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农业强县实施转型战略努力争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辉煌——在县委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副县长彭建元(2011年3月16日)同志们: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省、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十二五”开局工作,动员全县上下抢抓时节,迅速掀起春耕生产热潮。
春节前后,县委祥月书记、政府高飞县长及文汇副书记分别调研了农业农村有关工作,并作出重要指示。
会前,县委常委会又专门听取了今年农业农村工作情况汇报。
前段,农口部门结合工作实际,分别就粮食生产、水利建设、植树造林、森林防火、枣业种植等当前工作进行了前期安排,来势很好。
等会,祥月书记、高飞县长将作重要讲话,请大家深刻领会,认真抓好落实。
下面,我先讲四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十一五”期间全县农业农村工作把握了机遇、战胜了挑战、赢得了战略主动“十一五”期间是党的惠农政策最密集、农村发展最快、群众得到实惠最多、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
从农业发展看。
2010年全县农业增加值39.8亿元,比2005年增长27.8%,年均增长5.56%,农林牧渔总产值60亿元,比2005年增长28%,年均增长5.6%。
粮食、生猪、油料等主要农产品稳定增长,成为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和全国生猪调出大县。
黄花菜、席草、香芋、药材等传统产业放大扩张,油菜、枣业、芦笋、百合、肉牛、山羊养殖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发展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2家,省级2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38个,带动农户4.95万户,联结基地21.38万亩。
从农村变化看。
2010年与2005年相比,新增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35万亩;完成45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解决13.86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完成通乡、通畅、通达公路2135.3公里,全县水泥路通村率达83.6%;完成141个行政村农网改造任务;建设沼气池9660口,安装太阳能热水器3600台;完成人工造林16万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38个、示范片2个,在全县所有行政村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建设,一批富裕新村、宜居新村、生态新村、文明新村得以形成。
从农民增收看。
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85元,5年平均增长12%,为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增收最快的时期。
农民创业水平和就业能力不断提高,涌现了一大批有文化、会经营、善管理、懂技术的新型农民。
2010年是我县农业农村工作实现新跨越、取得新成效的一年。
全县各级各部门采取得力措施积极应对频发自然灾害、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等不利影响,保持了农业农村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先后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省粮食生产标兵县,全省“芙蓉杯”水利建设竞赛先进县、全省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先进县,并被确定为全省农业现代化创建县,进入了全市农业农村重点工作考核一类县。
一是推进基地建设,在产业升级上取得了突破。
年内,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40个,新增投资100万元以上良繁基地10个。
创建省部级种植基地3个,省部级养殖基地3个,9家规模养殖场入围全市生猪养殖50强。
新增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8家,新发展市级龙头企业13家,22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5.7亿元,同比增长17.1%,生物兽药、畜禽加工、竹木工艺等独具特色的新型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壮大。
二是推进服务创新,在稳定增长上取得了突破。
年内,组建农业服务队伍129个,“农技+农机”专业化服务面积21.8万亩,新增配方施肥面积31.3万亩,实施“零排放”生物发酵技术示范场3家。
全县实现农作物播面165.5万亩,总产66.3万吨,分别增长1.8%、0.7%。
粮食播面125.78万亩,优质稻面积大幅增加。
油菜面积39.2万亩,为近五年新高。
经济作物播面41.3万亩,增长1.7%。
新发展连片工业原料林17处,连片名特优经济林8处。
出栏生猪178万头,增长7.5%,养殖业总产值29.1亿元,增长7.7%。
三是推进项目建设,在促发后劲上取得了突破。
2010年,争取涉农项目46个,利用项目资金3.6亿元,同比增长10.5%,争取水库除险加固等资金7319万元,资金总量居全市各县市区之首,创水利历史新高。
新开工水利工程21029处,骨干渠清淤防渗23.1公里,渠系改造30.5公里,改造中低产田13.1万亩,山平塘清淤1.6万口,农田水利建设成效是近30年来最好的一年。
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1000万元,补贴农机具6920台(套),机插晚稻作业填补了空白。
完成荒山造林2.2万亩。
新建农村沼气池1400口,建成村级沼气服务站40个。
四是推进农村改革,在统筹发展上取得了突破。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步入全省第一方阵。
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8个,23个乡镇全部成立“村级财务代管中心”,健全了村级财务“结旧建新”和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三资”管理制度。
新增农村饮水安全人口5.76万人。
农村危房改造、村卫生室、农家书屋、电网改造加速推进。
强农惠农资金稳健运行,中心集镇环境综合整治全新起步,新农村示范建设特别是乡村清洁工程社会影响良好,扶贫开发和农村社会救济体系不断完善,农村中心集镇综合承载能力和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城乡融合水平逐步提高。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各类强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离不开全社会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强大合力,为“十一五”农业农村工作完美收官划上了圆满句号,为“十二五”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赢得了发展主动。
二、准确把握2011年复杂的经济环境、全新的战略指向、强劲的目标定位温家宝总理指出,如果说过去的一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最为困难的一年,那么今年将是中国经济最为复杂的一年。
当前欧洲经济复苏乏力,国际经济环境不佳,国内通胀压力巨大。
去年下半年以来,大豆、小麦、玉米期货价格涨幅在30-50%,目前多数农产品的价格还在上行。
3月11日,国家统计局通报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9%,涨幅与1月份持平。
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因素中,食品价格是直接推动因子。
人口持续增加,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农产品加工急速扩大,都使农产品总需求增长加快,供求关系偏紧,加上农资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因素作用,保供给、稳增长的任务空前压头。
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今年全球农产品产量将减少25%。
如果出现粮食减产,农产品市场风险将急剧扩大,势必对稳定物价带来更大压力。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任务。
中央将进一步按照“三化同步”的要求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建立健全保障配套体制机制。
与此同时,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四化两型”战略,市委、市政府提出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这些都为农业农村工作提出了全新战略指向,务必准确把握2011年目标定位。
一要积极化解现存的困难与不足。
我县农业农村经济仍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农业基础薄弱,发展方式落后,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产业规模不大,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不健全,科技支撑不足,农业机械化水平落后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农民收入的构成仍然以家庭经营性收入为主体,农民持续增收空间不足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还任重道远,必须积极通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来加以解决。
二要积极承接空前的政策利好。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聚焦水利建设,提出未来十年投入4万亿元大兴水利工程建设,扭转基础设施滞后局面。
机遇千载难逢。
务必抓住水利投入“三个重点、三个确保”的政策机遇,大力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改善农田水利设施现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三要积极把握取得突破的目标要求。
2011年全县农业农村工作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瞄准农业强县,实施转型战略,围绕“发展现代农业,争创农业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的目标,突出农业生产总量、水利基础设施、特色优势产业、增收惠民体系和新农村示范建设五个重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努力建设农业强县。
主要目标任务:确保粮食总播面128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55万吨以上;出栏生猪183万头;完成重点工程造林2.2万亩,退耕还林补植补造5万亩;机械化插秧面积10万亩;新增投资规模5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个;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5个;新争涉农项目资金4亿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
三、坚决落实2011年稳定经济增长、夯实农业基础、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线任务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是在我县实施后发赶超中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之年,也是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抢抓机遇的大干之年,做好今年农业农村工作至关重要。
(一)坚持粮食生产先行,多方百计确保农业总量可持续增长。
稳定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是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是丝毫不能放松的头等大事。
一要全力主攻粮食生产。
祁东产粮大县地位来之不易。
最近,县人大通过了“关于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稳定粮食基础产业”的1号议案。
今年全县粮食生产总的要求是:“保地位,保面积,保总量,保重点”,确保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8万亩以上,增长3.5%,粮食总产达55万吨,增长3.5%,双季稻面积达105万亩,增长2.5%,稻田双季稻率达86.4%以上,旱粮面积达20万亩以上。
着力“抓大户,办样板,突重点,严责任”四个主攻点。
抓大户。
大力发展种粮大户,加大对种粮大户奖扶力度。
县财政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对大户进行奖励,凡种植双季稻面积在30亩以上均按大户予以奖励。
对种粮大户购买农机具在政策上给予支持。
加快土地流转,发展大户数量,增加规模种植。
办样板。
今年在全县10条主要公路沿线20个乡镇220个村建设300里双季稻高产示范片,在金桥镇创办湘米产业工程万亩优质稻生产基地,在城连墟乡创办万亩中稻加再生稻高产示范片,在白地市镇创办千亩玉米高产示范片,在马杜桥乡和黄土铺镇分别创办千亩红薯高产示范片。
对示范长廊和所有示范片按村分组分丘块建立电子信息档案,统一备案管理,确保面积落实。
突重点。
重点抓好浸种育秧、板田犁翻、早稻栽插等关键生产环节,开展集中育秧和早稻生产专项竞赛,加强农业技术指导和服务,鼓励农技、农机基层服务站组建代耕代种作业服务队,帮助外出户和缺劳户开展作业服务,解决农户实际困难。
严责任。
进一步完善种粮补贴据实发放办法,加大对粮食生产投入。
县财政投入力度空前加大,各乡镇要保证按粮食生产发展资金30%的标准直接用于粮食生产和发展种粮大户,各行政村也要安排1000元以上的资金用于发展粮食生产。
严格问责管理,认真落实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坚决按省市政府要求实行粮食生产末位淘汰和一票否决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