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流域水资源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09给排2 李孔丹19
一、珠江流域的水资源状况
1. 流域水资源量相对比较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
珠江是我国南方的一条大河,水资源总量4 737 亿m3 ,流域片总面积为65.5万,其中珠江流域水资源总量达3 385 亿m3 ,径流总量在全国七大江河中排名第二,仅次于长江。
单位面积产水量居全国之冠,流域内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约为3 430 m3。
2. 水质总体尚好,但污染风险大
珠江区水体水质总体情况尚好,81. 3% 的河流水质在Ⅲ类及以上。
但局部地区污染严重,有34. 6%的水功能区水质不达标,其中珠江三角洲、南北盘江二级区均有超过40% 的评价河长水质劣于Ⅲ类,流域城市水源地合格率仅70%,农村地区农药、化肥及生活污水污染饮用水水源的情况比较普遍。
随着流域上中游地区工业化进程加快,水污染进一步加剧,滇、黔、桂边界水污染事件频繁发生,且呈恶化趋势,已经成为流域内跨省( 区) 水污染事件的高发区。
珠江三角洲地区水污染加剧,重要河段水质性缺水日趋严重,河口地区咸潮、赤潮频繁发生。
3. 水资源开发利用布局不完善
径流调蓄能力低珠江区各主要干支流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平均地表水开发利用率为18. 2%。
总调节库容为514 亿m3 ,占地表水资源总量的10. 9%,径流调蓄能力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2%) 。
其中大型蓄水工程的现状供水能力仅占全部蓄水工程的23. 0%,调节性能差的中、小型工程和塘坝供水能力占77. 0%; 无调节能力的引、提水工程供水能力占54. 29%,其中珠江三角洲引、提水工程占该区总供水能力的79. 82%,供水保证率不高。
4 .生态环境良好,但局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
流域开发活动的影响还只在局部地区,流域生态系统总体优良,但局部地区水土流失、河口咸潮、河口赤潮等生态问题日益突出。
现状条件下珠江的主流西江主要控制断面梧州站的生态用水( 1 800 m3 /s) 保障程度为91%,基本满足生态用水要求。
但是,梧州站压咸流量2 100 m3 /s 的保障率只有70. 5%,难以满足河口压咸的需求。
珠江流域上游地区山高坡陡,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部分地区已经发生“石漠化”,生态环境脆弱。
云南境内的高原湖泊是重要的水源地,由于围湖造田等人类活动影响,使杞麓湖、阳宗海、星云湖、异龙湖、抚仙湖等湖泊面积发生萎缩,蓄水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二、存在问题
1、水污染日趋严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珠江流域部分地区水质性缺水问题十分严重。
珠江2000年污水排放总量达158.7亿吨,珠江三角洲24.4%的河段水质超过国家规定的Ⅲ类水的标准,使珠江三角洲水质性缺水加剧。
有关统计数据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仅占整个珠江流域总面积的5.9%,但废污水排放量却达到了珠江流域排污总量的58.6%。
珠江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尤其是岩溶地区的“石漠化”发展,令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严重威胁水资源的涵养条件。
2003年珠江流域污水排放总量已达167.5亿吨,其中入河废污水量为125.9亿吨,而珠三角废污水排放量占总量的49.7%。
2003年珠江流域评价河长11621公里,I类水仅占1.3%,IV-劣V类水占28.21%,其中珠江三角洲评价河长1525公里,IV-劣V类水已占评价河长的53%。
2.跨省(区)水污染日益突出
目前,珠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面临的形势比较严峻,河湖水域污染严重,水污染纠纷也呈上升趋势。
珠江流域内的北盘江及北盘江汇入红水河河段是跨越贵州、广西两省(区)的重要省际河流,一直是两省(区)沿岸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水源。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北盘江已多次发生水污染事件,并蔓延到下游红水河,对广西境内红水河两岸人民用水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进入本世纪后,上述区域跨省(区)水污染事件仍频繁发生,且呈恶化趋势,是目前珠江流域内跨省(区)水污染矛盾突出的区域。
相对全国主要江河流域水质状况而言,珠江水质量总体较好,但局部地区水污染日趋严重,其中以珠江三角洲、南盘江、北盘江和红水河等区域水质污染严重。
3.水质污染型缺水问题严重
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相对丰沛,地形、地貌差异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加上过度开采和水污染,珠江流域有不少城市面临水质性缺水。
如地处三江下游、水资源总量丰富的珠江三角洲,以及粤东的练江流域,因水质污染严重,市区内的水厂有的限制供水、有的停产,被迫花巨资改向离市区几十公里外的东江、北江取水,珠江三角洲这种水质性缺水的城市比比皆是。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
目前,珠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不到1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珠江上中游的云南、贵州、广西连片山区工程性缺水矛盾非常突出,农村饮水困难尚未解决,水土资源分配不协调,严重制约经济发展。
4.珠江口成潮上溯呈越来越严重态势
近年来,珠江口成潮上溯的现象频繁出现,其出现的次数和影响的范围呈现越来越严重的态势。
而且来得早、退得迟,强度高,持续时间长,严重影响人民的生产、生活用水,破坏生态环境。
(1)径流年分配不均,枯季流量偏小,是咸潮灾害最直接的诱发因子。
通常来讲,11月、12月、翌年1月和2月的流量百分比均较小,因此,咸潮灾害也在这几个月经常出现,尤以每年1月和2月最剧,枯季流量枯水年常为
(2)从长时段来看,生产生活用水最终仍会汇入珠江三角洲河网,基本不会对径潮动力变化产生影响。
但是,近十多年来,随着珠江三角洲经济高速发展、J,.E1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区域内用水量急剧上升,凸显了咸潮的影响。
5、水资源统一管理薄弱,公众参与意识不强
由于现行水资源体制的因素,使水量与水质的管理人为分割,水利与其他部门对水环境的管理不协调,防治水污染与节水的社会公众意识不强,致使防洪减灾、城市供水、防治水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水问题难以统筹解决,急需强化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水资源浪费严重,节水意识薄弱。
流域内各省人均水消耗量、每万元GDP水消耗量均名列全国前茅。
目前流域内各省都没有形成定额用水、节约用水的一系列政策、法规,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和污水的大量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