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晒疮
多 形 性 日 光 疹
多 形 日 光 疹
(3)植物~日光性皮炎 是一种由于食入 含有光感物质的植物性物质后,经日光照晒, 而发生在暴露部位的急性炎症性反应。
常见的光感植物有:灰菜、紫云英、小 白菜、苋菜、荠菜、萝卜叶、油菜、芥菜、 甜菜、马兰头、菠菜、猪毛菜、萎陵菜、刺 儿菜、马齿苋、莴苣、荞麦、槐花、榆叶、 红花草、木耳、无花果、竹枝寄生菌等均含 有光感物质。 中草药如荆芥、防风、沙参、独活、前 胡、小茴香、仙鹤草、竹黄、白鲜皮、白芷、 补骨脂、菟丝子、白蒺藜、芸香、毛茛、龙 芽草等。 发病前有大量食用光感性蔬菜及日光暴 晒史,潜伏期由数小时到1~2日。
湿热型 证候分析:
皮损潮红、灼热感为热邪的表现; 皮损肿胀、有水疱、糜烂、痂皮为湿 邪的表现; 日晒后加重为阳毒; 瘙痒为风邪表现;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征象。
四、治疗
(一)内治法
1.辨证施治
(1) 风热型 治则:清热凉血,祛风止痒。 处方:消风散加减
生石膏30g 生地15g 知母l2g 全蝎9g 白茅根30g 当归l5g 牛蒡子9g 生甘草9g 白鲜皮30g 金银花15g 苦参9g 地肤子30g 连翘l5g 蝉蜕9g
临床表现为:颜面、手背、前臂等露出部, 对称出现非压陷性浮肿,紧张发亮,并可见 有瘀斑。
发于颜面者肿胀异常显著,眼裂常不能睁开。
严重者发生水疱、血疱。疱破裂后,出 现糜烂或溃疡、坏死等。溃疡愈合后出现瘢 痕,遗留色素沉着。
植 物 日 光 性 皮 炎
自觉麻痛和灼痒,有时可伴有发 热、头痛、头晕、胸闷、恶心呕
日光暴晒
禀赋不耐 腠理不密
热毒蕴肤
阳毒外侵 灼伤皮肤
脾虚内湿 湿热搏结 气血壅滞 化燥生风
皮肤红斑 丘疹
水疱糜烂 渗液结痂 斑块结节 肥厚脱屑
二、辨病
1.临床表现
日光性皮炎 多形性日光疹 植物~日光性皮炎
(1)日光性皮炎
又称日晒伤、晒斑或紫外线红斑。是 强烈日光(主要是中波紫外线290~ 320nm)照 射皮肤后引起的局部急性光毒性反应。
②湿疹型 又称日光性湿疹,皮疹多形 性,潮红、肿胀、表面可见密集的针头至米 粒大小丘疹、水疱、糜烂、结痂及脱屑,如 湿疹样外观,并可发于非光照部,慢性者形 成苔藓样变。
③痒疹型 又称夏季痒 疹,初起可为红 斑、丘疹、风团 及小结节,日久 局部皮肤苔藓样 变,皮脂腺分泌 减少,皮肤干燥、 增厚、色素沉着。
日
晒
疮
日晒疮是皮肤暴晒于日光下所引起的皮 肤炎症。临床以暴晒部位焮红漫肿,皮肤表 面光亮紧绷,燎浆起疱,自觉瘙痒、灼热、 刺痛为特征。
现代医学光源性皮肤病,包括日光性皮 炎、多形性日光疹、植物~日光性皮炎等, 属于中医“日晒疮”之范畴。
一、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禀赋不耐,腠理不密,不能耐 受日光暴晒,阳毒外侵,灼伤皮肤,甚或热 毒蕴于肌肤,与内湿搏结而成。如清《洞天 奥旨·日晒疮》所说:“日晒疮乃夏天酷烈 之日曝而成者也。必先痛后破,乃外热所伤, 非内热所损也。”
5. β -胡萝卜素:可减少游离射线并减少 氧活性,对本病治疗有效。 6. 酞胺哌啶酮:又名反应停,可试用于 严重病例,但育龄妇女慎用。 7. 硫唑嘌呤:对严重高度敏感者及湿疹 样患者有效。
五、预防护理
1.常在室内工作者,应经常参加户外锻 炼,以提高皮肤对日光的耐受性。 2.在强光下不宜时间过长,外出时注意 避光或涂避光防护剂。 3.避免继续接触光敏物质和可能引起交 叉反应的物质。 4.对日光敏感患者,尽可能避免直接日 光照射。 5.已发病者,局部禁用热敷,避免搔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抗疟药物:
常用者为氯喹片(0.125;0.25),用于 光变应性皮肤病如多形日光疹,能吸收致病的 光波起避光作用,同时亦能阻止抗原~抗体间
的反应。每日400㎎,服1月后改为每日200 ㎎,
还可选用硫酸羟氯喹。
3. 皮质类固醇激素:对严重的光源性
皮炎可短程应用,可选用强的松、地塞米松等。 4. 维生素类药物:可阻抑或减弱光敏 作用,剂量宜大。可选用维生素B12、维生素 PP、维生素C或烟酰胺等。
风热型 证候分析: 红斑、丘疹、风团样丘疹,灼热感,舌红、 苔黄、脉数为热邪征象; 发生于暴露部位且日晒后加重为阳毒征象; 瘙痒剧烈为风盛之象。
2.湿热型 主证:开始发生于暴露部位,以后亦可泛 发全身。患处潮红、肿胀,表面有红丘疹、水 疱、糜烂、痂皮等。自觉灼热及瘙痒。日晒后 病情加重,避光后症轻。舌质红,苔黄腻,脉 滑数。
二度晒伤
局部皮肤日晒后肿胀,甚至出现水疱或大疱,疱 壁紧张,内有淡黄色浆液,有灼痛或刺痒感,水 疱破裂后糜烂、结痂,1 周后恢复,愈后留有色 素沉着。并可伴 有发热、头痛、 恶心呕吐等全身 症状。严重者可 出现心悸谵妄或 休克。
(2)多形性日光疹
是一种与日光照射有关的光敏性皮肤病。 多发于成年,女性多见,好发于春夏季,秋 冬季缓解或消退,但来年又可复发,病程缓 慢,自觉瘙痒,部分可有家族光过 敏史。
好发于妇女、儿童,多发于盛夏及春末
夏初。无潜伏期,多在照射日光后数小时或
十数小时内发病,皮疹发于日光照射部,如
颜面、颈部、前臂等,病情与光线强度、照
射时间、肤色、体质等有关。
临床可根据反应轻重分 为一度晒伤和二度晒伤。
一度晒伤
局部皮肤于日晒后出 现弥漫性红斑,境界 清楚,24~36小时达 高峰,2~5天炎症逐 渐消退,出现脱屑, 少数较为严重病例愈 后可留有色素沉着。
(三) 针灸治疗
1. 发于头面者,取穴人中、巨髎、颊车、 劳宫、颧髎等穴,用泻法,留针15分钟;发于 四肢者,取外关、劳宫、合谷、太溪、昆仑等 穴,用泻法,留针l5分钟。 2. 针刺曲池、合谷、足三里、太冲、阿 是等穴,用泻法,强刺激。
(四)西药治疗
1. 抗组织胺药物:多用于治疗光变应性 皮肤病,可选用赛庚啶、苯海拉明、克敏能和 息斯敏等,但应注意本类药物中如非那根、扑 尔敏等本身亦可能引起光敏感。
车前草15g 黄芩9g 全蝎9g
地肤子30g
泽泻l5g 柴胡9g 生甘草9g
生地l5g
龙胆草9g 木通9g
方药分析: 生地、赤芍、白茅根、龙胆草、山栀、黄芩、 柴胡凉血清热泻火; 白茅根、车前草、泽泻、木通清热利湿; 白鲜皮、地肤子、蝉蜕、全蝎祛风止痒; 甘草和中、调和诸药。 合而用之,湿热得清,瘙痒得止。 加减: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枳实。
方药分析: 生石膏、生地、白茅根、知母、金银花、连翘、苦参 清热凉血; 白鲜皮、地肤子、蝉蜕、全蝎、牛蒡子祛风止痒; 当归活血和营; 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合用有清热凉血、祛风止痒之功。
(2) 湿热型
治则:清热利湿,除风止痒。
处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白鲜皮30g
赤芍15g 山栀9克 蝉蜕9g
白茅根30g
吐等不适。
2.辅助检查: 可行光斑试验和紫外线红斑反应试验
等检查。
3. 诊断要点
(1)发病季节:多发于盛 夏及春末夏初。 (2)病史:有日光暴晒史。植物~日光 性皮炎发病前有食过光 敏性蔬菜或接触有 关植物史。 (3)皮疹 以光照部位为主、为重,每 遇日晒后加甚,避 光及停止日晒后病情好转。
4. 鉴别诊断
( 略 )
5.预后转归
(1)病程不定,每遇日晒后病情加重, 逢阴雨天或避光后病情很快好转。皮损于 l ~ 2周内即消退。 (2)反复发作者及慢 性湿疹样或神经性 皮炎样者,病程长,可反复发作数月到数年。
三、 辨
证
1.风热型 2.湿热型
1.风热型 主证:皮损发生 于暴露部位,患处为 红斑,或伴红丘疹、 风团样丘疹,日晒后 加重。自觉灼热及剧 烈瘙痒。舌质红、苔 黄、脉数。
皮疹常见于面颊、鼻背、颈部、胸上部 “V”形区、前臂、手背等暴光区,呈多形
性,如红斑、水肿性红斑、斑丘疹、丘疱疹、
水疱、斑块、苔藓化等,但常以一型为主。
根据皮疹主要形态,一般分为红斑型、湿疹
型、痒疹型等。
①红斑型 境界清楚大小不等的红色或 暗红色水肿性斑片,浸润不著,毛囊口不扩 大,有时可见毛细血管扩张。皮疹消退后, 无或有轻微的色素沉着。可反复发作。
2. 成药、验方
(1)清解片,每次5片,每日2次。或牛黄解毒丸, 每次2片,每日 2次。 (2)青蒿60g,捣碎,冷开水冲饮,渣敷患处。 (3)蒲公英30~60g,煎汤代茶,药渣待冷可用湿 敷患处。
(二) 外治法
1. 外搽 以遮光、止痒、消炎为原则,可 酌情选用三黄洗剂、炉甘石洗剂、甘草油、万 花油等。 2. 湿敷 用于糜烂、渗液较多皮损,用 生地榆、马齿苋等分水煎,待凉后湿敷患处。 或用马齿苋、蒲公英等份水煎,待凉后湿敷患 处,每日2~3次。 3. 局封疗法 适用于慢性苔藓化及斑块 性皮损。去炎松混悬液,皮损内或皮损下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