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第九编晚清文学 绪论
▪ 光绪时期,洋务运动逐渐深入,中西文化的交流、冲突加剧, 甲午战败,这些因素都直接刺激了国人对西方文化的全面接 受,西方文化成为一种引领时代前行的异质学术资源。
▪ 文学革新借助的文化资源、学术资源主要是西学,展示了西
学东渐的深入。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传统学术彻底失去了 在政治结构中的地位,随着新型大学学科建制的完善,现代 学术的格局逐渐明确,传统文学失去了其制度与学术层面的 奥援,这时与新文学跷跷板的形势彻底反转。
朝官制、税制、币制以及精神信仰的混乱,从经济命脉和国
体人心上打乱了王朝的正常运转。
▪ 晚清还是一个人才辈出、思想异常活跃的时代。嘉庆年间清 王朝相对放松了思想控制,经世致用与西学东渐的社会思潮 贯穿了晚清百年之间,前者试图从传统思想与学说中寻求自 强的理论,后者则是在被动挨打的情况下逐渐改变思想观念, 学习列强的长处以自强。 ▪ 一大批思想家应时而起,林则徐、魏源、龚自珍、曾国藩、 冯桂芬、郑观应、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
▪ 本编把百年晚清文学史分为两期:道光、咸丰、同治五十余年为
第一期,光绪、宣统及民初近五十年为第二期。
▪ 第一期,历史上发生了两件大事: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 这一时期,思想文化主潮是经世致用,同时西学中用初见端 倪。文学上有三个现象:一是以龚、魏为代表的经世派文学 家兴起;一是宋诗派成为近代诗坛主流;一是桐城文派再度 崛起,并产生了湘乡文派。这三个文学现象在五十年间得到 了完整的呈现。
第三节
传统文学的结穴与 新文学的萌生
▪ 诗文词仍然是文学的正宗、主流,晚清作者之多,令人惊叹, 曾有人进行过大略的估约,诗人在千人以上,诗歌达数十万 首之多,词家也在千家之数(叶公绰《全清词钞》确定为晚 近词人一千七百馀人),古文作者规模较之前代更为可观。 传统诗文词不仅表现为数量多,更表现出独特的魅力。
第九编
晚 清 文 学Leabharlann 绪论本章内容
▪ 第一节 晚清文学的社会背景 ▪ 第二节 晚清文学的上下限、分期
▪ 第三节 传统文学的结穴与新文学的萌生
第一节
晚清文学的 社会背景
▪ 嘉、道时期,清王朝遇到的严重社会问题是人口和盐、河、 漕三大要政的运转失灵。生产资料与人口的失衡,带来的问 题非常严重,粮食短缺和过剩的人口成为社会动荡的重要因 素之一。 ▪ 西方列强用船坚炮利开路的领土、资本和文化侵略,导致王
第二节
晚清文学的上下限 、分期
▪ 晚清文学,指的是从嘉、道之际到民国初百年间的文学。 ▪ 本编立足文学立场,吸取了前辈学人的观点,主张晚清文学的上 限应确定为嘉、道之际。晚清文学的下限,本应放在民国的建立, 鉴于文学的延续性,仍以“五四”为界,因为“五四”以后,中 国文学确立了新文学的方向,古代各体文学已失去了文坛主流的 地位。
思考题:
▪ 1.晚清文学的特点是什么? ▪ 2.大致勾勒晚清学术与文学关系的脉络。
▪ 后五十年间的历史事件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 法、庚子事变、辛亥革命。这一时期文学比较复杂,一方面 是传统文学的高涨,另一方面是新文学的萌生,二者随着时 间和历史的步履,其地位犹如居于跷跷板两端,开始是传统 文学高高居上,世纪之交,形势发生逆转,新文学大有成为 主角的趋势。这五十年间表现出晚清文学典型的特点:传统 诗文的结穴和新文学的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