。

Korotoumou Ouattara Douglas H.Graham (1988 )研究了贫困国家农村金融互助组织在金融服务、存贷款方面的优点和不足。

她肯定了乡村银行集体借贷的优点,但也具有产权不明、规模过小的缺点。

在对农村非正式金融组织的研究方面,Hans Dieter Seibel ()指出,随着货币经济的膨胀,非正式金融机构进入了农村金融市场,但在规模、延伸和持续性上都受到了限制,她认为应该帮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