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氧化铝焙烧温度控制系统课程设计-精品

氧化铝焙烧温度控制系统课程设计-精品

氧化铝焙烧温度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摘要:氧化铝是电解铝生产的主要原料,针对我国矿石特点,我国氧化铝的生产工艺主要采用的是拜尔法和烧结法以及混联法,在拜尔法中焙烧工序是氧化铝生产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并且是整个氧化铝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该生产过程的主要任务是将来自分解或平盘的带有附着水的氢氧化铝物质在焙烧炉中高温煅烧,脱除附着水和结晶水,从而生成物理化学性质符合电解要求的氧化铝。

氧化铝焙烧的主要工艺参数是灼烧温度.灼烧温度的高低与稳定与否直接决定着氧化铝的出厂质量,所以稳定控制氧化铝灼烧温度是保证氧化铝生产质量 的主要途径。

本文以氧化铝焙烧生产过程控制系统为背景,开展了氧化铝焙烧生产过程控制策略的研究和控制系统的设计以及器件的选型。

关键词:氧化铝焙烧;器件选型;串级控制系统;PID 参数整定一、氧化铝生产工艺生产氧化铝的方法大致可分为四类:碱法、酸法、酸碱联合法与热法。

目前工业上几乎全部是采用碱法生产。

碱法有拜耳法、烧结法及拜耳烧结联合法等多种流程。

目前,我国氧化铝工业采用的生产方法有烧结法,混联法和拜耳法三种,其中烧结法占20.2%,混联法占69.4%,拜耳法占10.4%。

虽然烧结法的装备水平和技术水平在今年来有所提高,但是我国的烧结技术仍处于较低水平。

而由于拜耳法和烧结混合法组成的混联法,不仅由于增加了烧结系统而使整个流程复杂,投资增大,更由于烧结法系统装备水平和技术水平不高,使得氧化铝生产的能耗增大,成本增高,降低我国氧化铝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

拜耳法比较简单,能耗小,产品质量好,处理高品位铝土矿石,产品成品也低。

目前全世界90%的氧化铝是用拜耳法生产的。

拜耳法的原理是基于氧化铝在苛性碱溶液中溶解度的变化以及过氧化钠浓度和温度的关系。

高温和高浓度的铝酸钠溶液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而在温度和浓度降低时则自发分解析出氢氧化铝沉淀,拜耳法便是建立在这样性质的基础上的。

下面两项主要反映是这一方法的基础:42232)(2)3(2l OH NaAl O H x NaOH O xH O A =-++NaOH OH Al OH NaAl +=34)()(前一反映是在用循环的铝酸钠碱溶液溶出铝土矿时进行的。

铝土矿中所含的一水和三水氧化铝在一定条件下以铝酸钠形态进入溶液。

后一反映是在另一条件下发生的析出氢氧化铝沉淀的水解反应。

铝酸钠溶液在95-100度不致水解的稳定性可以用来从其中分离赤泥,然后使溶液冷却,转变为不稳定状态,以析出氢氧化铝。

拜耳法生产过程简介:原矿经选矿、原矿浆磨制、溶出与脱硅、赤泥分离与精制、晶种分解、氢氧化铝焙烧成为氧化铝产品。

破碎后进厂的碎高矿经均化场均化后,用斗轮取料机取料入输送机进入铝矿仓,石灰石经煅烧后输送到石灰仓,然后与循环母液经调配后按比例进入棒磨机、球磨机的两段磨和旋流器组成的磨矿分级闭路循环系统。

分级后的溢流经缓冲槽和泵进入原矿浆储槽,用高压泥浆泵输送矿浆进入多级预热和溶出系统,加热介质可用溶盐也可用高压新蒸气,各级矿浆自蒸发器排出的乏气分别用来预热各级预热器中的矿浆。

溶出设备可用套管加热与高压釜组成溶出器组。

溶出后的矿浆经多级降压自蒸发器降压后,与赤泥一次洗液一同进入矿浆稀释槽。

末级自蒸发器排出的乏气,用来预热赤泥洗水,洗水由循环水和不合格的冷凝水组成。

稀释矿浆进入分离沉降槽,其溢流经过叶滤和降温后送去晶种搅拌分解,分解后的氢氧化铝浆液经分离后,大部分氢氧化铝返回种分槽作为晶种使用,其余部分送去洗涤,洗水用纯净的热水,洗净后的氢氧化铝送去焙烧,焙烧后的氧化铝即为成品氧化铝。

分离后的种分母液送去蒸发,加入少量盐类晶种以诱导盐类晶种析出,其溢流与滤液、补充新的液体苛性钠后组成循环母液,送去调配制备原矿浆。

二、氧化铝生产焙烧过程工艺氢氧化铝焙烧是氧化铝生产工艺中的最后一道工序。

焙烧的目的是在高温下把氧化铝的附着水和结晶水脱除,从而生成物理化学性质符合电解要求的氧化铝。

(1)焙烧原理氢氧化铝经过焙烧炉的干燥段,焙烧段和冷却段使之烘干,脱水和晶形转变而变成氧化铝产品其化学变化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a )脱除附着水O H OH Al O H Al C 2310023)((OH)+−−→−当温度高于100C 时氢氧化铝中的附着水被蒸发,此反应发生在闪速干燥器。

(b)脱除结晶水结晶水的脱除分两步进行,250-300度时,失去两个结晶水,在500-600度的温度下它失去最后一个结晶水。

而成为32r O Al -。

O H O Al O H O Al C 23230025023223+−−−→−-O H O Al O H O Al C 232600500232+-−−−→−-γ(c)晶型转变氢氧化铝在脱水过程中伴随着晶体转变,32r O Al -在950度时开始进行晶型转变,逐渐由32r O Al -转变为32-a O Al 。

(2)氧化铝焙烧过程生产过程流程介绍流态化焙烧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氢氧化铝焙烧技术与装置,流态化是一种固体颗粒与气体接触而变成类似流体状态的操作技术。

而固体物料在流态化状态下与气体或液体的热交换过程最为强烈。

(a)此炉型采用了在干燥段设计热发生器这一新颖措施,当供料氢氧化铝附着水含量增大时,不需象其它炉型那样采取增加过剩空气的方式来增加干燥能力,仅需启动干燥热发生器来增加干燥段热量,避免了废气量大增而大量损失热量,因此,与前二种炉型相比,气体悬焙烧炉热耗和电耗要低。

(b)整套装置设计简单。

一是物料自上而下流动,可避免事故停炉时的炉内积料和计划停炉时的排料;二是设备简单,除流化冷却器外无任何流化床板,没有物料控制阀,方便了设备维检修:三是负压作业对焙烧炉的问题诊断和事故处理有利。

这些都有利于故障后生产的快速恢复,给生产组织带来方便。

(c)控制回路简单,气体悬浮焙烧炉虽有多条自动控制回路,但在生产中起主要作用的仅有2条,一条是主燃烧系统的主炉温度控制回路,另一条是O2含量控制回路。

三、焙烧炉温度控制方案设计目前工业自动化水平已成为衡量各行各业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个控控制系统包括控制器、传感器、变送器、执行机构、输入输出接口。

控制器的输出经过输出接口、执行机构,加到被控系统上;控制系统的被控量,经过传感器,变送器,通过输入接口送到控制器。

(1)对于焙烧过程而言,主要控制焙烧炉出口温度。

而影响焙烧炉出口温度的因素主要就是燃料的流量,而流量又决定于主燃烧器的流量阀门的开度。

因此,我们引入中间点信号,即最能反应焙烧炉出口温度的进入主燃烧器中的燃料流量,作为调节器的补充信号,以便快速反应影响焙烧炉出口温度变化的扰动,引入该点作为辅助被调量,通过调节管道上流量阀的开度调整燃料的流量,组成了流量.温度串级调节系统,从而调节焙烧炉的出口温度,来保氧化铝的产量和质量口”。

焙烧炉温度控制回路流程图如图所示:图1 焙烧炉温度控制回路流程图焙烧炉温度控制回路设计为串级控制回路,主回路为温度控制回路,其输入为焙烧炉的出口温度的设定值,控制器输出为副回路的输入,测量仪表为一体化热电偶;副回路为流量控制回路,其输入为主控制器的输出或主燃烧器的流量设定,控制器输出为主燃烧器V19流量调节阀的百分比开度,执行机构为流量电动调节阀,测量仪表为电磁流量计。

从方框图可以看出,串级调节系统有两个闭环的调节回路:图2 温度控制回路结构图a)由PID控制器、调节阀、主燃烧器、流量计构成了副环回路。

b)由PID控制器、副环回路、焙烧炉、温度计构成了主环回路。

副环回路为流量调节系统,选用标准PID控制器来控制该系统。

主环回路为温度调节系统,也选用标准PID控制器来控制该系统。

主调节器出的的信号不是直接调节温度,而是作为副调节器的可变给定值,与燃料流量信号比较,再通过副调节器去控制电动阀动作,以调节燃料流量,保证焙烧炉出口温度能较快的跟踪设定值并最终保持在设定值附近不变。

(2)从动态特性的角度考虑,优化控制器性能与结构,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

在对控制系统进行设计时,尽量根据被控制对象选择一组较为合适的控制器参数,提达到更好可控制效果。

而通过对系统建立数学模型,根据模型特性,通过设定某种性能指标,在实现最优指标的前提下,对控制器参数进行寻优可谓是个好的优化控制器性能的办法。

对于串级控制系统来说,有两个控制器,因此需要分别对两个控制器的参数进行整定,整定的顺序先调节副回路,待副回路调节达到要求后,在调节主回路。

(3)如果测量元件的延迟和惯性比较大,就不能及时反映温度的变化,就会造成系统不稳定,影响控制质量。

因此,在系统的仪表选型上尽量使用快速的测量元件,安装在正确的位置,保证测量信号传递的快速性,减小延迟和惯性。

四、焙烧炉温度回路对象模型的建立与验证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有许多种,像机理建模、系统辨识等。

机理建模有较大的普遍性,但是多数工业过程的机理较为复杂,其数学模型很难建立,虽然在建模过程中作了一些具有一定实际依据的近似和假设,但是逼近不能完全反映过程的实际情况,有时甚至会带来一些估计不到的影响。

因此,在工程目前主要采用试验建模一过程辨识和参数估计的方法。

建模的方法我们采用响应曲线法,响应曲线法主要用于阶跃响应曲线和矩形脉冲响应曲线。

图3 阶跃响应法图4 矩形脉冲响应法(1)阶跃响应曲线的试验测定:将被控过程的输入量作一阶跃变化,同时记录其输出量随时间而变化的曲线,则称为阶跃响应曲线。

阶跃响应曲线能直观,完全描述被控过程的动态特性。

实验测试方法易于实现,只要是阀门的开度作一阶跃变化即可,实验时必须注意:(a)合理选择阶跃扰动量,既不能太大,以免影响正常生产,也不能太小,以防被控过程的不真实性。

通常取阶跃信号值为正常输入信号的5%一15%,以不影响生产为准。

(b)试验应在相同的测试条件下重复做几次,需获得两次以上的比较接近的相应曲线,减少干扰的影响。

(c)试验应在阶跃信号作正,反方向变化时分别测出其相应曲线,以检验被控过程的非线性程度。

(d)试验前,即在输入阶跃信号前,被控过程必需处于稳定的工作状态。

在一次试验完成后,必须是被控过程稳定一段时间后再施加测试信号作第二次试验。

考虑到实际工程的方便,对主炉温度控制我们采用阶跃响应曲线试验建模法。

根据控制理论来分析,设计或改进一个过程控制系统,只有过程的阶跃响应曲线显然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阶跃响应曲线来辨识被控过程数学模型,如微分方程、传递函数、频率特性、差分方程等。

在确定模型参数时,首先分析阶跃响应曲线的形状,选取一种模型结构,然后进行参数估计。

由阶跃响应曲线辨识数学模型的方法很多,一阶惯性环节是一种常用的估计方法。

在过程输入阶跃信号x0的瞬时,其响应曲线的斜率最大,如图5所示。

图5 阶跃响应曲线此时,其数学模型可用一阶惯性环节来近似,即1s )s (w +=τK式中参数K 、τ的求法如下:(1)过程的静态放大系数0)0()(y x y K -∞=(2)过程的时间常数对于上式所示的过程模型,在阶跃信号x 0作用下的时间特性为:)1(Kx t y 0τt e --=)(式中,K 为过程的放大系数,可由上式可确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