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行政执法规范化的现实问题及其解决
行政执法规范化的现实问题及其解决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建设法治国家
2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
《决定》历时8个月,约1.7万字,分七部分: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法治体系; 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 强宪法实施;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分为三个板块: 第一板块:总论,由导论和第一部分构成。旗帜鲜明提出坚持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 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阐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 义、指导思想、总目标、基本原则,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 治体系的科学内涵,阐述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等重大问 题。 第二板块:第二部分至第五部分构成。从目前法治工作基本格 局出发,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行论 述和部署。 第三板块:第六部分、第七部分和结束语构成。第六部分讲加 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从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加强法律 服务队伍建设、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3个方面展开。第七部分 讲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从坚持依法执政、 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 力、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依法 保障“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加强涉外法律工作7个 方面展开。最后,号召全党全国为建设法治中国而奋斗。
—— 十八届四中全会
20
明确法治政府内涵
职能科学
权责法定 执法严明
公开公正
廉洁高效 守法诚信
强化政务公开
原则: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
为例外 要求: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
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
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
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 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 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 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
要信仰法治 ----习近平
2、社会信任严重缺失
3.经济发展模式与法治建设的矛盾
14
4、法治的局限性:
法治的滞后性与社会发展的进步性之间
的矛盾 法治的统一性与社会发展的具体性之间 的矛盾 法治控制性与社会变革的越轨性之间的 矛盾
三、围绕重点环节,建设法治国家
∆ ∆ ∆ ∆
科学立法:前提条件 严格执法:关键所在 公正司法:根本保障 全民守法:坚实基础
建立法官、检察官逐级遴选制度 实行法官、检察官员额制 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
推进严格司法: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 绳。事实认定符合客观真相;办案结果符合实体 公正;办案过程符合程序公正。
四中全会:明确各类司法人员工作职责、工作流程、 工作标准,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 责制,确保案件处理经得起法律和历史检验。
倒查机制。
23
(三)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司法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 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 坏作用。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 正义。
24
推进司法人员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
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大力提高法治 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 完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健全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 制度,建立法律职业人员统一职前培训制度。
(一)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建设
两项举措
1:立法先导
2: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
十八届四中全会: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 完善立法机制(完善党领导立法工作中重大问题决策程 序;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发挥人 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改进政府立法制度 建设,防止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法律化) —— 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加强人大对立法工作的组 织协调,探索委托第三方起草法律法规草案;开展立法协商) —— 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 则公平的法律制度) —— 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 程序机制;把所有规范性文件纳入备案审查范围;赋予设区 市地方立法权) 18
加 强 重 点 领 域 立 法
(二)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实现各级政府严格 执法
行政机关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行政机关不得法外设 定权力,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得作出减损公民法 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的决 定。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坚决消除权力设租 寻租空间。
(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法治 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 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 卢梭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伯尔曼
28
推进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国无法不治 民无法不立
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 加强对普法工作的领导,宣传、文化、教育部门 和人民团体要在普法教育中发挥职能作用。实行 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建立 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开展群众性 法治文化活动,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加强新 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的运用,提高普法实效。
(二)确立总目标和基本道路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 义法治国家 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7
(三)根本保证: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 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8
(四)基本原则
(五)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六大任务
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加强宪法实施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 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 信行为惩戒机制。 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 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 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
为政之要,唯在得人; 依法治国,关键在人。
二、影响法治建设的主要原因
二、影响法治建设的主要原因
(一)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之间的冲突
(人)情 (天)理 (国)法
古希腊、古罗马 形成了打破血缘关系的开放式的社会
(二)追仿型发展道路的特色与法治建 设的弊端
1、缺乏法治建设的社会基础秩序
制度失效,一是制度设计本身的问题;二是 制度运行的基础有问题。法治建设和社会管理只 有在良好的基础秩序上才能发挥作用。
提纲
一、四中全会决定的主要内容 二、影响法治建设的主要问题
三、围绕重点环节,建设法治国家
一、四中全会决定的主要内容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
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 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 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 国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