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迁飞路线主要栖息地现状与管理进展1、滨海湿地候鸟迁飞路线概况迁徙是鸟类最重要的自然现象之一,我国东部水鸟迁徙通道包括了沿海和内陆两条重要迁徙路线,所涉及的水鸟种类和种群数量在东部、中部和西部三条水鸟迁徙通道中都是最多的。
我国滨海湿地几乎全部被纳入亚洲受胁迫鸟类重要湿地区域,黄渤海海区北起鸭绿江口南到长江口,主要入海河流有鸭绿江、大洋河、辽河、大凌河、浑河、洋河、深河、陡河、蓟运河、海河、马颊河、徒骇河、黄河、小清河、五龙河、大沽河、沂河、沭河、漂河、射阳河、新洋河、长江等20多条,海岸线长6500多km,滩涂面积1.5万km2,在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繁殖的水鸟,沿这一海岸线既可以迁飞至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越冬,也可以继续南飞到东南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越冬。
鸻鹬类涉禽在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北部及阿拉斯加的繁殖地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南半球的越冬地之同迁徙,调查认为崇明东滩、九段沙、东沙、盐城、黄河三角洲、天津海滩、滦南湿地、石臼坨、凌河口、双台河口、鸭绿江口等湿地,在支持它们完成这一长达1.2万km的迁徙旅途上具有国际重要意义,其中北部海岸是许多涉禽迁往繁殖地之前的最后停歇地。
黄渤海地区对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上的绝大多数迁徙鸻鹬鸟类进行支持,多达22种鸻鹬鸟类高度依赖于黄渤海地区,有50-100%的鸟群向北或向南迁徙时使用黄海和渤海地带。
全球已知的黑脸琵鹭、黑嘴鸥、几乎所有的黄嘴白鹭都在我国滨海区繁殖,黑脸琵鹭和黄嘴琵鹭主要在朝鲜半岛西侧的海岛上繁殖,黑嘴鸥多选择在潮间带淤泥海滩繁殖。
每年占全球种群数量很大比例的鸿雁和丹顶鹤在江苏沿海越冬。
此外还有大量受胁鸟迁徙过境,如小青脚鹬和勺嘴鹬。
闽江口、深圳湾等河口湿地以及红树林湿地对南迁鸟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资料检索和根据前期“我国东部水鸟迁徙通道湿地生境评价”项目的研究结果,滨海湿地鸟类迁徙停歇地、繁殖地和越冬地主要区域分布在辽宁省丹东市鸭绿江口、盘锦市双台河口、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和滦南湿地、天津市北大港和汉沽湿地、山东省东营市黄河三角洲湿地、江苏省盐城市滨海湿地和南通市如东小洋口湿地、上海市崇明东滩湿地、福建省福州市闽江口湿地、广东省深圳湾福田红树林湿地和香港后海湾米铺湿地等重要湿地。
从我国滨海湿地的鸟类群落来看,鸻鹬类是滨海湿地的代表物种,上述湿地中,渤海湾的丹东市鸭绿江口、唐山市滦南湿地,黄海区域盐城市滨海湿地和南通市如东小样口湿地、上海市崇明东滩湿地等为东亚-澳大利西亚水鸟迁徙路线上最重要的鸻鹬类长距离迁徙停歇地,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江苏盐城自然保护区、黄河三角洲湿地自然保护区、辽宁双台河口和丹东鸭绿江口湿地自然保护区已经加入东亚——澳大利亚鸻鹬类迁徙路线保护网络;盘锦市的双台河口、天津市的北大港湿地、东营市黄河三角洲湿地是鹤鹳类、雁鸭类和鸻鹬类等多种水鸟的重要迁徙停歇地;盐城市滨海湿地、上海市崇明东滩湿地、福州市闽江口湿地、深圳湾福田红树林湿地和香港后海湾米铺湿地不仅是多种迁徙水鸟重要停歇地,还是丹顶鹤、白头鹤、遗鸥、黑嘴鸥、黑脸琵鹭、黄嘴白鹭、鸿雁、黑腹滨鹬、斑尾塍鹬、勺嘴鹬等的重要越冬地。
此外,大部分的鹤鹳类、雁鸭类和鸻鹬类在长江中下游的鄱阳湖、升金湖及安庆沿江湿地(菜子湖等)、洞庭湖区域越冬(非滨海湿地)越冬,其中鄱阳湖区域越冬的白鹤、东方白鹳等数量达到了该物种的90%以上。
表1. 我国滨海湿地水鸟主要栖息地概况图1 鹤类重要栖息地分布图5图2 鹳类重要栖息地分布图6图3雁鸭类重要栖息地分布7图4鸥类重要栖息地分布图8图5 鸻鹬类重要栖息地分布图绿色地标:夏候鸟繁殖地。
黄色地标:迁徙水鸟停歇地。
粉色地标:冬候鸟越冬地。
地标和保护区名字体越大,表明该保护区该物种种群越大。
92滨海湿地候鸟栖息地保护管理现状2.1保护区建设与保护空缺2.1.1.保护区建设人类对湿地的认识和研究起始于对湿地水鸟的保护,水鸟是湿地的重要代表,被称为“湿地的灵魂”。
目前,滨海湿地已建立以湿地生态系统或鸟类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区43个,其中国家级21个,省级10个,市级8个,县级2个,保护小区2个。
表2 滨海湿地鸟类相关保护区一览表湿地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包括鸟类和其他野生动物、珍稀濒危物种等2.1.2.保护空缺一些重要的鸟类栖息地、迁徙停歇地尚未纳入保护范围,如温州湾,除了知名度很高的黑嘴鸥外,温州湾湿地还是东方白鹳、勺嘴鹬、黑脸琵鹭等珍稀鸟种的越冬地、中转站和觅食地,每年都有100多种、数万只鸟类在此落脚,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的有东方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卷羽鹈鹕、白琵鹭、黑脸琵鹭等数十种。
如此重要的候鸟越冬地、栖息地,却迟迟未划为自然保护区,1998年,曾经有3000多只黑嘴鸥(约占当时中国越冬种群的60%)在温州湾的滨海湿地越冬,由于大规模围填海工程,2008年仅有1200余只,到2012年,仅仅观测到30多只;江苏连云港约有1万公顷湿地未纳入任何保护区,2004年记录到北迁鸻鹬类三万余只,其中六种鸻鹬类达到国际重要湿地标准,2008-2009年共记录到鸻鹬类13万余只,其中2008年近9万余只,记录到黄嘴白鹭、黑嘴鸥、遗鸥、花脸鸭等7 种被IUCN 濒危物种红皮书列为国际受胁物种的水鸟,其中所有的黄嘴白鹭都是在埒子口(小板桥-埒子口)的沿海沙滩记录的,埒子口湿地可看作黄嘴白鹭最主要的停栖地区,2008至2009年连云港埒子口、临洪口湿地9种鸟的数量超过该鸟种种群(迁徙路线或者地区)数量的1%,达到拉姆萨国际重要湿地的标准(数据来源于2008-2009中国沿海同步水鸟调查报告);山东省莱州湾1万公顷湿地未纳入保护区,2004年记录到鸻鹬类5万余只,北迁时期有三种鸻鹬类达到国际重要湿地标准,其中斑尾滕鹬的数量达到2.6万只,超过迁徙路线种群数量的5%。
此外,庄河市滩涂湿地、大连湾湿地、北戴河滨海湿地、滦河口湿地、南堡沼泽湿地等重要候鸟迁飞湿地也未纳入保护范围。
此外,根据2008-2009中国沿海水鸟同步调查报告,沧州、南汇、泉州湾、丹东(调查点在保护区之外)等几个地点尚未被划建为保护区。
现有保护体制不能满足迁徙候鸟保护需求,一方面很多重要的停歇地、越冬地未纳入保护范围,另一方面现有保护区破碎化、孤岛化,各保护区之间没有长效协调机制,候鸟同步调查工作覆盖点不全面,现有调查数据不全面,不能说明实际情况,候鸟监测工作不完善,疫情疫病报警联防机制未确立。
2.2候鸟栖息地及种群数量变化趋势通过近五年来湿地面积的变化、水鸟栖息地面积的变化、濒危水鸟的种类变化、濒危水鸟的数量变化、优势水鸟的数量变化等指标对部分滨海湿地部分鸟类栖息地和鸟类种群数量变化做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滨海湿地鸟类栖息地总体情况不容乐观,所选评价区域一半以上存在水鸟栖息地减少、种群数量降低等问题。
由于所选评价区域大部分为保护区,评价结果只能在一定层面上反映问题,不能代表整个滨海湿地候鸟栖息地和种群变化的整体情况,2.2.1保护区候鸟栖息地及种群数量变化大部分保护区候鸟栖息地状态良好,种群数量基本保持稳定,说明保护区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湿地的退化。
相比较而言,高级别的保护区在资金投入、人员配备、科技支撑等方面有明显优势,水鸟栖息地和种群变化相对稳定。
某些地区即使建立了保护区,近些年来湿地水鸟的减少趋势依然很严峻,如海南东方黑脸琵鹭自然保护区。
2.2.2保护区范围外候鸟栖息地种群变化某些保护区评价结果良好,只表示保护区内部情况,保护区之外情况不容乐观。
如鸭绿江口湿地保护区范围外,随着湿地开发、开垦的日益加剧,湿地面积正逐年减少,生境面积的缩小、片段化乃至消失对大多数鸟类的繁殖、栖息影响很大,野生动物尤其是鸟类数量和种类明显减少,同10年前相比,常见的种类如雁鸭类、丹顶鹤、大天鹅、鸳鸯等已很少见到。
2.2.3未建立保护区候鸟栖息地及种群数量变化汉沽、滦河口等尚未建立保护区的地区湿地退化严重,近五年来水鸟栖息地和种群数量严重减少。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对东亚及东南亚潮间带栖息地特别是黄海(含渤海)的状况分析报告,鸻鹬类在黄渤海地区停歇的种群数量均有所减少,减少最多的是那些长途飞行在北极繁殖的鸟类,如勺嘴鹬和红腹滨鹬,按照现在的下降速率(26%每年)来看,勺嘴鹬很可能在十年内灭绝,红腹滨鹬也有类似的状况。
总体来说滨海湿地候鸟栖息地和种群数量呈下降,某些区域的某些种类数量增多恰恰说明了其他地区湿地的丧失和退化,增加了该地区的生态压力和重要性。
以黑嘴鸥为例,滦河口地区曾是世界上黑嘴鸥四大繁殖地之一,大规模的围垦养殖,使河口原生植被毁坏殆尽,尤其是利于黑嘴鸥繁殖的盐地碱蓬植被破坏严重,从而使滦河口湿地的黑嘴鸥失去赖以生存和繁殖的生态环境,2007年尚有5到6只的小群体记录,而进入2008以来,再未有过记录,这也使滦河口地区失去了作为世界上黑嘴鸥四大繁殖地之一的地位(张玉峰等,2014);江苏盐城保护区以外,围垦已导致潮间带滩涂的快速丧失,转变成为农业、盐场和海洋养殖用地(Ke et al., 2011),致使黑嘴鸥一片重要的繁殖地几乎全部丧失。
相反,双台河口黑嘴鸥的种群数量从2003年的2930只发展到2013年的8000余只,十年间增长了近三倍,成为黑嘴鸥全球最大繁殖地,这样大量聚集的风险非常大,种群集中度高,万一出现类似禽流感的疾病会危害到整个种群。
表3.部分水鸟栖息地和种群数量变化评价表程度。
基准分数为50分,代表栖息地良好、种群稳定或增加、基本不受威胁,分数越高,说明水鸟栖息地恶化程度和水鸟种群下降程度越大。
本部分包括如下6个基本指标:1湿地水面面积变化,2水鸟栖息地面积变化,3重点调查水鸟的种类变化,4重点调查水鸟数量变化,5优势水鸟数量的变化,6植物多样性的变化。
评分时100分为:严重,75分为:较严重,50分:基本无此类情况。
2.3保护区保护管理能力评价2000年以来,我国政府在湿地保护和恢复领域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制订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一批国际重要湿地和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和管理能力建设得到了很大提高。
调查还显示,保护区级别与保护管理能力基本呈正相关。
2.3.1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能力最高,具体主要表现为有正规的保护管理机构且级别较高,保护管理机构基础设施完备,有专业化的管理和科技人员,有完善的巡护和监测手段,有充足且稳定的资金投入。
重要湿地中,保护能力,特别是管护能力较强的保护区包括丹东市鸭绿江口、盘锦市双台河口、东营市黄河三角洲湿地、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上海市崇明东滩湿地、福州市闽江口湿地、深圳湾福田红树林湿地和香港后海湾米埔湿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