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前缓控释肥施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当前缓控释肥施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当前缓控释肥施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作者:于金宝等
来源:《科学种养》2015年第05期
新型缓控释复合肥料,其技术核心是根据作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养分的需求,通过在肥料的表面包上一层膜来控制肥料养分的释放速度和释放量,一次性施肥就能满足作物全生育期对养分的需求,具有减少施肥量和施肥次数、节约化肥生产原料、提高肥料利用率、简化操作、减少生态环境污染等优点,有些还兼有杀虫和除草等功能,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因此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

然而,缓控释肥在施用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笔者对此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当前缓控释肥施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盲目跟从,不加选择从目前缓控释肥的应用情况来看,农民盲目跟从心理强烈,不分作物、不分地块、不分时机,一哄而上的现象较严重。

不同作物、不同土壤条件下作物生育期的需肥特点有所差异,不充分考虑地域差异、气候差异、土壤条件差异等特点,一哄而上,结果往往导致缓控释效果降低,达不到增产效果,农民还以为买到了假化肥。

2. 价格较高,产品鱼目混杂普通肥料养分释放迅速,苗期施用后使植物处在烧根、烧苗、后期缺肥的危险之中。

而缓控释肥能根据作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养分的需求,控制肥料养分的释放速度和释放量,持续不断地供给养分达3~9个月,而且对植物安全,不会造成烧根、烧苗问题,养分利用率高,不会造成浪费,更不会残留在土壤中造成污染。

但缓控释肥生产工艺复杂,生产成本较高,价格较普通肥料要高些。

农民受生产成本的影响,往往选择价廉的普通肥料,施用缓控释肥料不积极。

由于各个厂家使用的包膜不同,养分含量不同,价格悬殊很大,很多农民贪图便宜购买价格低廉的劣质缓控释肥,施用后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3. 施用时期、施用量混乱生长初期即苗期,此时作物依靠种子自身的营养,再吸收少许土壤中的营养就能维持生长,不需要增施肥料。

过1个月,待幼苗长出4个叶片以后,对养分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只有此时补充足够的养分,才能保证其发育良好,实现最终的优质高产。

而目前农民还遵循普通肥料一炮轰的施肥方法,对缓控释肥料不分时期乱施用,施肥量随意加大,有时不仅达不到缓控释的效果,还会造成作物减产。

4. 施用方法不当主要表现在种肥混施或种(根)肥距离植株太近,造成烧根和烧苗现象;在作物生长中后期追施缓控释肥或将缓控释肥进行撒施、冲施,使其不能充分发挥肥效,达不到增产效果。

二、对策
1. 企业生产工艺要与栽培技术措施相配套,农民要理性购买产品缓控释肥生产企业要结合我国推行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不同省份、不同土壤肥力、不同土壤质地、不同作物需肥特点等形成不同的生产工艺技术,开发不同作物专用缓控释复混肥料,提高其专用性。

农户要根据作物生育期的长短、需肥特性、缓控释肥的不同控释时期和养分含量有针对性地选择购买。

如玉米,一般选择控释期为3个月,氮磷钾含量以氮肥为主,磷、钾肥和锌肥次之的较为适宜;小麦选择控释期为6个月,氮磷钾含量以磷肥为主,氮、钾肥次之,锌肥和秸秆腐熟剂再次之的较为适宜。

2. 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相关部门加大执法力度,确保市场有序竞争生产厂家应从包膜材料选择,改进生产工艺流程和设备,节能降耗等角度出发,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流通环节,缩减与传统肥料之间的价格差距,通过技物结合的推广模式,加快示范应用推广范围,通过加大培训力度、创建示范田(园)、科技到田(户)等技术服务形式提高产品外在的竞争力,让农民用得放心、安心,从而培养大批忠实的用户。

同时,农业、质检、工商等部门要联合起来,加大农资市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假冒伪劣农资坑农害农的行为,整顿规范农业生产及农资经营秩序,确保市场有序竞争,切实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3. 适期适量施肥缓控释肥一定要根据作物的需肥特性和释放时间合理施用,最好作基肥或在生长前期追肥,即在作物播种时或在播种后的幼苗生长期施用,像玉米,可在播种时施用,也可在幼苗六叶前施用,再晚不宜施用。

施用量首先要考虑到包膜控释肥的养分种类、含量及其所占的比例,例如某掺混肥料中含氮为30%的包膜控释肥,其他70%为常规速效复合肥,如果施用可以减少1/3施用量,这样该肥料的施用量只能减少其中30%包膜控释肥的1/3氮素用量,仅比常规肥减少10%左右的用量。

其次,缓控释肥的施用量还要根据作物的目标产量、土壤肥力水平和肥料的养分含量综合考虑后确定。

如果作物的目标产量高,也就是说如果要达到高产或超高产的产量水平,就要相应地提高肥料用量。

4. 注意施用方法施用缓控释肥要做到种肥隔离,沟(条)施覆土。

一般要求种子和肥料的间隔距离在8~10厘米;一次施用量不能过多,不能超过100千克/亩,以免烧根;施入土中的深度在10厘米左右,不能撒施、冲施,以免影响效果。

(作者联系地址:于金宝山东省曲阜市农技站邮编:273100;王巧云孔英芝曲阜市姚村镇农业服务站邮编:27310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