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工程解决方案关于粮食主产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建议收悉。
经商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优化粮食主产区配套支持政策问题近年来,zhong央财政逐步建立起以支持粮食主产区为核心,覆盖粮食生产、流通、储存等各环节的财政粮食政策体系,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支持力度。
一是在地方均衡转移支付中对粮食主产区予以倾斜照顾。
将产量大县作为建立和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的支持重点,在“三奖一补”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全面部署建立和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以实现“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为目标,保障基层政府实施公共管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以及落实党zhong央、国务院各项民生政策的基本财力需要。
二是农业综合开发坚持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
2016年,zhong央财政投入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共计271.54亿元,占当年zhong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总额的67.2%,其中投入安徽省农业综合开发转移支付资金18.57亿元,较2015年增加1.12亿元,增长6.4%,高于同期zhong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总规模的增长幅度(4.2%)。
下一步,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做好对安徽等粮食主产区的财政支持工作,统筹考虑支持安徽等粮食主产区蔬菜标准园、观光农业园、特色农业园等高效农业发展,促进主产区农业效益提高。
二、关于推进肥料管理立法问题我部积极开展肥料管理立法研究和制度建设,推进立法进程。
一是加强肥料立法工作研究。
组织开展“中国肥料管理制度及肥料立法课题”研究,对我国肥料管理制度现状及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分析和借鉴了国际肥料管理的成功经验,提出完善肥料管理制度的建议。
二是加强肥料管理制度建设。
依据现有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肥料登记管理,提升肥料登记管理与服务水平,完善肥料登记技术标准体系,支持各地出台有关肥料管理的地方法规。
三是加强肥料市场监督管理。
按照《农业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要求,组织开展肥料识假辨假宣传、肥料打假和肥料市场监督抽查等活动,切实维护农民群众和合法企业利益。
下一步,我部将积极推动《肥料管理条例》制定出台,强化肥料登记管理,引导肥料产业健康协调发展。
测土配方测土配方系统将各地的数据汇总到系统里,系统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并自定义报表,再上报给政府。
通过分析的数据,邀请专家提出建议,指定施肥策略。
测土配方管理系统,做到协调作物生长与营养生长的平衡促进农产品营养品质的形成,促进作物健壮生长,增强抗病、抗逆能力,减轻农作物病害,减少农药的作用,从而节省农药,提升农产品质量。
系统由测土配方查询服务平台、测土配方查询终端APP、微信公众号组成,用户可通过三个渠道获取测土配方施肥信息。
三、关于加强耕地质量保护问题我部高度重视耕地质量保护,积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推进耕地质量保护立法。
组织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等专题研究,研究起草了《耕地质量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参与《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修订,推动湖南、吉林、江苏、湖北等11省(市)出台了耕地质量管理条例或耕地质量管理办法。
每年对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各省加强耕地质量保护。
二是推进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
2008年起,zhong央财政每年安排资金实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重点支持秸秆还田、绿肥种植、增施有机肥、地力培肥土壤改良等综合配套技术。
我部配合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在全国800个产粮大县开展了高标准粮田建设。
2010-2015年,累计安排zhong央预算内资金近500亿元,累计建设高产稳产粮田8000万亩。
2015年以来,zhong央财政每年安排5亿元专项资金,在东北四省(区)选择17个县(市、区、旗)开展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
三是推广新型肥料、低毒生物农药。
2016年,zhong央财政安排资金6.94亿元,继续支持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普及科学施肥技术,技术推广面积达到16亿亩次。
2017年起,在果菜茶种植优势突出、有机肥资源有保障、有机肥施用技术模式成熟、产业发展有一定基础、地方有积极性的100个重点县(市、区)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
为推广低毒生物农药,我部实施了低毒生物农药示范推广补贴试点项目,对蔬菜、果树等作物上使用低毒生物农药给予适当补贴,已在北京、河北等17个省(市)48个市(县)建立蔬菜、果树、茶叶等农药残留控制示范区,示范面积达12万亩以上。
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了《化肥行业转型升级指导意见》,正研究推动农药行业转型升级。
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系统以云麻点图展示各监测点地理位置,所有监测点概况一目了然,可根据名称或代码搜索特定监测点,高级搜索具备耕地参数组合查询监测点功能,以便跟踪查看各监测点详细信息,及时了解耕地情况。
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系统包含属性数据库、空间数据库和基础地理数据库,系统的总体框架分为三层,分别是数据存储层、GIS平台服务层和应用层。
四是加强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
目前,我部建立了国家级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357个,省市县级耕地质量监测点14000多个,初步形成了国家、省(区、市)、市(州)、县四级监测体系。
结合测土施肥,开展了耕地地力调查与评价,建立了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2016年,制定了《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等部门规章和文件,指导各地开展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工作。
下一步,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争取尽快出台《耕地质量保护条例》,推进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配合有关部门继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新型肥料、低毒生物农药推广力度,建立健全国家耕地质量监测网络体系,推动建设国家耕地质量大数据平台,切实提高耕地内在质量。
四、关于建立秸秆、农膜回收机制问题我部高度重视秸秆、农膜综合利用,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相关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一是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试点。
2016年,我部会同财政部围绕构建环京津冀生态一体化屏障,投入10亿元,在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山东、河南等10省(区)90个县,按照“整县推进、多元利用、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原则,开展了秸秆综合利用试点。
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推动试点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各试点县秸秆综合利用率均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秸秆处理技术模式初步构建,配套政策机制不断完善。
2017年,我部启动了“东北地区秸秆处理行动”,今年拟安排zhong央财政资金6亿元,在东北地区60个玉米主产县开展整县推进秸秆综合利用试点。
二是推进农膜综合利用。
2012—2015年,我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连续四年实施了农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支持以县市为单位开展地膜回收利用工程和能力建设,试点范围已覆盖新疆、甘肃、内蒙古、河北等11个省(区、兵团)的229个县市,累计投资9.01亿元,新增残膜加工能力18.63万吨,新增回收地膜面积6309.9万亩,初步构建了地膜回收加工体系,推动解决北方旱作农业区农田残膜污染问题。
2015年以来,我部利用部门预算支持开展可降解地膜研发、示范推广、监测评估及标准地膜回收利用等工作。
2017年,印发《农膜回收行动方案》,督促各地加强农膜污染治理,提高废旧农膜资源化利用水平。
环境保护部正研究制定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管理办法,围绕农药包装物的回收、转运和处理等环节,明确农药生产者、经营者与使用者的责任和义务,构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制度。
下一步,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推进秸秆、农膜回收利用工作。
依托zhong央财政秸秆综合利用试点补助资金项目,以县为单元,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秸秆综合利用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带动区域秸秆处理能力的整体提升。
推进农膜回收行动,在内蒙古、甘肃、新疆3个重点用膜区,选择100个覆膜面积10万亩以上的县,建设回收利用示范县,在甘肃、新疆选择4个县探索建立“谁生产、谁回收”的地膜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试点。
研究制定《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加强地膜回收利用。
继续做好可降解地膜的田间遴选工作,为今后制定可降解地膜产业支持政策奠定基础。
应急指挥系统建立智慧农业指挥系统,实现坐在办公室就可对示范区全面掌握与了解,及时指挥农民进行耕作、施肥、灌溉、喷药等农业生产活动。
在地图上可查看各监测点信息,点击报警点可查看详情,监管部门可立即根据情况远程作出应急响应,指挥相关部门处理排除报警源。
专家咨询系统建立农民与专家的互动平台,通过手机短信、微信、QQ、公众号等信息交流平台进行互动,随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难题。
全面推广有利于黑土地保护的测土施肥、病虫害诊断、耕作栽培、秸秆还田、有机肥堆沤、节水灌溉等。
专家咨询系统主要功能包括网上咨询功能、远程诊断、远程信息发布、远程咨询互动系统、远程现场指导、专家系统(农作物信息管理、病害信息管理、虫害信息管理、病虫害诊断、在线留言、知识库管理),还可通过手机APP和微信端实现远程实时咨询、查询、视频等功能。
墒情系统土壤墒情监测系统通过采用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等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实现定点、定期监测,分析汇总土壤墒情数据,及时提出应对措施建议。
提高农牧业抗旱管理水平,快速掌握土地旱情动态,避免或减少旱灾造成的损失。
土壤墒情监测系统主要由监控中心、通信网络、远程监测设备和土壤墒情检测设备四部分构成。
用户可以通过手机APP接收墒情预警信息推送,查看实时墒情、历史数据,实现远程管理。
植保系统该系统由虫情、墒情、灾情、苗情四大系统组成。
在田间部署环境信息感知单元,由无线采集终端和各种环境信息传感器组成。
环境信息传感器监控空气温/湿度、光照度、二氧化碳、土壤温/湿度、土壤养分、环境气象、病虫害测报等信息,通过无线采集终端以GPRS方式将采集数据实时传输至监控中心,以指导生产。
虫情、病情测报系统,实现实时病虫害监测预警以及数据查询分析功能。
灾情/苗情监控系统主要是由网络型视频服务器、高分辨率摄像头组成,用户可通过远程计算机实时查看监控图像。
GIS地理信息系统GIS是精确农业整个系统的承载动作平台和基础,实现对各种农业资源数据的流入、流出以及对信息的决策、管理;GIS将RS、GPS、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组合起来,起到“容器”的作用;在精确农业中,GIS用于各种农田土地数据,如土壤、自然条件、作物苗情、产量等的管理与查询,也能采集、编辑、统计、分析不同类型的空间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