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制度]关于预期违约制度的比较分析

[管理制度]关于预期违约制度的比较分析

(管理制度)关于预期违约制度的比较分析关于预期违约制度的比较分析符萍(发表于《中国周刊》城市版2008年7月)内容摘要:预期违约制度发端于19世纪的英美法,于英美法系中最完备最成功的规范典型是《美国统壹商法典》。

1984年预期违约制度于《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中加以规定,从而逐渐于世界范围内被接受,成为国际性的壹项制度。

1999年预期违约制度被引入我国《合同法》。

本文将通过三者的对比分析,重新审视预期违约制度。

关键词:预期违约美国统壹商法典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合同法预期违约(AnticipatoryBreachofContract)①亦称先期违约,是合同法中的壹项重要制度,是指于合同有效成立后至合同约定的履行期限届满前,壹方当事人明确肯定地向另壹方当事人明示他将不按合同约定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另壹方当事人的行为或客观事实默示其将不能按照约定履行合同义务。

它最早起源于英国1853年的判例——霍切斯特诉戴·纳·陶尔壹案②。

预期违约制度是英美法中比较成熟完善的壹项法律制度,它有利于实现合同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的公平化,于壹定程度上有助于避免实际违约发生的危险,而且能够将预违约可能造成的损失消灭于萌芽状态或减小到最低程度,因此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于其民商法律中对该项制度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本文将对《美国统壹商法典》(以下简称《商法典》)、《联合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以及我国《合同法》中的预期违约制度作壹个粗浅的比较分析。

壹、《美国统壹商法典》中的预期违约制度美国的《商法典》是美国商法领域最重要的制定法,迄今使用较多的是1972年的正式文本。

和英美的判例法相比,法典于预期违约制度上完全肯定了英美判例的原则,而且规定的更加具体和完善。

《商法典》对预期违约制度主要规定于第二编买卖中的第2-609条、第2-610条和第2-611条。

(壹)关于默示预期违约的规定和发展《商法典》第2-609条对默示预期违约的救济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

该条规定:“1.买卖合同双方均有义务不破坏对方抱有的获得对方正常履行的期望。

当任何壹方有合理理由认为对方不能正常履行时,也能够用书面形式要求对方提供正常履约的适当保证,且于他收到此种保证之前,能够暂停履行和他未收到所需之履约保证相对应的那部分义务。

只要这种暂停于商业上是合理的;2.于商人之间,所提出的理由是否合理和所提供的保证是否适当,应根据商业标准来确定;3.接受任何不适当的交付或付款,且不损害受损方要求对方对未来履约提供适当保证的权利;4.壹方收到对方有正当理由的要求后,如果于最长不超过30天的合理时间内未按照当时的情况提供履约的适当保证时,即构成毁弃合同。

”本条规定了合同法的壹个基本原则,即合同当事人壹方不应辜负对方的期望。

同时,本条也确立了合同法上的壹个壹般规则,即请求提供充分之履约保障的权利。

本条对默示预期违约的发展主要体当下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了判断陷于不安的合理理由的标准。

对商人之间,确定陷于不安的合理理由的标准是商业上的标准而非法律上的标准。

2、确定了判断充分履约保障的标准。

什么才是充分履约保障,是壹个事实问题,如果双方均是商人,需要根据商业标准确定。

壹种保障是否“充分”,取决于个案情形下能够合理要求的是什么。

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以前的交易,债务人的声誉,不安的理由的性质,以及必须提供保障的时间限制,均是关联的因素。

3、确定了提供履约保证的合理期限及不能于合理期限内提供履约保证的后果。

保障不仅仅需要“充分”,而且需要于合理期限内提出。

合理期限的判断也需要根据个案情形具体的判断。

(二)关于明示预期违约的规定和发展《商法典》第2-610条规定:任何壹方当事人于履行到期前毁约,而这种违约对另壹方而言会发生重大合同价值损害,受害方则能够:“(a)于商业上合理的时间内等待违约方履约;或者(b)寻求违约之下的任何法律救济,即使他已经通知违约方它将等待其进行履行且且要求其撤回拒绝履行之表示;且且(c)于之上任何壹种情形下中止自己的履行。

”该条规定确认了壹方当事人预期拒绝履行行为的存于和另壹方当事人的俩种选择权——接受拒绝履行或不接受拒绝履行。

能够见出,该法对英美判例法预期违约制度进行了充分的归纳和总结,且且于此基础上,有了以下几方面的发展:1、对受害人选择等待违约方履行合同义务时增加了壹个限制性条件,即“于商业上的合理时间内。

”2、给受害人增加了俩项权利:壹是不论他选择了等待履行合同,仍是选择了就预期违约立即提起违约赔偿之诉,他均有权立即中止自己对违约方的义务,即将默示预期违约时受害人的中止履行权扩大适用于明示预期违约的情况之下。

二是即便他已通知违约方他不解除合同而要等待对方履行合同,他仍有权立即提起违约赔偿之诉。

同时,《商法典》第2-611条也对预期拒绝履行的撤回作出了以下规定:“(a)违约方于其应履行的下壹项合同义务到期前,能够撤回已作出的拒绝履行,除非受害方于拒绝履行发生后已解除合同,或已严重改变地位,或用其他方式表明他认为此种拒绝履行已成定局。

(b)撤回拒绝履行能够使用任何方式,只要能够清楚地向受害方表明违约方准备履行合同的意愿即可,但违约方必须提供依本编条款所正当要求的保证。

(第2-609条)(c)撤回拒绝履行使违约方恢复其合同权利,但受害方由于此种拒绝履行而延迟履行义务,应被视为有正当理由。

”本条规定将判例法所形成的预期拒绝履行撤回的条件、方式、法律后果等加以条理化,同时又为受害方增加了壹项权利:受害方有权要求违约方于撤回拒绝履行时提供履行的适当保证,且且违约方只有提供履约的适当保证才能使其撤回得以成立。

二、《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中的预期违约制度《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于英美法预期违约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了大陆法系国家的不安抗辩权理论,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预期违约制度。

《公约》于其第五章第壹节《预期违反合同和分批交货合同》中的第71条、72条对预期违约作了规定。

《公约》第71条规定:“(1)如果订立合同后,另壹方当事人由于下列原因显然将不履行其大部分重要义务,壹方当事人能够中止履行义务。

a.他履行义务的能力或信用存于严重缺陷或b.他于准备履行合同或履行合同中的行为。

(2)如果卖方于上壹款所述的理由明显化以前已将货物发运,他能够有权阻止将货物交付给买方,即使买方持有其有权获得货物的单据。

本款规定仅和买方和卖方之间对货物的权利有关。

(3)中止履行义务的壹方当事人不论是于货物发运前仍是发运后,均必须立即通知另壹方当事人,如经另壹方当事人对履行义务提供了充分的保证,则他必须继续履行义务。

”本条主要于三个方面做了进壹步的规定:(1)把中止履行的权利限制于根本违约危险范围内。

规定当事人不履行的是其“大部分重要义务”,而违约的程度限制于会导致债权人丧失他所期望的合同利益范围内。

如果债务人的能力、资信、行为仅有轻微违约的可能,债权人是无权中止履行的。

(2)规定了卖方的停运权,且规定了壹方当事人于对方达到显然不履行其大部分重要义务情况下其有权中止履行合同,且要求对方提供充分担保。

(3)仍规定了中止履行壹方的通知义务。

通知中应明确说明中止履行的理由。

于被通知人及时提供充分履约担保的情况下,合同应当履行。

《公约》第72条规定:“(1)如果于履行合同日期之前,明显见出壹方当事将根本违反合同,另壹方当事人能够宣告合同无效。

(2)如果时间许可,打算宣告合同无效的壹方当事人必须向另壹方当事人发出合理的通知,使他能够对履行义务提供充分保证。

(3)如果另壹方当事人已声明他将不履行义务,则上款的规定不适用。

”本条赋予受害方解除合同的救济权,这和第71条的救济方式明显不同。

合同的解除权对预期违约而言是壹种十分严厉的处置权,因此规定的适用条件也很严格,必须是明显见出壹方当事人根本违反合同。

这通常包括俩种情况:壹是当事人口头或书面告知对方他将不履行或不能履行,这相当于英美法的明示预期违约;二是当事人的客观行为十分明显的表明他将不能履约,相当于默示预期违约和不安抗辩权的情况。

从第71条和第72条的规定能够见出《公约》对预期违约制度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预期违约的内涵更为严谨和明确。

《公约》确立的预期违约要求必须是壹方“显然将不履行其大部分重要义务”或“明显见出壹方当事人将根本违反合同”,如果是壹方当事人预期将不履行其壹小部分非重要义务,或者预期违反合同不“显然”或不能“明显见出”则于法律上不构成预期违约。

2、预期违约的划分方法更加合理化。

《公约》将预期违约分为预期根本违约(第72条)和预期非根本违约(第71条)。

所谓“根本违约”,公约第25条规定:“壹方当事人违反合同的结果,如使另壹方当事人蒙受损害,以至于实际上剥夺了他根据合同规定有权期待得到的东西,即为根本违反合同,除非违反合同壹方且不预知而且壹个同等资格、通情达理的人处于相同情况中也没有理由预知会发生这种结果。

”从公约第72条第壹、第三款的规定能够见出,预期根本违约也有明示和默示俩种情况,而从公约第71条的规定能够见出,非根本违约则主要是默示的。

3、确立了新的默示预期违约的标准。

《公约》第71条对中止履行义务的前提规定得比较详尽、具体,从其履约能力、商业信用及履约行为等三方面考察。

4、完善了预期违约的法律救济方法。

根据《公约》规定,对预期根本违约,受害方能够解除合同且行使各种求偿权,对预期非根本违约,则有中止履行合同、要求对方提供履约保证和停运的权利。

三、我国《合同法》中的预期违约制度早于1985年,我国《涉外经济合同法》就有限地引入了预期违约制度。

该法第17条规定:“当事人壹方有另壹方不能履行合同的确切证据时,能够暂时中止履行合同,可是应当立即通知另壹方;当另壹方对履行合同提供了充分的保证时,应当履行合同。

当事人壹方没有另壹方不能履行合同的确切证据,中止履行合同的,应当负违反合同的责任”。

1999年3月15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更加明确规定了预期违约制度。

该法第94条规定:“有下列情况之壹的,当事人能够解除合同:……、于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壹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第108条规定:“当事人壹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的,对方能够于履行期届满之前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

(壹)《合同法》和《商法典》关于预期违约制度的区别根据上述规定,于合同履行期届满之前,不管当事人壹方是以“言辞”或者是以“行为”表示初期不履行合同的意图,均应构成预期违约。

这种对预期违约的界定和英美法中的规定是相同的。

但我国是大陆法系国家,于移植预期违约制度的同时,且未抛弃大陆法的概念体系,对预期违约的规定于其法律构成和救济措施等方面有较大差异:1、预期违约适用的范围不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