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大的美学特色

武大的美学特色

武汉大学的美学特色
在武大生活了近半年,武大给我的印象用一个字足以相容——美。

美在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古色古香的建筑,浓郁的学术氛围。

一直以来武大就被称为中国最漂亮的大学之一。

自1893年张之洞创办自强学堂,历经一个多世纪的武汉大学,不仅以其卓越的教学科研学术成就蜚名中外,更因其蜿蜒起伏的地理环境,构思精巧的仿古建筑,绿树掩映的银墙碧瓦为世人称赞。

让人身处其中就能感受到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仿佛身处大自然的怀抱之中。

被郭沫若称为最理想的“物外桃园”,如此教书育人的绝佳之地,其中自有深厚的“美”韵,珞珈山东湖水的生态系统联成一体,在武大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条道路,每一个建筑始终贯穿着其特有的美学原则。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奠定了武大美的基调
俗话说,天时、地利、人和乃取胜的关键,这三点尽被武大占去。

尤其是“地利”这两个字不得不让全国各高校都叹为观止。

无论春夏秋冬在武大的校园里,总能看到山水相依,绿野相连,天然拥有美不胜收的青山碧水。

此景得益于地质学家李四光慧眼识珠,选定东湖之滨、珞珈山麓的自然风光。

占地面积336万平方米的武大堪称“近现代中国大学校园建筑的佳作与典范”。

要评说武大的美,就美在有动景——除了环境和建筑的美感,还依山势而起,充满动感,东湖水的波光粼粼又为武大增添了几分灵动,让武大比北大平地而建更有几分美色。

无论是一个城市的规划还是一个校园的建设,正是要讲求这种动静结合的美学特色。

武大所处的丘陵山地,地形变化较大,校园的规划布局正是
充分利用这一点来凸显武大的主要景观。

并结合自然和地形的条
件,采用建筑体量相宜,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布置。

将武大的标
志性建筑——老图书馆布置在狮子山上。

充分发挥了山势的作用,
因而具有雄伟壮丽的艺术效果。

有山依山,有水傍水,把山水地
势之规律组织到景观的布局中去,武大正是这方面的典范。

二.充分地保护和利用自然美的特色
人与自然的融合,其首要原则是遵循和保护自然生态。

优秀的校园园林景观规划更应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原始的山丘、湖泊、植被、林木等自然因素。

同时,慎重对待原生绿地
土地,保护校园的山形地貌,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也是一个丰富空间层次的非常有效的方法。

原生绿地地形丰富,物种繁多,最容易构成丰富的空间,只需稍加整理即可。

武大在校园绿地的规划建设上更是狠下了一番工夫。

当初美国建筑师开尔斯在制定校园规划方案时,就充分考虑到了建筑与园林绿化相结合,对植物的选种都有严格要求。

正如路易斯·康的一句名言“在一棵树下,教师不把自己当成教师,学生也不把自己看成学生。

这样一些人就许多实际问题平等地进行交谈,这才是学校的开端……”。

目前武大中种植的树木有800多种,其中珍稀濒危植物有11科17种,古树名木16株,绿化基本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校园绿化的作用主要是改善环境,围合空间和对校园建筑起衬托作用。

而武大则是在校园中开辟出较大面积的园林,形成了不同于其他高校的独特风景。

武大不仅在园林绿地上有独到之处,更妙在将远处的自然景色借用过来,这种手法在我国城市建设史尤其是园林艺术史中比比皆是,称为“借景”。

武大将东湖及磨山的湖光山色“借入”校园景观规划中,仿佛把东湖收入为自己的囊中之物。

规划中教学楼群与学生宿舍楼群或沿河布置,或环山而建。

向珞珈山和东湖的景观敞开,使校园的建筑都可以饱览校园内外的优美风景。

加强了校园景观与基地外景观的有机融合。

再现自然的手法主要有两类:一是侧重于还原自然,求其天造地设之效;另一种是工于构造意境,以小见大,求其人文之趣。

它们的共通点是崇尚自然,与自然紧密结合。

而武大也正是用这两种手法来再现自然,既有与湖光山色相称的自然景观,以求其还原自然,又不乏古朴的建筑,林荫的小路,精美的石桌石凳,以求其人文之趣。

武大的校园绿化还充分利用园林植物学植物的季相交替、形态特征、色彩变化等要素,结合武大蜿蜒起伏地势,创建出形态各异的景观,交替变化中也不乏灵动之美。

这也正是武大不同于其他高校的又一美学特色。

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布局
建筑的美向来要很好地与山势、水面、林木相结合,才能获得相得益彰的效果,只有与环境气氛相称才得以展现建筑的美感。

1929年开尔斯规划设计武大,将校园布局充分与地形有机结合,并探索了对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继承。

武大的建筑大多有如下特点:
1.有一定程度或清晰的功能分区,结构形式。

武大主要分为四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有各自的景观和功能特色。

2.有较为明晰的校园主要空间,教学区建筑形成庭院或广场。

采用了中国传统园林的院
落式构成,将校园规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强化了空间的丰富性。

教学楼群与学生宿舍楼群便充分运用了这种院落组织形式。

各建筑重重相联,分合有度,错落有致,既方便联系又保持了人性化的教学尺度和富有园林意味的空间肌理。

如:工学部主教教学区、樱园宿舍等。

3.建筑单体较小,往往采用分立式,分散掩映在绿化风景中。

武大许多老建筑即采用这种既分散又不独立,在绿树掩映下遥相
呼应,更显其气派雄伟。

老图书馆乃是武大最具标志性的建筑,
仿故宫的皇冠形建筑风格,庑殿顶,八角垂檐,大跨度空间,极
具中国传统的外部装饰。

其体量大,跨度长,巍峨雄伟,北望东
湖碧水,南与行政楼遥相呼应,登顶鸟瞰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卿体育馆采用了当时西方非常先进的建筑工艺。

正面看台又有中式的重檐三檐滴水,馆里还做了只有宫廷或者高规格庙宇才采用的斗拱。

屋顶覆绿色琉璃瓦,利用密檐高差采光通风,山墙采用巴洛克式,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
四.丰富的人文之趣
武大在大片的林木间并不乏人文之趣。

在山林的环境设计方面,配以山路、石椅、雕塑等环境小品,创造了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迷人环境,为同学们构筑了一个充满意境的读书氛围。

但这些环境小品又添加得恰到好处,没有人工染指过多,破坏自然风味。

一个美丽的校园应当是复杂的,充满多样性的。

正如美国建筑师麦克尔·索金说“在校园的大结构中应当
有进入离去的多种空间选择,甚至应当有迷宫般的复杂
性。

”这是一个有趣的见解,但却颇有道理。

武大校园中
的山林正是制造了这种趣味空间。

武大的人文之趣还在于它丰富多变的水体。

水体是历代造园的重要元素。

“一池三山”是中国古代造园常用的模式。

武大中既不乏东湖这个庞大的自然水体,又有鉴湖、星湖这样的人工水体。

水体是通过视觉为主的感觉通道来活跃气氛,唤起人们心中的共鸣。

武大校园内部虽然只采用了小块的人工水体,但却大大丰富了校园内的人文之趣。

将这些水体设在人们视线的中心处,如道路交点、重要建筑前,又烘托了整体的氛围。

结束语:一个校园的艺术面貌常是自然与人工、空间与时间、静态与动态的相互结合,交替变化而构成的。

经历了百年风雨的武大,其美韵却从未减少过一分,正是因为它的设计
遵循着这种美学原则,为百年来的学子创造了一个独具特色的读书环境。

近来武大的一些古建筑被评为我国近代优秀建筑,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我们对武大的保护还应继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