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上的人
形象假设——法律上的人之二
法律上的人,是抽象的“类”人,考虑因素包括认识能力、辨别能力,意志是否自由等。(此种能力的重要性)
为了实现法律的良好规范效果,理发师预设和假设了各种形象
所谓人性化理论,并非对人性认知的全部,也并非代表真实的人性。而是对人性的预期设定。
1.自治的人
法律上的人,一般都是抑制自由,能够做出理性判断与选择并承担后果的抽象理性人。否则,整个法律体系就会丧失基础。
现实生活中的人是有血有肉的人,有具体身份的人。但是需要转变成法言法语,转变成某人拥有什么权利义务时,才会发现法条所规划的事实类型与现实结合起来。
法律上的人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人,法律中的人虽然以具体生活中的人规制对象,但是并不是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人,而是抽象的。换句话说,基本上不考虑人的身份、学历、身高、种族、民族等区别。如有区别,是为了给予少数群体特殊性
2.当代人勤奋刻苦,为了后代的幸福
C.法律从根本上讲就是人追求幸福的工具。但是从现实上讲,将法律仅仅当做工具,则法律不再是法律。上世纪90年代,毛主席亲自主持了宪法,婚姻法的编撰。严谨到毛主席请了两个语言家专门找宪法的标点符号有没有错。56---59年,大跃进时期,毛主席说我们治理国家不靠法律,我们靠开会。我们一年开四次会就可以把国家治理好。刘少奇说法律只是办事的参考。以致后来文革时期,红卫兵捉刘少奇时,刘拿着宪法宣称自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席受宪法保护的时候根本没有人搭理他。所以法律不能只当做工具使。
人格假设对法官成长与自我认同的影响。但也不能决定现实生活中的法官实际行为。
对法官的信任是对制度的信任,而非对法官个人的信任。要想让民众信任法官,必须有制度让民众信任。
法律人——法官的形象
法律人,法律上的设定——理性、中立、公正和无私(合法性思维)
理性人,源于人的本性——追求利益最大化,职务、薪酬与闲暇(经济思维)
过重的负担:错案追究制,错案的标准,员额制。终身杜泽之与责任倒查机制
莫大的权利:操纵庭审,不用说理,要求撤诉,变更讼请求,以调压裁等
带着枷锁跳舞,内部(错案)与外部限制(民众态度)
启示:
值得信任成为主流,也是对司法、司法权的深刻认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思潮对法官人格假设的影响。
法官人格假设与现实社会中的法官素质、认可度可以不一致,不影响假设。
适用对象:所有法律
合同的签订(强迫)
刑法中的意外事件、胁从犯
柏林墙枪机案
理性人——经济人,确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人(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
中国人注重短期利益,眼前利益
选举投票权
自治的人代表一种自治的生活方式,自主选择,自负其责
一个人的发展前途与其认识能力、辨别能力、控制能力有很大关联。每个人具备的能力都不一样。而法律上所设定的人这些能力都一样,是一个平均水平
职业伦理
家庭伦理
公民伦理
一般人——法律上的人之三
在立法中,按照一般人的标准对人进行规范。即按照一般人的智力水平,道德水平来设定规范对象。
好人(值得信任的人):对法官的人性假设
1.司法;:司法权的本性要求信任法官,司法为居中裁判,司法权是判断权,基于理性根据法律裁判
2.两大法系的司法制度设计基本都以信任法官为基点
1.现实生活中的人,身份、地位、种族、民族、学历的等、外形体貌不同,身份各异。没有绝对相同的两个人。相似的类人
2.法律上的权利义务设置往往来源于生活中对各类身份的期待与认可
生产者、销售者(质量要求)
教师(教师伦理)
法律工作者(法律职业伦理)
目前的情况是地方立法违背上位法,为什么上位法没有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出发,对献血、婚检强制规定以满足现实生活要求呢?修宪被人诟病,
道德人,源于教育与生存环境——坚守的情理规范与次那种的争议追求(道德思维)
政治人,源于现实压力——嵌入型的司法与职务任命的不自主(政治思维)
单位人,不可改变的现状——等级制与内部管理的行政化(领导正确,法律是法官的唯一上级)
第一条:如本法没有可谓适用之规定,法官应依据习惯法;习惯法亦无规定时,法官应根据其作为法官阐发的规则判案。在此,他要遵循业已公认的学说。
3.当代中国法官人格假设
不信任法官,但同时因为过高的期望又给予法官以莫大的权利,同时要求法官承担过重的负担。
限制法官的裁判权及裁量权:裁量基准,不能审查法律(李慧娟,情势变更),庭长审批,审委会等。必须在法律与组织的控制下裁判。不承认解释权和审查法律,更不能创造律师。
法治中国的建设不仅仅关注法是什么样的更关注人是什么样的
Ex:非法证据排除
法院判决书采用EMS邮寄。判决书生效时间为收到判决书之时。
陕西宝鸡《献血规定》
94年《婚姻登记管理条例》结婚前必须交婚前健康检查证
03年取消了该规定
05年《黑龙江省母婴保健条例》没有婚前医学检查证明不予办理结婚登记
“类”人——法律上的人之一(法律只规范一类人)
法律上的人
课堂笔记
法律用来干嘛的?
A.法律是驯服老百姓的工具:1.唐朝百姓不能吃鲤鱼;
2.秦朝?女13周岁男15周岁必须结婚
B.法律和幸福
法律已经成为追求幸福的手段
对幸福的理解会去修正对法律价值的判断
法律最终的目的是告诉我们什么样的生活是值得追求的
西方建构社会的两种模式:1.给人以自由,追求现世的幸福
如何关进笼子——将统治者设想为无赖,设置出严密的法律制度予以驯服。如果一项制度设计希望规范人们的行为,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人们视为坏人,一开始就设想出各种可能的道德风险行为,进而设定明确行为边界。
如果不把公权力关进笼子,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聂树斌。
3.好人——基于特殊的法律特征,特殊设定
4.伦理人——强调伦理道德
2.
休谟:政治家已经确定了这样一条准则,即在设计审核政治制度和确定几种宪法的制约和控制是,应把每个人视为无赖——在他的全部行动中,除了谋求一己私利外,别无其他目的
美国总统布什: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吧他们管子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他们,把他们关起来,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
大陆法系
发过民法典:法官——坏人
法官在审理案件中,不得用确立一般规则的方式作出判决。
虽然有不得拒绝裁判的规定,其前提是对法典的盲目信任:法典无缺陷。
分权学说,大革命钱的法官身份与保守倾向,创造法律
普鲁士国家普通邦法典到德国民法典:坏人到中人
德国民法典:法律却无规定或存漏洞,法官可补充。
瑞士民法典:法官值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