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 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历史(A、B卷; 开、闭卷)适用班级(或年级、专业)
考试时间120 分钟班级学号姓名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成绩满分
得分
评卷人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我国古代国家的形成,约在()
A、黄帝时期
B、夏朝
C、神农氏时期
D、尧、舜、禹时期
2、父系公社时期,黄河流域最强大的部落联盟是( )
A、黄帝部
B、炎帝部
C、蚩尤部
D、东夷部
3、我国青铜器产生于( )
A、夏代
B、商代
C、西周
D、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4、王莽改制的最主要政策是( )
A、“王田、奴婢”政策
B、改革币制
C、改革中央机构和地方区划
D、五均、六莞政策
5、公元382年,基本上统一了中国北方的政权是( )
A、北魏
B、前燕
C、后赵
D、前秦。
6、公元1120年,宋派人与金议和约,合力攻辽,灭辽后,燕云十六州还宋。
此事史称()
A、践土之盟
B、澶渊之盟
C、绍兴和议
D、海上之盟
7、忽必烈时,重视发展农业,组织编写了一部农书,即()
A、《齐民要术》
B、《农书》
C、《农桑辑要》
D、《范胜之书》
8、明英宗时,操纵政府军政大权,并一手造成“土木之变”的宦官是()
A、魏忠贤
B、汪直
C、王振
D、刘瑾
9、清代军机处建立的时期是()
A、雍正时期
B、乾隆时期
C、嘉庆时期
D、康熙时期
10、清代财政经济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在()
A、雍正时期
B、乾隆时期
C、嘉庆时期
D、道光时期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合纵与连横
2、文景之治
3、九品中正制
4、《五经》
5、淝水之战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曹操统一北方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大运河的开通及其历史作用。
3、试述唐朝三省六部制。
4、清朝是如何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
四、论述题(20分)
1.试述明代施行一条鞭法的原因、主要内容和意义。
答案
一、单选题
1-5:DAAAD 6-10:DCCAC
二、名词解释
1、合纵与连横:关东各国为了抗拒强秦,组成军事联盟,称为“合纵”。
秦为了破坏关东的“合纵”,以便于它向东方
发展,就用军事压力和政治离间等手段,在关东争取盟国,称为“连横”。
从事于“合纵”运动的主要人物是苏秦,从事于“连横”运动的是魏人张仪。
2、文景之治:西汉刘邦的儿子文帝和孙子景帝统治时期,由于社会稳定,广大农民积极生产;也由于他们父子进一步改善政策,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使社会经济由恢复到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安定,物资丰厚,史称此时为“文景之治”。
3、九品中正制:魏国曹丕时制订的选拔官吏的制度。
•内容就是由中
央一些官吏兼任原籍所属郡的“礼正”,由他们察访本郡有才能的人士,列为九等,可备选用。
这一制度在开始时起到了选贤任能的作用,增强了曹魏集团的实力。
但是后来逐步演变为世族门阀培植自己势力的工具。
4、《五经》是《诗》、《书》、《易》、《礼》、《春秋》五部书的合称。
这是我国保存至今最古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的重要思想学术流派儒家的主要经典。
3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
《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集。
《易》是我国最早的占卜用书。
《礼》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部分礼仪制度的汇编。
《春秋》是我国最早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5、淝水之战:328年,前秦统一北方,其帝符坚决定南下灭东晋。
符坚弟符融率前锋二十五万人先行南下,东晋以谢石(谢安之弟)为征讨大都督,以谢玄为前锋都督,率北府兵八万迎敌,相拒于淝水。
谢玄决定速战,要求符军于西岸小退,以渡河决战。
符军出于战术考虑,下令退军,但因内部不稳,一旦退却,不可复止,自相践踏,自行溃散。
晋军乘势猛攻,杀符融,大败秦军。
淝水之战的胜利,进一步稳固了东晋在江南的统治,但东晋也无力收复中原,以致南北对峙的局面长其延续下来。
三、简答题
1. ⑴①政治上:占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②经济上:实行屯
田制,奠定了经济基础;③个人素质方面:曹操的知人善任及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
⑵①地理形势造成了三国的相对隔绝;②经济发展为蜀,吴提供了自给条件;
③汉末军阀混战一度破坏了北方经济;④三个政权的君主谋臣武将在能力水平上势均力敌。
2. ⑴隋朝大运河始建于公元605年,挖通济渠,连接黄河淮河,疏通古邗沟,连接淮河长江,构成下半段。
挖永济渠,通北京南,构成上半段。
疏通江南运河,直抵余杭(杭州)。
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⑵连接了中国南方和北方的水路交通,促进了中国南方和北方的运输畅通和加紧了南北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开通了今后数百年作为中国主要水路航道的先驱。
同时也体现了隋朝政治家在经济和文化领域的远见和魄力。
3、试述唐朝三省六部制。
唐代的三省为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
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其长官为中书令。
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其长官为侍中。
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贯彻执行重要政令,其长官为左右仆射。
三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三省长官同为宰相,共同负责中枢政务。
六部即尚书省下属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掌管官吏的考核任免、户口和赋税、礼仪制度、军政、法律、刑狱、水陆工程等。
各部长官为尚书。
三省分权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三省六部职司划分明确,提高了行政效能,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4、清朝是如何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答:清朝为加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统治,采取了以下几方面措施:
(1)在中央设内阁和六部。
为根绝宦官专权之祸,设内务府;地方设省、道、府、县四级。
(2)增设军机处:清朝雍正年间成立的机构。
职官有军机大臣、军机章京。
军机大臣由皇帝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官员内特简,有些也由章京升任。
其任用完全出于皇帝的自由意志,军机大臣只是奉旨办事而已。
军机处成立后,一切机密大政均归其办理,它总揽军政大权,真正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
它的设立,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
(3)为加强思想控制,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
(4)八旗兵和绿营兵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主要依靠力量
四、论述题
1.试述明代施行一条鞭法的原因、主要内容和意义。
答: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是:“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
”①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第一,一概征银,田赋和力役都折银征收。
这样就取消了力役,由政府雇人充役。
第二,把一部分力役摊入田赋征收。
把过去按户按丁征收的力役改为折银征收,称为户丁银。
有的地方将户丁银全部摊入田赋征收;有的地方将户丁银的大部分摊入田赋征收,小部分仍然按丁征收;有的地方将户丁银的大部分仍然按丁征收,而小部分摊入田赋征收;有的地方则将户丁银按田赋和按丁平均分配。
总之,一条鞭法还没有把力役全部摊入田赋,只是部分地摊入田赋。
第三,归并和简化征收项目,统一编派。
把过去对各州县征收的夏税、秋粮、里甲、均徭、杂役以及加派的贡纳等项统统折成银两,合并为一个总数,一部分按丁摊派,一部分按田赋摊派。
第四,赋役的征收解运,由过去的民收民解(即由里甲办理),改为官收官解(即由地方政府办理)。
一条鞭法主要有三点进步意义:第一,将力役部分地摊入田赋,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
因为在封建社会里,土地的多数总是在地主一方,而户丁的多数总是在农民一方,现在把户丁银的一部分摊入田赋征收,自然就相对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第二,把力役改为折银,这就使农民摆脱了一部分封建国家的劳役束缚,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第三,赋役一概征银,这就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又反转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