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犯罪学考试提纲

犯罪学考试提纲

1犯罪的概念,本质(A)☐一、什么是犯罪P4☐☐(一)刑法学中的犯罪☐ 1. 严重危害社会☐ 2. 违反刑事法律☐ 3. 应受刑罚处罚☐(二)犯罪学中的犯罪☐严重危害社会☐犯罪学:关于犯罪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和预防对策的知识与理论体系☐ 1.犯罪学中的犯罪概念☐犯罪是自成体系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客观存在。

交叉说:犯罪学中的犯罪概念在外延上大于法定的犯罪概念。

(p10)犯罪学中的犯罪概念与刑法学中的犯罪概念各自服务不同的研究目的,内涵和外延既不相互包容,更不等同,而是交叉的关系。

2.犯罪学犯罪概念vs刑法学犯罪学概念是否加入人为因素+政治内涵客观社会危害性vs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2犯罪学的终极目标(A)3犯罪学研究的方法类型(了解)(一)现场调查法1.现场实验法2.现场观察法(二)社会调查法2犯罪学研究方法中社会调查方法(类型)、了解1.类型: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个案调查2.具体方式:问卷法、访问法、文献法(三)统计研究法补充:1.思辨与解释思辨——理论研究方法的基础;解释——纯粹思辨的辅助和补充2.实证与经验实证——犯罪学理论研究的新发现经验——实证犯罪学研究的材料搜集与分析犯罪人类学派的代表人物:龙勃罗梭、菲利、加罗法洛37三、犯罪学研究的基本步骤(简答题)25页看书二、实证犯罪学派——犯罪学的创立龙勃罗梭的犯罪人类学理论(一定要了解、主要包括哪些)37现代犯罪学的创始人、现代犯罪学之父人类犯罪学理论:1生来犯罪人理论犯罪人由于隔代遗传而生来就具有犯罪倾向和进行犯罪行为的犯罪学理论☐天生犯罪人,是由于一些表现在生理和外貌上的遗传缺陷而参与频频犯罪行为的人,天生犯罪人是一种返祖现象,是蜕变到低级的原始人类型。

2犯罪原因论隔代遗传L退化and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3犯罪人类型论犯罪人的分类以及对于不同类型犯罪人特征龙勃罗梭:犯罪人的4种类型☐(1)天生犯罪人☐(2)精神病犯罪人☐(3)激情性犯罪人☐(4)偶发性犯罪人菲利的犯罪学理论的理解(了解、三驾马车)41页.菲利,从统计学的研究中认为犯罪原因除了个人因素外,又加上自然和社会两大因素。

犯罪原因论和犯罪饱和法则1犯罪原因三元论(从人类学因素扩展到自然和社会方面)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社会因素主要作用,犯罪是各类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各类因素在具体犯罪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1.人类学因素☐犯罪人生理、心理及种族方面的特征☐2.自然因素☐自然资源状况、地形、气候☐3.社会因素☐经济、政治、道德及文化生活中的各种不安定因素2菲利:犯罪饱和法则犯罪数量和变化的犯罪规律☐每一个国家在客观上都存在着三种因素,这三种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并由此影响犯罪现象的变化。

☐犯罪也有年终平衡,其增多与减少,比国民经济的收支还有规律。

☐每个国家始终都存在一定数量和一定种类的犯罪,犯罪始终处于与其原因相适应的饱和状态龙勃罗梭强调生理因素对犯罪的影响,菲利强调社会因素对犯罪的影响第三章犯罪现象1犯罪现象的分析方法(一)马克思主义犯罪观(二)犯罪现象的结构分析与过程分析结构分析☐对犯罪现象横断面的研究,即分析犯罪现象的结构特征,对犯罪现象的静态分析过程分析☐对犯罪现象纵切面的研究,即对犯罪现象的动态分析。

(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了解)67页1.定性分析(对犯罪现象的质的规定性的分析)犯罪的性质、规律、结构、特征。

2.定量分析(对犯罪现象的量的规定性的分析)犯罪的等级、规模、数量、行使及变化的速度、程度。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一方面,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础;另一方面,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延伸,它为新的定性分析做必要的准备。

犯罪人的分类(了解)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1)犯罪意图。

犯罪意图就是犯罪分子实施犯罪行为的意图。

(2)犯罪时间。

犯罪时间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犯罪行为的起始时间(3)犯罪空间。

犯罪空间就是犯罪行为所处的时间和范围。

(4)犯罪对象。

犯罪行为总是针对一定的对象实施的(5)犯罪工具。

犯罪工具时犯罪人打倒犯罪目的的必需的物质媒介(6)行为方式。

犯罪行为方式是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手段和方犯罪时间的含义(了解)75犯罪时间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犯罪行为的起始时间和终止时间。

二是犯罪活动的延续时间。

任何行为都是在一定时间内实施的,如果没有犯罪时间,自然也不可能实施犯罪行为第二节犯罪动机(二)犯罪动机的功能(了解)1.始动功能2.强化功能3.导向功能犯罪因素的发展过程:形成发展实施犯罪行为的发展过程:犯罪决意的形成,犯罪行为的准备,犯罪行为的实施(四)犯罪人的需要、犯罪诱因与犯罪动机的关系(互动模式:犯罪人的需要,犯罪诱因、犯罪动机三者的互动模式)791.犯罪人的需要和犯罪诱因分别单独引起的犯罪动机很少!2.多数犯罪动机是在一定需要的基础之上,受犯罪诱因的刺激产生的。

犯罪人的需要◊犯罪动机犯罪诱因◊犯罪动机犯罪人的需要+犯罪诱因◊犯罪动机【注意】类似的社会环境中,不同人会有不同选择◊犯罪动机的形成不仅受犯罪人的需要&犯罪诱因影响,还受其他因素影响。

犯罪决意的类型(了解)80(1)预谋型犯罪决意⏹经过深思熟虑而形成的犯罪决意。

⏹这类犯罪决意最为坚定,多表现为实施有预谋的犯罪或有组织的犯罪。

(2)机会型犯罪决意⏹恰逢某种时机当即形成的犯罪决意。

⏹这类犯罪决意的坚定程度较差,没有适当的机遇就不会形成。

(3)激情型犯罪决意⏹受突如其来的、强烈的情绪刺激而形成的犯罪决意。

⏹这类犯罪决意具有突发性特点,行为时不计后果犯罪人的需要(了解层次的高低,对需求满足程度的机率,需要《合理、不合理》)213、214看书犯罪人的需要层次()层次的高低,对挫折的反应)(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合理需要and 不合理需要》)213、214(一)需要特征1生理需求:包括维持生活和繁衍后代所必需的各种物质上的需求,如衣食住行和性欲等。

→这些是人类最基本的,也是最推动力最强的需求,在这一级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前,更高级需求就不会发挥作用。

2安全需求:这是有关免除危险和威胁的各种需求,如防止工伤事故和有伤害的威胁,资方的无理解雇等。

3社交需求(也称感情和归属需求):包括和家属,朋友,亲同事,上级等保持良好的关系,给予别人并从别人那里得到友爱和帮助,自己有所归属,即成为某个集体公认的成员等。

4尊重需求(也称地位或受人尊敬的需求):包括自尊和来自他人的尊重。

自尊心,自信心,能力,知识,成就和名誉地位的需求,能够得到别人的承认和尊重等,这类需求很少得到充分满足,故常常是无止境的5自我实现需求:这是最高一级的需求,指一个人需要做他最适宜做的工作,发挥他最大的潜力,实现理想,并能够不断自我创造和发展。

一个自我实现的人有以下特点:主动,思想集中于问题,超然,自治,不死板和别人打成一片,具有非恶意的幽默,有创造性,现实主义,无偏见,不盲从以及同少数人关系亲密等。

⏹个体在遵循社会主导价值和行为模式的基础上,得以寻求自身的发展,以此在顺应社会与满足个体需要之间达成一种相对的和谐。

⏹犯罪人的需要层次和需求结构背离了这种一般标准而有别于非犯罪人。

⏹人类需要具有两大特点:一是需要内容的无止境性—欲望无穷性;二是满足需要的受制约性(一)需要特征1.需要层次的相对低级⏹对财产或性的需要的满足程度决定了犯罪人的内心的充实与平衡。

2.需要结构不合理(1)各种需要层次不平衡(2)某一层次中的某种需要过分强烈3.需要内容具有反社会性4.对需要满足挫折的反应具有非理智性⏹攻击性反应、倒退性反应&固着反应第三节犯罪被害人二、犯罪被害人的特性(了解互动性被害性)82被害人的特性(简答题)⏹被害人自身存在着某些易遭被害的致害因素,从而使自己遭受1.被害的倾向性⏹被害人所具有的足以使自己陷入被害情境的那种心理、生理或外在的趋力或可能。

⏹炎热夏季,身材丰满而又穿着暴露过度且举止轻佻的女性。

2.被害的受容性被害人的心理和气质上对于自身被害角色的认同和容忍,或者放任其被害隐患而不加控制的特性。

⏹具体表现:被害前的角色内化,被害后的认同和容忍。

⏹ E.g:家暴的被害人3.被害的易感性⏹被害人具有容易受到他人感染、控制,容易顺应或接受被害的环境的特性,如轻信、无主见等。

4.被害的诱发性⏹被害人在言论、行为、状态等方面,存在着容易招致被害人的致害因素从而诱发其被害发生的特性1.概念⏹在一定的被害情境中,被害的发生过程总是伴随着被害人与加害人之间外显的社会性交互作用郭晨个,被害不外乎是这种交互作用的产物或最终结局。

2.互动模式:(1)犯罪人主动攻击模式(2)被害人推动模式(3)冲突模式(4)“可利用的被害人”模式(5)“自愿的被害人”模式3.互动时间(1)被害前的互动A.类型存在人际关系的关系类型&不存在人际关系的关系类型B.存在人际关系的关系类型相识程度:相识,不相识;既相识又相知关系性质:多种多样相识时间:初次见面&长期相识C.熟人间的被害a.在各种犯罪类型中,熟人间的侵害占相当大的比例b.暴力犯罪》财产犯罪(2)被害中被害人对犯罪反应的类型A.激烈反抗;B.顺应;C.巧妙应对2.被害后的互动(1)告发A.被惩处和赔偿B.犯罪人或亲朋的报复C.被害人或亲朋的报复(2)息事宁人◊重复被害⏹又称规则可能性,是指被害人对于自身的别害往往也具有一定伦理、道德责任甚至法律责任,因而也常常具有某些应当受谴责或可以被职责的特性。

⏹具体表现1.故意性的致害因素大多具有应当受谴责的责任2.过失性的致害因素往往具有可以被指责的余地3.意外或政策情况下的致害因素一般不具有可责性被害人划分的意义(了解84)(一)划分意义1.有利于分析犯罪原因正当防卫、紧急避险or犯罪2.有利于合理分配责任,公正裁判有无过错&过错大小3.有利于推进被害预防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发展。

第四章犯罪现象的测量☐借助于专门的方法和手段对犯罪现象所进行的量化分析,以此第二节犯罪测量中的犯罪黑数犯罪黑数的概念,犯罪明数,绝对犯罪黑数的概念(了解)犯罪黑数(概念、名词解释91)☐犯罪黑数是犯罪明数(警方已获悉和登记的犯罪行为)的相对概念,是指没有编入警方犯罪统计中的犯罪行为总数。

☐犯罪总数=犯罪明数﹢犯罪暗数☐(二)犯罪黑数的分类☐犯罪黑数又分为绝对犯罪黑数、相对犯罪黑数和可疑犯罪黑数。

☐ 1.绝对犯罪黑数☐未被察觉而实际已经发生的犯罪总数。

☐ 2.可疑犯罪黑数☐因证据不足未能将案犯在法律上定罪的犯罪行为总数。

☐ 3.相对犯罪黑数☐实际发生并已被察觉但没有纳入警方统计的犯罪行为:☐(1)有关公民或组织对所知晓的犯罪行为没有报案;☐(2)警方对获悉的犯罪行为没有登记。

第五章犯罪的主要类型(了解1245的特点)了解犯罪的分类第一节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第二节有组织犯罪的特点第三节网络犯罪第四节贪利性犯罪的特点第五节暴力犯罪的特点第六节无被害人犯罪☐是指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应当对其采取防治措施的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