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医学(动物药学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动物医学(动物药学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动物医学(动物药学方向)专业一、培养目标与具体要求培养目标:培养21世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所需要的具备动物医学和动物药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毕业后能在兽药和饲料添加剂企业从事质量控制、生产及其管理、技术革新、新产品研究与开发以及兽药、兽医业务部门、动物生产单位及有关部门从事兽医、动物防疫检疫、动物产品安全、环境与动物保护、生物科学、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

具体要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优良的学风、求实创新精神、敬业精神;主要学习动物医学和动物药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动物医学和动物药学专业的各项基本技能训练,具备对动物药品的生产、质量控制、新兽药的研究与开发、药品经营及售前售后技术服务以及药品监督管理、食品安全和兽医公共卫生等工作的基本能力,能应用现代医疗技术预防、控制、诊断畜禽及伴侣动物的群发性疾病和常见病,保护人类免受人畜共患病的危害,并能从事动物医学、兽药和生命科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备扎实的数理化和生命科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掌握计算机与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具有一定的外国语应用能力。

2.掌握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临床兽医学和宠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掌握动物药品生产与质量控制、新兽药的研究与开发的基本技能。

具有科学分析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预后及转归,具有应用所学知识开展现代诊断、预防、控制和消灭动物疾病的技能和使用药物及常规医疗器械进行畜禽疾病诊治的技能。

3.掌握人畜共患病及畜禽常见传染病的防治知识和技能,熟悉国家兽医药品生产与管理、食品安全、兽医防疫检疫、环境保护、动物进出口检疫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

4.具备动物药物监督与管理、使用与开发、残留分析和病理病因分析、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诊疗、动物防疫检疫、食品卫生检验和动物保健等专门化技能,符合技术公务员的要求。

5. 树立终身学习思想,具有较好的自学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掌握查询、检索和处理文献资料和进行试验设计的基本方法,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6. 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得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

7.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二、学期与学制学期:每学年分为秋季、春季和夏季三个学期,夏季学期为选择性学期。

学制:标准学制四年,学习期限为3-6年。

三、毕业学分与授予学位:毕业学分:180学分。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四、专业核心课程与动物药学专业方向的形成及课程设置核心课程:动物解剖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兽医药理学、兽医病理学、兽医微生物学、动物传染病学、动物寄生虫学、兽医临床诊断学、家畜内科学、兽医外科学与手术学、家畜产科学等。

形成:动物医学本科专业学生在第三学期采取自愿选择原则,分流出部分学生组成动物药学专业方向班。

课程设置:在保证学生具有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的主要核心课程的前提下,专业发展课程中增设动物药学专业方向课程,共计6门,计16个学分,288学时。

五、主要课程简介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08学时)见第1页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54学时)见第2页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36学时)见第2页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54学时)见第2页5、大学外语(288学时)见第2页6、体育(72学时)见第2页7、文献检索(18学时)见第2页8、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18学时)见第2页9、高等数学Ⅲ(81学时)见第3页10、大学计算机基础Ⅰ(63学时)见第3页11、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63学时)见第3页12、化学实验技术见第3页13、有机化学(54学时)见第3页14、基础化学(72学时)见第3页15、动物生物化学(54学时)主要阐述正常畜禽机体的化学组成(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着重讲授有机物和无机物在畜禽体内正常代谢过程及其调控机制,以及与畜禽的正常生理机能之间的关系。

蛋白质化学、酶学、生物氧化、核酸化学、糖脂及蛋白质代谢等内容为本门课程学习的重点。

16、动物生物化学实验(27学时)主要学习生物机体生化反应(生化指标)的检验、动物生化过程的观察,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和纯化方法的原理和操作技术,生物化学的基本实验技术,包括糖、脂、蛋白质和核酸的分离纯化技术,电泳技术等。

17、动物生理学(54学时)主要讲授畜禽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正常生命活动现象、活动规律及不同器官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协调活动。

侧重讲解消化、血液、血液循环、呼吸、泌尿、肌肉运动、内分泌、神经生理等内容,能量代谢及体温调节、生殖及秘乳生理,重点介绍其基本的生理过程。

18、动物生理学实验(27学时)主要学习从事动物生理学研究的常规仪器使用、基本的实验技能及经典的生理学实验方法,了解动物生理学实验设计的一般原则。

要求重点掌握计算机生物信息系统的使用、动物麻醉、保定、插管及神经血管分离、生理溶液配制等基本生理实验技术。

19、动物解剖学(72学时)以牛、羊、猪、马、犬、猫及家禽体的内部结构为研究对象,借助于刀、剪、镊、锯等解剖器械,以切割的方法,通过肉眼观察,研究正常动物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关系、色泽、硬度。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动物有机体各系统、器官的正常形态结构,了解各器官、系统的生理功能,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0、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45学时)家畜组织学与胚胎学是研究正常畜体的形态、结构和个体发生的科学,包括家畜组织学和胚胎学两大部分。

组织学是研究家畜微细结构及其功能关系,包括细胞学、基本组织学和器官组织学三个部分;胚胎学是研究家畜个体发生的规律,包括胚胎的早期发育、器官发生以及胎膜胎盘等。

21、兽医病理学(72学时)主要包括基础病理、器官系统病理。

基础病理主要阐述疾病概念、原因及发生机理,疾病过程中的基本病理变化特征、炎症、休克、免疫病理、应激反应、肿瘤等内容,器官系统病理主要阐述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呼吸系统等各器官的病变特征及发生机制;尸体剖检技术主要讲述尸检的注意事项、尸体剖检方法、标本制作等。

22、兽医微生物学(45学时)兽医微生物学主要阐述与家畜有关的各类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生理特性、致病机理、遗传变异及免疫学基础等知识。

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动物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诊断和防治原则。

23、兽医微生物学实验(27学时)兽医微生物实验技术课程主要介绍微生物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培养基的制备、细菌的分离培养、细菌染色方法、病毒的分离培养、消毒与灭菌等实验技术。

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兽医病原微生物的分离、鉴定技能。

24、兽医药理学(72学时)兽医药理学主要研究兽医常用药物(包括组织代谢药、抗微生物药、抗寄生虫药及特效解毒药)与有机体或病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分析药物用于诊断及防治疾病的因果关系,探讨药物对机体的影响和在体内的运转代谢规律。

主要介绍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分类介绍常用兽药的主要性状、作用原理、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配伍禁忌。

实验学习药理学研究技术和方法、药物调剂技术和正确处方。

25、兽医临床诊断学(54学时)主要讲授兽医临床检查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呼吸、消化等六大系统的检查内容和方法;临床三大常规、兽医影像学检查的方法和内容。

本门课程为学生学习兽医内科学、外科学及产科学打基础。

26染病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

内容分为总论和各论。

总论讲授家畜、家禽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及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各种措施。

各论讲授人畜共患病及猪、牛、马、羊、犬、猫及禽类的传染病,主要介绍疫病在世界上的分布、病原、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临床症状、病理剖解、诊断和防制措施。

27、动物寄生虫学(45学时)主要讲述畜禽寄生虫的形态、分类和生物学特性,以及常见家畜寄生虫病的病原特征、发育史、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技术,以重要畜禽群发、多发的寄生虫病为重点。

28、中兽医学(72学时)主要讲授中兽医的基本理论、中草药、针灸、新医疗法及中兽医技术对疾病的防治等。

通过学习,初步掌握中兽医基础理论、辩证施治原则,重点学会应用中草药、中兽医技术防治畜禽疾病。

29、家畜内科学(72学时)本课程主要讲授畜禽非传染性内脏器官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规律、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转归、诊断和防治等理论和实践技术,培养学生必要的临床工作技能。

30、兽医外科学与手术学(72学时)外科病以本地区常见病为重点,讲授其发病机制、临床特点,鉴别诊断和防治原则。

要求学生能独立地诊断和治疗外科疾病。

外科手术主要讲授手术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并掌握常用外科手术的局部解剖结构和操作步骤。

31、家畜产科学(36学时)产科学主要以怀孕期、分娩期及产后期常见病及繁殖障碍疾病为重点,并介绍奶牛乳房疾病及新生幼畜疾病,要求学生掌握发情鉴定,怀孕诊断及接产助产方法,并能提出合理防治常见产科疾病的措施。

32、动物性食品卫生学(36学时)是以兽医学和公共卫生学理论为基础,应用微生物学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和解决动物性食品的微生物污染、腐败变质、食物中毒等卫生问题及研究动物性食品生产的原料场所、设备、加工过程、产品储存、运输及销售中的兽医卫生监督管理和检验问题。

它的主要任务在于保证动物性食品的卫生质量,防止畜禽疫病对人类的危害及在动物中的传播。

33、大学物理(54学时)本课程主要讲授激光、静电场、光的衍射、光的干涉、光的偏振及核辐射等方面的内容,学生能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拓展思维能力,为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34、动物学(36学时)主要是讲授动物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和生命活动,动物的分类及主要类群,动物的生长和个体发育,动物的遗传与进化,动物与环境等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实验课学习使用显微镜,动物的一般解剖观察及绘图、动物的分类等基本技能。

35、动物遗传育种及繁殖学(36学时)本课程遗传部分重点讲授基本的遗传规律、遗传的分子基础和性相关遗传的规律与应用、质量性状、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和改良原理、群体遗传的基本原理等。

育种部分重点讲授选种选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就动物遗传品质评定、新品种新品系育成、品种品系的改良与利用、动物遗传资源评估与保护利用等方面进行介绍;繁殖部分主要讲授家畜的繁殖规律与繁殖技术、生殖激素对繁殖的调节原理等。

36、动物营养与饲料学(27学时)主要讲授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摄取、消化、吸收和代谢过程的变化规律及其特点;各类营养物质的营养生理功能以及缺乏与过多对动物的影响;不同种类、不同生产目的的动物的营养需求;影响动物利用营养物质的因素;饲料营养价值的评定体系及评定方法;饲料原料的分类,各类原料的营养和饲用特性,加工调制方法;配合饲料的配方设计方法,各类畜禽饲料配制的特点和方法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