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李商隐无题诗的内容美与形式美的完美结合[摘要]:“绮才艳骨”是李商隐无题诗重要的特征。
无题诗中的悲剧性情致与诗人对于人生的体验、佛道的感悟分不开。
正是这种“亦佛亦道”的个体情感,消融了诗人的痛苦,注入了诗歌的幻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诗人的创作心态,并加大了无题诗解读的难度,使得无题诗增添了朦胧之美,悲怆之美,和生命之美,从而使无题诗的形式和内容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关键词]:无题诗;内容;形式;真爱;悲美清代的贺商在《载酒园诗话》中说李商隐的诗是“绮才艳骨”,这个评价是非常高的。
所谓“绮才”是侧重于诗歌的形式美;而“艳骨”是从美学意义上对诗的内容作出肯定。
本文将就李商隐的无题诗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统一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
李商隐的无题诗系列讴歌爱情,大胆探索与披露了一代诗人情感世界与心声。
当人们表述着“一种风流吾最爱,南朝人物晚唐诗”这样由衷的喜好时,李商隐是作为唐诗中执著于忠贞爱情的风貌出现的,而并非屈子行吟泽畔或老杜秋风。
茅屋歌那样体现忠君爱国政治态度或哀民生多艰的士子情怀的形象出现,也与前辈或同时代的其他唐代诗人乃后代吟弄风月表现狎情放浪的艳体诗截然不同。
商隐表现爱情,借用鲁迅先生的话形容,仿佛“猛士的低吟,醒过来的人的真声音”。
商隐以严肃真诚以至啼血哀心的纪念回忆往事,体现在诗行中珍惜真爱平等的价值观念,并抒发自己心灵深处的忏悔意识,李商隐的无题诗在当时堪为空谷跫音,超越封建世俗禁狱的前卫文学,要漫长历史来加以印证认识。
即便放在今天,也与现代诗中颇多重要元素要义相吻合,他所成就的悲剧美感,风华绝代,迄难超逾。
对于中国文学爱情题材的创建与繁荣,李商隐无疑具有开辟鸿蒙、表率当世后来的先行者作用。
后人将之称为“一代情圣”,可谓语义得兼,形容毕至。
一商隐的爱情格调凄美,感情真挚。
诗中主要表现男女主人公爱情实现的艰难,异地相思的无限痛苦。
但是,他们对爱情坚贞不渝,离别的痛苦中始终有一把希望之火在燃烧。
由于距离而悲,有悲而感到绝望,绝望中又对未来寄予了希望。
看似悲剧,是凄;又想得到相聚的圆满结果,是美。
这种悲剧的爱情因从中透出主人公把希望寄予未来而让人感到一种辛酸的美,凄绝的美。
李商隐迹近现代派,他的无题诗之所以“微晦”幽眇,一在于他对自身真实情况的讳莫如深、闪烁其辞,二在于取用象征手法,更具华赡的意象与丰富的联想。
钱钟书对之引海涅诗形容:“如大理石之美好洁白,亦如大理石之寒冷。
”(《谈艺录》)对于将《锦瑟》擅解“蓝田日暖隐指令狐陶,的然无疑”一类迂阔之论,钱钟书以讽刺的口吻直斥为:“尚不足比于猜谜,而直类圆梦、解谶,胆气愈粗,识见愈卑,又下义门数等矣。
”(《谈艺录》)不客气,但需要这样。
李商隐表现爱情的心理可称纤毫入微,意象清新可喜,非生命体验精深者不能道出。
他的《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东风一作东南):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写约会等待,精彩毕至。
青年男女情怀,呼之欲出。
陶渊明诗《读〈山海经〉》有“细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李商隐信手典化,在情在理。
“芙蓉塘外有轻雷”是全诗的高潮。
解释者多解释:“细雨暗用巫山神女故事。
轻雷则暗用《长门赋》…雷殷殷而响起兮,声像君之车音‟。
”(《李商隐诗歌集解·传集资料》)不错,但设身处地,更知这是一种直觉与白描,情景交融,加以雷声喻心跳。
感人毕至。
儿女情态,清新可掬。
再写到二人的缠绵相聚,以及前途估量黯淡渺茫,时光纵逝,悲剧的意味有如潮水般铺天盖地涌来,将事先等待的欢喜与清新荡涤无存,断肠天涯,身不自主的一对有情人令人于此时生出最大的同情与最不平的哀怨。
恨不能出场助之成全。
时在近千年前,诗句迸泪,宛若当时眼前。
李商隐不愧为写爱情、写约会的诗坛巨擘,他总能引用精彩神奇的比喻,恰到好处的典故,提升与点化诗意情景氛围,使之放射出神圣皎洁的光芒,令人心醉神迷,继之回肠荡气,哀怨绵长。
对封建社会禁锢人性束缚自由的现实产生深刻的怀疑。
二南朝宫体诗,使用绮丽的辞藻,描写男女欢爱的宫廷生活,这些诗的思想内容,不会越出文字意境之外。
因此,宫体诗的创作方法,绝大多数都是“赋”。
李商隐有许多诗,也是组织了许多绮丽的辞藻,描写男女欢爱。
但在文字表面现象的背后,还隐藏着与男欢女爱不相干的意义。
这样,李商隐的艳体诗,或说情诗,仅是他的某一种严肃思想的喻体,我们说他是用“比兴”的创作手法来写这一类诗的。
温庭筠与李商隐齐名,文学史上称为“温李”,但温庭筠的诗很少比兴手法。
无论意义与价值,温庭筠的诗远不如李商隐。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都说李商隐的无题诗难懂,其实,难懂的是其中的寄托,至于字面意思,一般还是清楚的。
当然,“诗无达诂”,何况李商隐的无题诗又以歧义繁多而著称。
结合本诗可以体会到无题诗的形式美和内容美的结合。
首联说一个女子在秋日的夜半缝制帐幕。
「凤尾香罗」是织有凤尾图案的绸缎。
现在的注解、今译之类的书,往往把这“帐”或明或暗地说成是床帐,这是不对的。
唐人用的床帐是方的,不应该是「圆顶」。
这里讲的青毡(碧文)覆盖的尖顶圆亭(圆顶),就是古代的“青庐”,是树在女家门外,结婚时让男家迎娶新娘的地方。
《孔雀东南飞》里的刘兰芝,被家人逼迫改嫁,在迎亲的前夕,「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她被热热闹闹地送入青庐。
夜深人静后,兰芝「举身赴清池」,留下一段千古传奇。
《孔雀东南飞》里也可以找到方床帐的证据:「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
」与义山同时的温庭筠,还在七律《偶游》中如此描写睡美人的闺房:「红珠斗帐樱桃熟,金尾屏风孔雀开。
」可见状如复斗的方帐沿用甚久。
我们大概可以猜测到“青庐”的由来:对上古少女婚前性自由的一种追谥。
义山诗中的女主人公,就是在缝制这样的一个“青庐”。
古人多在秋季完婚,她是要嫁人了。
缝制青庐是个大工程,她一直做到深夜。
这里要强调的是“缝制”这一动作——现在进行时。
但是她要嫁的是否就是意中人呢?颔联中,她想起了很久前的一次邂逅。
在路上突然见到了他!团扇遮着她羞红了的脸,还没想好要怎么办,或是刚蓄起开口招呼的勇气,车子却已经走远了。
这次邂逅应该在颈联的相思之前,是发生在过去的一件完成了的、而且无法重复的事——过去一般时。
这一句很难译。
不发光的那部分月亮,古人称为“月魄”。
新月将生未生之际,就是月魄团圆的时候。
这句的出处,汉乐府《怨歌行》本为「裁成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义山不说“明月”却说“月魄”,于是不但是指团扇,也指女子害羞时以扇遮面,一时收敛了她的明丽。
颈联写的是这次邂逅之后的无尽相思。
有多少次,她一个人在夜里枯坐到蜡烛光暗?从去年夏天的「扇裁月魄」,到今年秋天的石榴裂红,整整一年多了,这匆匆一面之后,为什么再也没有他的消息?「断无」当指较长一段时间,因此我们假定是相遇在去年夏天而不是今年夏天。
「曾是」和「断无」的都是一年来总是在重复的、而且延续到现在的事——现在完成时。
这里「石榴红」或许也暗示女子出嫁,据说这也是婚礼上所用的一种美酒的名字。
不知是否从义山开始“为君今夜石榴红”,在后世成了处女献身的隐语。
如今出的书,一般都将「石榴红」解为石榴花开,其实唐人诗中的“榴花”往往是海榴或山石榴(杜鹃花)。
而且,石榴在夏季开花,夏季多西南风,这与末句的「何处」不合。
义山另有《石榴》诗一首:「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
可羡瑶池碧桃树?碧桃红颊一千年。
」诗里写的也是石榴果,也有人间红颜难久之意,值得注意的是,义山在诗中是将石榴果的“红”与桃红相比。
尾联里用了两个典故。
「斑骓」出自六朝民歌:「陈孔骄赭白,陆郎乘斑骓。
徘徊射堂头,望门不欲归。
」意中人和我们的女主人公或许隔得并不远,却不见他骑马归来。
自从那次邂逅后,她一定在路上多次找过意中人的白斑青骓马。
看来她的意中人也是王维《少年行》里的那类人:「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豪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他们沉溺的是一个男人的世界,钟情的是在渭水边的酒楼开怀畅饮。
她能怎么办呢?「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曹植《七哀诗》),这是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出嫁之前的最后一点无奈的幻想了。
愿为夏日的西南风,也是追悔去年夏天「扇裁月魄」的痛失良机吧?但是秋季刮的却是北风啊!义山把典用活了。
曹植笔下的女子是见了西南风而想做西南风,义山的女主人公却连西南风都找不见!时机已失,好梦难圆——只能是虚拟语气,现在时。
新文学从李商隐无题诗里汲取营养是丰富的。
就艺术而言,描写的生动大胆,取喻的清新活泼,象征的复合意谓与联想空间,最关键一点,对爱情的推崇备至,礼赞讴歌,漾溢美好,是人性的最圣洁提升。
仅以台湾新诗人为例,余光中有《等你,在莲中》等精彩小诗写约会,郑愁予是李商隐的小同乡,他的代表作《小小的岛》中有:“你住的那小小的岛我难描绘,难绘那儿的午寐有轻轻的地震。
”这一句就道出了“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的意韵与美妙。
三唐诗极讲究声、色、意。
首先是声,平仄谐和,词性一致,都是为了追求音律的美,所以称为律诗。
隋代以前的五言诗,在不合乐的时候,都是平读的,象我们现在朗诵白话诗一样。
唐代的律诗,即使不配音乐,也可以象歌曲一样吟唱,因为它的文字组织有音乐性。
其次是色。
它属于文字的美,是诉之手视觉的。
李商隐极能组织绮丽的辞藻,他运用的单字和语词,浓淡,刚柔,非常匀称,看起来犹如一片古锦上斑斓的图案。
最后才是意。
深刻的思想、感人的情绪,都是诗的内容,我们称为诗意。
李商隐的诗,尽管我们不能理解其诗意,但是它们的声、色同样有魅力能逗取我们的爱好。
现在我举出一些历代以来众口传诵的名句: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神女生涯元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无题》)李商隐并不象历来诗人那样,用以说明诗的内容。
为了记录他的恋爱生活,或者发泄他的单相思情绪,他写了一首隐隐约约的诗,并不要求读者完全明白,于是加上一个题目:“无题”。
而如果他对当时的政治、国家大事有所愤慨,他就用借古喻今的手法作诗,题之曰“读史”。
“读史”就是“咏史”,这种诗题是古已有之。
“有感”也有人用过。
“无题”则是他的创造。
此外,李商隐还有许多诗,用第一句开头二字为诗题,如《锦瑟》、《碧城》之类。
这些诗,其实也就是“无题”。
以首句头两字命题而实际上无题的《锦瑟》为例。
此诗写得迷离恍惚,一句与一句之间,一联与一联之中似乎很难找出一种明确的传递承继关系。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兰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注释李诗者只好作种种猜测,有人从中看出了讽谏大义;有人读出了爱情悲剧;有人悟出了其中道教的祝祷……连王渔洋也只好摇头说“一篇锦瑟解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