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体系与工作室教学相适应的思考

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体系与工作室教学相适应的思考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体系与工作室教学相适应的思考张丹丹(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1442)[摘要]围绕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课程体系如何与工作室相适应问题,在建立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形成设计项目包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大师领衔工作室、项目引领工作室的教学模式和与市场相适应的工作室教学环境。

[关键词]设计项目包;工作室;校企结合[中图分类号]G712[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136(2012)04-0140-03[收稿日期][基金项目][作者简介]2012-12-10本文为院级重点课题《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工作室模式初探》结题成果。

张丹丹(1966-),女,广东文艺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副教授。

研究方向: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

近年来,高职教育的艺术设计类专业纷纷进行各种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探索,校企结合、校中厂、厂中校、工作室各种模式应运而生,企业进入学校,往往与现行教育体制相冲突,传统的课程体系也无法满足企业的要求。

随着工作室概念进入高职教育的视野,设计类课程体系如何与工作室教学机制相适应,成为当前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改革教学组织形式,构建工作室教学机制1、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系统化课程体系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系统化课程体系,其基本思路是:第一,职业岗位调研。

目的是确定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和岗位群、岗位工作任务及完成条件等;第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即对毕业生岗位的职业工作过程进行全面分析,目的是确认本专业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群);第三,划分行动领域。

将相互关联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职业成长的规律和难易程度进行归类,形成典型工作任务的集合,即本专业的若干行动领域,并通过对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的分析,获得职业岗位的通用能力要求和专业技能要求,第四,转化学习领域(课程)。

将完成行动领域工作所必须学习的系统性内容转化为课程(学习领域),从而构建专业核心课程的基本体系,再结合高职教育规律和设计类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进而构建出本专业工作过程导向的系统化课程体系;第五,开发完整的专业教学标准。

2、进行以项目为载体的项目包教学改革以岗位标准为基点,以“项目”为主线和开发课程包,学生从项目过程的各个环节掌握各种技能,课程包的开发基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

由典型工作任务整合内化企业设计生产性项目,形成源自设计生产一线、符合艺术教育规律的课程体系。

针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课程项目包改革方案将岗位能力转化为可以完成一个完整工作过程的能力训练集合体———能力训练包。

整个培养体系按照工作岗位属性由10—15个能力训练包组成。

在每个模块中开发不同能力训练包项目。

将能力转化为由浅到深的能力训练包,每个训练包都包含基础、专业基础、专业三大块的内容,以螺旋上升式的培养方式,以工作室为载体实施教学。

其教学过程结构与实际工作过程结构相同,同时具备教育规律运行的客观条件,此种训练形式更适合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展开。

3、多种工作室培养机制并行在工作室教学改革与建设的过程中,加强每一个工作室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的有机联系,按照对产业、行业、企业、岗位的深度调研分析,细分出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知识能力点,进行融合、内化。

以设计大师工作室(校中厂),产业、企业基地(厂中校)交互复合成工学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angsha Social Work College 第19卷第4期2012年12月Vol.19No.4Dec .2012第4期实训场所。

按照企业运行标准、工作岗位作业时段要求,执行弹性学时。

保障“递进式———三线并行”的“基于企业项目设计流程”的课程教学优质高效。

(1)大师领衔的工作室教学模式所谓大师工作室,是指以大师为核心、以行业设计师+学校教师组建而成的“教师+大师+行业专家”的优质教学团队。

特聘行业推荐的工艺美术大师、设计大师主持一个工作室,组建一个专业教学团队,负责一个专业方向,传承一种工艺设计的品类(如服装设计、印刷工艺、容器工艺),力争实现“一师一室一品类”,推动传统工艺美术专业群的建设和发展。

同时建立实物收藏馆与数字资源库,实物收藏馆主要收藏工艺设计作品、材料、工具、附属品(作坊匾额、包装)等实物资料。

数字资源库则主要存录图像、音像、影像、文本等数字资料。

①通过大师辅导,真正实现道以技载,技进于道,使领先的教学理念、先进的教育方法和大师的绝技绝活完美结合、互相促进,培养道技交融的工艺美术绝技绝活新一代传人。

②通过专业教师进入大师工作室,专业教师全程跟进。

名师、行业专家、企业专家、高级技师融入教学团队。

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团队研修进修项目。

③健全和完善师资队伍管理的责任机制和利益机制,驱动专任教师主动联系企业,主动找项目,主动开展技术研发,实现专业水平的提升;利益机制重点从教师产学研项目开发资助、专利申报资助、著作权申报资助、执业考证资助、优秀成果奖励、优秀教师奖励(高端研修、国际游学)、优秀教学团队奖励、校内薪酬分配制度、兼职教师课时补贴等方面进行细化设计。

利益机制涵盖专兼教师。

④组织开展各种参观、考察、交流活动,推介职业教育经验、行业发展理念、企业管理战略;组织教师到对口院校、企业中进行项目实践。

(2)校企合作的项目引领工作室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引进企业设计师,重组教学团队,根据企业设计流程,提炼专业核心能力,通过教学项目包,将设计流程转化为培养体系,学生进行为期一年的专业平台艺术设计基础教育后,由各专业方向工作室团队主持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选拔,以因人培养、因需培养、动态考核的双向选择为原则,部分纳入大师工作室制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行业、企业、人才的循环互导,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工艺美术专业人才。

根据企业设计实践,在三年教学中大概可设立18-20个训练项目、数十个子项目,各个项目之间保持关联;每个项目都服务于不同的能力培养目标,而所有的能力都围绕着专业核心能力;最终,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项目课程训练体系。

学生一入学便开始接受专业技术和本质学能的培养,经过数十个各类项目。

这样的项目训练课程,不可能由一个教师单独完成,必须依据项目内容进行分工,由多位教师共同参与教学,从而改变了传统的以课程为核心的教师组织模式,构建起以项目教学为载体的新型教学团队。

由于引入企业项目作为教学内容,教学团队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能够为企业开发产品。

在这样的教学团队带领下,学生经过两年左右的项目课程训练,逐渐成为承担企业项目的重要力量。

图:工作室培养流程二、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工作室教学环境1、建立情境化教学的实训教学环境设计工作室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体化,在真实的实训环境中,通过递进的项目训练,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

在教学进程中,情境化的施教复合精细化的管理,无论是工艺美术大师的精湛技艺、工作作风,还是基于企业项目制作流程直接进入项目的教学,关键技能与综合素质的训练同步。

校企一体工作室的人才培养模式易实现课程教学情境化:由工作室教师团队共同遴选项目任务,专兼教师共同进行团队备课,讨论项目与课程教学;课程的结合点、切入点和可操作性加强,实施以课时为单元的教学设计,全程进行质量评判、标准化验收和项目阶段性质量控制,实施项目过程与项目终端的复合式评估。

2、建立虚拟企业管理的实训教学环境开发实训教学管理自动流通系统,建立工作室市场流通实训教学机制。

采用软件自动积分和刷卡系统结合为后台支持,可先在工作室进行试点,为工作室的张丹丹: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体系与工作室教学相适应的思考141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弹性教学推行提供条件。

系统运转修改完善后向全系推广,为远期全院推行、最大程度上整合所有资源积累经验。

具体做法有以下两个方面:(1)虚拟货币管理。

指学生或教师通过刷卡方式进行学习、教学、从积累中获得虚拟货币的过程。

虚拟货币主要收入来源为上课刷卡(量)和教师评分(质)。

学生携带校园卡刷卡进入工作室上课,学习结束刷卡离开,系统自动记录进出时间,生成时间长度,对应产生一定币值充入卡内。

学生学习结果以作品或文字的形式提交工作室教师,教师评价分数对应产生币值打入校园卡。

工作室团队教师虚拟货币收入来源为教学时间(量)和学生评教(质)。

教师上课时间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产生对应的币值打入教师校园卡。

(2)虚拟货币消费。

通过客观量化的数据,建立奖惩机制与激励机制。

学生用币值可以兑换工作室设备使用权,选修其它工作室课程,进入各个工作室学习,获得奖学金参评资格、图书馆会员升级等;教师可以用币值兑换年度积分,优选学生进工作室的权限,并与年终考评、进入优质企业深造、国内外进修培训项目挂钩。

(3)虚拟流通意义:借助虚拟货币流通,设计灵活多变的课程体系。

为更好完成课题项目,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各个工作室、图书馆、美术馆和学院各个系部,门禁系统会记录各个时间片段,综合学习时间计算分值。

通过系统人力物力资源整合,节省大量教学资源,提高了工作室的接纳能力。

全面实施生产型实训环节控制和质量评价体系。

由原来主观人为评价转化成量化客观计分结合人为评价。

针对实训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调控、评估、考核。

三、结束语当前各高职院校对工作室教学机制改革各具特色,部分院校以“工作室制”为核心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规范、健全的行业调研尚未形成,“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的责任机制和利益机制尚不完善。

需要从管理制度和人事分配制度入手,建立准入、淘汰、激励机制,引导教师主动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提高“双师”素质;同时面向珠江三角区域文化创意产业,整合资源,推进以“工作室教学”为重点的艺术设计类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建立行业大师、企业骨干和能工巧匠进课堂的机制,才能更好地传承区域文化,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5307797.htm,2006-11-16.[2]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9424fc5e312b3169a451a4f1.html,2012-07-23.[3]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4]李惠.用人单位对高职生需求状况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0,(7).[5]沈怡.教育评价理论的发展及其对职业教育评价的影响[J].职教论坛,2010,(3).[6]薛喜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7]马树超,范唯.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再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8,(13).14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