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药根腐病山药根腐病主要为害山药地下茎块,茎块受害首先出现水渍状小斑点或黄褐色坏死,逐渐发展成深褐色病斑,高温多雨季节病害发展迅速,发生茎块内部腐烂。
有时病部表面产生白色至粉红色霉状物,发病植株叶色不正,叶脉附近褪绿或叶缘坏死,带菌块茎储藏时容易腐烂。
7—8月时段,山药作物已分行,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加之那段时间焦作地区雨量偏多,更适合病害的发生。
首先,要预防为主。
一注意轮作,山药要与玉米、小麦、萝卜、西瓜等作物3年轮作1次。
常年栽培山药的老区,应1年轮作1次,有条件可实行水旱轮作;二要认真整田。
选择地势高、湿度低、肥沃疏松土壤播种。
秋季整地时,将遗留地表的病残体翻入土中。
同时要利用自然条件,初冬季翻耕土壤、冬季冰冻、春季日晒,使部分病原物失去活力;三清除田间残体。
山药收获时,尽可能将遗留病残体、杂草、腐烂茎集中烧毁,或带出田外深埋,减少田间病原物;四要适当密植,加强整枝,改善通透;五要注意排水。
春夏季注意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六要增施腐熟有机肥,有效增加土壤的通透、疏松,减少根腐病。
其次,化学防治要早。
一是茎块要化学处理。
可用50%多菌灵粉剂1000倍液或50%恶霉灵1000倍液,将块茎在药液中浸泡20分钟,外理时可结合杀线虫剂一同浸泡。
二是植株喷药和灌根。
雨季前及雨季对茎蔓基部喷药。
用90%疫霜灵600倍或58%甲霜灵锰锌600—800倍液,也可用90%疫霜灵+细菌一号水剂(1支)600倍液喷雾,可预防疫病的发生。
根腐病在病害发生初期,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洒或灌根。
也可用2.5适乐时悬浮剂1500倍液灌根,每株灌50毫升。
疫病、根腐病混合发生的地块,要轮换使用以上药剂。
山药收获前1个月,切忌用药,以防止对块茎的农药污染。
化学防治时要用高效、低残留、低毒安全的农药。
2药用植物山药红斑病症状山药红斑病是由线虫引起的病害。
生长期间染病,影响块茎发育,块茎小、重量轻。
线虫主要侵染地下块茎,初在块茎上形成红褐色近圆形至不规则形稍凹陷的斑点,单个病斑小,大小2—4mm;发病重的块茎上,病斑密集,互相融合,形成大片暗褐色斑块,表面具细龟纹,病斑深约2—3mm,最深为1cm以上,致病组织呈褐色干腐状。
病原 Pratylenchus dioscoreae sp.nov.称薯蓣短体线虫,是短体线虫属一新种,属植物寄生线虫。
薯蓣短体线虫头部具两个环纹,侧带处有6—8条侧线,雌虫受精囊大而圆,身体平均长度为695.5μm,口针平均长度为18.3μm,尾部指状,尾端通常平滑。
因此,不同于短体属现有的其他种。
薯蓣短体线虫和短小短体线虫尸Pratylechus brachyurus、咖啡短体线虫尸.coffeae及钝尾短体线虫P.obtusicaudatus 相似。
和短小短体线虫的区别在于身体较长,短小短体.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薯蓣短体线虫可在土壤中存活3年以上,种秧(病芦头)、病残体、病田土壤是传病的主要途径,圆豆不传病。
薯蓣短体线虫生活史极不整齐,经常可查到各个虫态,年约生2代,只侵染薯蓣,当6月上旬新块茎开始形成,线虫即可侵染,随后,侵染陆续增加,直至收获。
块茎从芦头至40cm以上处均可受害,以0一20cm处病斑较多。
防治方法 (1)与小麦、玉米、甘薯、马铃薯、棉花、烟草、辣椒、茄子、番茄、芥菜、萝卜、胡萝卜、西瓜、板蓝根、紫菀、黄花、北沙参、白术、苋菜、马齿苋等不被侵染的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
(2)结合轮作用0.1%一0.3%TMK浸病种秧24小时,防病效果达95%以上;在用病种秧和重茬种植情况下,播前每667m’沟施15%TMK颗粒剂2kg,防效75%。
(3)无病田繁殖无病种秧,或用TMK处理种秧,并配合轮作和施用无病肥料等综合防病措施。
3山药白涩病山药白涩病,又称山药斑纹病。
〔病原菌学名〕Cylindrosporium dioscoreae Miyabe et lto〔寄主作物〕山药。
〔病害诊断〕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茎蔓。
叶片发病,多是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部叶片发展。
初时在叶片上产生边缘不明显的黄白色小斑点,扩展后因受叶脉限制,病斑呈多角形至不规则形,直径2~5毫米,边缘变褐稍隆,中间浅褐色,散生许多小黑点。
发生严重时,病斑汇合,致使叶片穿孔或枯死。
致病菌为薯芋柱盘孢。
病菌分生孢子盘叶两面生,聚生或散生,初埋生,黑褐色,后突出表皮而上部呈白色至黄白色,分生孢子梗长圆柱形,不分枝,直或微弯,单胞无色,分生孢子针状,二端较圆或一端较尖,直或稍弯,无色,具1~3个隔膜。
〔发病规律〕病菌以分生孢子座或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
翌年越冬菌产生分生孢子引起田间发病。
发病后又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遇适宜温湿度条件分生孢子即可萌发进行再侵染,潜育期仅1~2天。
病害再侵染频繁,病情扩展较快。
病菌喜高温高湿条件,多7、8月份发病,是连续阴雨,田间湿度大,病害严重。
〔防治措施〕(1)选地势较高燥,土质肥沃地块种植。
要深翻地,精细整地。
(2)实行轮作,避免连作。
(3)施足腐熟的粪肥,氮、磷、钾肥合理配合施用。
合理灌水,雨后排除田间积水。
(4)发病初期,摘除病叶。
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集中烧毁或深埋。
(5)发病初期及时喷布药剂防治,药剂可选用77%可杀得微粒粉剂600倍液,或30%绿得保悬浮剂5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80%新万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4山药炭疽病【症状特征】:主要危害叶片及藤茎。
叶片病斑从叶尖或叶缘开始产生暗绿色水渍状小斑点,以后扩大为褐色至黑褐色圆形至椭圆形或不定形的大斑,病斑中间为灰褐至灰白色,有轮纹,有黑色小粒点。
藤茎上病斑黑褐色,略凹陷,危害严重时叶片早落,藤茎枯死。
【发病规律】:真菌引起的病害。
病菌主要在病组织内越冬,借风雨传播,高温多雨发病重。
【防治方法】:(1)发病地块实行2年以上的轮作。
(2)收获后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并深翻土壤。
(3)采用高支架管理,合理密植,改善田间小气候。
(4)加强田间管理,适时中耕除草,松土排渍;合理施肥,以腐熟的有机肥为主,适当增施磷钾肥,少施氮肥,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病性。
(5)播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浸种。
(6)出苗后喷洒1:1:50的波尔多液预防,每10天一次连喷2-3次。
(7)发病初期用58%甲霜灵可湿性剂500倍液、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翠贝干悬浮剂3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等,7-10天一次,连喷2-3次,喷后遇雨及时补喷,收获前10天停止用药,效果更佳。
5山药斑枯病一、病原Setoria dioscoreae薯损壳针孢。
属于半知菌类真葡。
分生孢子器球形至近球形,优于叶面,散生或聚生,突破表皮外露,器壁膜暗褐色,大小90—144微米,分生孢子倒棍棒状,近圆样形,正百或略弯曲,宽窄不一,无色,透明,具隔膜2一间个,基邯钝圆形,顶端较钝,大小60—70X4~6微米。
二、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叶面上生褐色小点,G病斑畏多角形货不规则形,大小6—10毫米,中央褐色,边缘暗褐色,上生黑色小粒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
病情严重时,分生孢子器释放出的分化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多次在侵染,使病毒不断扩展。
滋病苗期和秋季发年较普遍。
三、防治方法(1)选用早白薯、鹤颈薯、黎洞薯、红肉薯等耐涝品种,可减轻发病。
(2)常发地或重病地避免连作,注意加强水肥管理。
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的在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过施氮肥,做到高畦深沟,清污排渍,改善植地通透性。
(3)发病初期开始喷洒25扒炭特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0%炭必灾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7%铜高尚悬浮剂600倍液、30%氧氯化铜悬浮剂600倍液加70%甲基硫菌荧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U00倍液加75%达科宁(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复方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灭病威)500倍液、25%使百克乳油l300倍液、60%防霉在超微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连续防治2一3次。
6山药斑纹病病原称薯芋柱盘孢,属半知菌类真菌。
分生孢子盘生于叶两面,初埋生,聚生或散生,大小200—250微米;分生孢子梗线性长圆柱状,无色,单胞,正直或略弯不分校,大小20—25X2.56—3微米。
症状又称山涩病,薯损柱盘孢褐疏病。
主要为害叶片和蔓,植株下部分叶片先发病,初生黄白色边缘不明显的病斑,后扩大,因受叶脉限制,呈不规则形或多边形,大小2—5毫米,后期病斑四周略突出,中间浅褐色,散生黑色小粒点,即病菌分生孢子盘。
严重的病斑融合,至叶面穿孔货枯死。
二、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一分生孢子座或菌丝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发病后又产生分生孢子,遇有适宜温室条件,经1—2天潜育,分生孢子即可萌发进行在侵染。
该病一般于7月中旬、下旬开始发生,8月发生重,一直延续到收获。
湿度大、多雨发病重。
三、防治方法1、实行轮作,避免连作。
2、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几种深埋或烧毁,减少初侵染源。
3、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
4、从六月初开始喷洒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400—500倍液或1:1:200—300倍式波尔多液、53.8%可杀得2000悬浮剂1000倍液、50%福美双粉剂500~600倍液,隔七至十天一次,连续防治两到三次。
7山药镰刀菌枯萎病症状山药枯萎病俗称死藤。
主要为害茎基部和地下块根。
初在茎基部出现梭形湿腐状的褐色斑块,后病斑向四周扩展,茎基部整个表皮腐烂,致地上邯叶片逐渐黄化、脱落,藤蔓迅速估死,剖开茎基,病部变褐:块根染病,在皮孔四周产生圆形至不规则形暗褐色病斑,皮孔上的细根及山药块根内部也变褐色,干腐,严重的整个山药变细变褐。
贮藏期该病可继续扩展。
病原Fusarium oxysporum称山药尖镰饱,属半知菌类真菌。
在石竹叶培养基上,气生菌丝茂盛,菌丛反面无色,絮状,小分生饱子数量多,生在单茁瓶梗或较短的分生饱子梗上,肾形、椭圆形至圆筒形,大小4一7X2.5一4微米;大分生饱子纺锤形或镰刀形,两端尖,具3一4个隔膜,个别5个~个隔膜的大小22一40X4一5微米;厚垣饱子球状,具1一2个细胞,顶生或间生,单生或双生,偶串生。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在土壤中存活,条件适宜即有发病可能,湖北6月开始发生,广东、云南7一9月发生,收获后带有病菌的山药及繁殖用的山药尾子,仍可继续发病一直延续到翌年4月下种。
高温阴雨、地势低注、排水不良、施氮过多、土壤偏酸均有利于发病。
该病为害日趋严重,是个潜在的威胁,生产上应予注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