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新格局四条横贯东西的经济带在更加强调地区协调发展和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背景下,21世纪初的中国正在形成四条横贯东西的经济协作带,使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出现了新的格局。
一、经济协作带的含义和一般特征经济协作带是由跨区域的地理上相互连接的经济单元组成的具有共同利益基础和内在经济的经济区域。
一般具有四个特征:(一)它是地理上相互连接的带状区域。
不同区域在空间上具有多样性,由此会形成不同类型的经济区域,比如经济圈、经济带和经济区等。
在地理上相互连接的带状区域既是各种经济带所具有的一般特征,也是经济带区别于经济圈和经济区的重要方面。
(二)拥有相互的便利通道。
经济带上的不同区域之间能否进行经济交流和,不但取决于是否具有交流和的内在要求,还取决于实现交流和的可能性及其成本。
包括交通、通讯在内的基础设施条件和跨区域交流的制度保证等,对于经济协作带的形成及其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三)带内地区之间具有垂直分工的现实和可能的基础。
经济带不同区域之间具有不同的经济优势,并且在产业链上分居于不同的环节。
垂直的产业分工也同时意味着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水平通常是有差异的。
(四)彼此之间以互补性经济结构和协作性经济为主。
同质区域之间的经济关系通常是以竞争为主的,而异质区域之间则以协作为主。
经济协作带的不同区域之间基本上属于异质区域,彼此之间以互补性经济结构和协作性经济为主。
二、中国正在形成四条横贯东西的经济协作带随着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不断加强,全国由南到北正在形成珠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陇海———兰新经济带和京津———呼包银经济带,四条连接东西部的经济增长轴线将构成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新格局。
这种以经济带建设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生产力合理布局的新趋势,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促进地区经济在更高的程度上协调发展。
(一)珠江经济带珠江是中国南方连接东部和西部的天然纽带。
珠江经济带是沿珠江干流形成的连接粤、港、澳、滇、黔、桂6省区的经济区域。
珠江经济带将流域内的珠江三角洲经济核心区、华南经济区、西南经济区等有机地连为一体,对于加强粤港澳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腹地的建设、对于珠江三角洲产业向内陆的转移和市场的纵深扩展、对于加快西南地区经济的国际化步伐和资源优势的转化等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良好前景和切实步伐,使得深处西南边陲的云南、广西和贵州等省区一跃成为中国对外开放和连接东盟地区的前沿阵地。
而泛亚铁路建设和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推进又使得这种前景正在成为现实,这一外部条件的巨大变化为西南地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整合区域优势,形成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的局面,成为珠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内容。
新的形势也使得加快珠江经济带建设步伐更具有紧迫性和现实意义。
(二)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是沿长江干流形成的横贯中国东、中、西部7省2市的经济区域。
长江干流西起四川,经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至上海入海。
沿途与8条南北向铁路干线交汇,流域内公路密布,是沟通中国华东、中南和西部四川盆地的天然纽带(福建省不在长江流域,在现有的长江经济带区域性合作中参与也较少,但由于该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交流和比较密切,属于长江经济带的主要辐射范围,这里在四带划分中也将其列为长江经济带的范围)。
由于黄金水道提供了发达的内河运输通道,该经济带各区域之间的合作较早,也较为密切。
同时,该经济带集中了中国%的人口和%的国内生产总值。
由于近年来全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省区较多地集中在该经济带,其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也在不断扩大。
上海取得20XX年世界博览会举办权将进一步带动长江三角洲的发展,也将为沿江地区之间的合作带来新的机遇。
(三)陇海———兰新经济带陇海———兰新经济带是依托欧亚大陆桥,东起江苏省的连云港、沿陇海兰新铁路经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到达中国最西端的新疆所形成的经济区域。
该经济带是贯穿中国东中西部的跨度最长的经济带。
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欧亚大陆桥的建设和贯通(目前欧亚大陆桥共有四条,一条是东起俄罗斯海参崴,穿越西伯利亚至西欧的铁路,一条是东起中国江苏省连云港,沿陇海—兰新铁路出乌拉山口,穿越中亚地区至西欧的铁路,一条是东起中国天津,沿京包铁路出内蒙古自治区二连浩特,穿越蒙古国至欧洲的铁路,一条是东起中国大连,出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口岸,连接俄罗斯西伯利亚铁路至欧洲的铁路),形成了构建经济带的相对完整的点———轴体系,又因为陆桥在连接欧亚两大洲方面的特殊地位,沿线各中心城市之间采取了较为密切的合作形式,而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加强和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地区的合作为畅通这条经济带向西开放的通道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但由于该经济带所经地带长,欧亚大陆桥过境国家多和受中亚地区局势影响深,以及带内各地区之间发展水平差异相对较小,东部的龙头作用尚没有形成,西部向西开放的区位优势尚未显现,带内各地区之间协作的内在动力和基础还不甚牢靠。
(四)京津———呼包银经济带京津———呼包银经济带是以京包———包兰铁路和110国道为主轴线,以北京、天津、唐山、大同、呼和浩特、包头、银川等节点城市为依托形成的经济区域。
该经济带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宁夏6省市和陕西的北部地区,是横贯三北(东北、华北、西北)的中国北部地区的纽带。
该经济带腹地是中国著名的能源重化工基地,晋北、陕北、蒙西是中国最主要的煤炭和石油天然气产区。
东部包括京津唐在内的大北京地区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并称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北京申奥成功和20XX年奥运会的举办,将进一步带动信息、知识和资本密集的大北京地区的腾飞,加快以北京、天津为龙头的京津———呼包银经济带的形成和发展。
各经济带的基本情况、相关指标和主要辐射地区如表1和表2所示。
三、建设四条经济协作带的重要意义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加强东、中、西部交流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
建设上述四条经济带是落实“十六大”精神的重大举措,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地区协调发展四条经济带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表1 四条经济协作带及其主要辐射带动地区的范围、人口、土地面积及国内生产总值比较表2 四条经济协作带的主要节点城市及通道大。
比如位于珠江中上游的云南、贵州、广西3省区,与社会经济发达的广东省相比,差距就相当大。
20XX年,就国内生产总值而言,广东是广西的倍,是贵州的倍,是云南的倍;人均GDP,广东是广西的倍,是贵州的倍,是云南的倍;进出口商品总值(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广东是广西的倍,是贵州的273倍,是云南的倍;外商直接投资额,广东是广西的倍,是贵州的倍,是云南的倍;固定资产投资,广东是广西的倍,是贵州的倍多,是云南的倍。
其它方面彼此间也存在很大的差距。
东西部地区差距的缩小和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除了依靠国家政策性支持外,更需要加强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和协作。
因此,四条经济协作带的建设有利于推动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的合作。
抑制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迫切需要。
(二)有利于促进全国经济长期快速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要使国内生产总值比20XX年翻两番,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实现这一目标要求国民经济的年均增长速度要达到7%以上。
长期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是以生产要素的巨大投入和对能源的大量消耗为条件的。
这在对中国能源工业的发展提出了很高要求的同时,也意味着能源工业将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另一方面,国民经济长期快速的增长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建立国家生态安全体系,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将继续成为下一阶段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
中国东部地区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需要有中西部地区的资源和市场支持。
中国的自然资源主要分布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同时,中西部地区发展水平滞后和较低的人民生活水平也意味着这里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和潜在市场需求。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四条经济协作带内部跨区域合作的基础条件正在进一步改善。
同时,西部地区也是中国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的地区,包括长江源头、黄河源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内蒙古沙地等在内的许多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仍然在加剧,并日益影响到东中部地区,改善西部的生态环境已刻不容缓。
因此,加强东西协作经济带的建设是实现全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客观需要。
(三)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生产力合理布局经济带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在自然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生产要素条件、社会条件方面各有优势,也各有劣势。
东部在自然资源方面相对处于劣势,但在人才、技术、信息、管理等社会资源以及工业基础、资金等方面具有相对的优势;中西部特别是西部省份在自然资源方面具有相对优势,且中西部省区有些重点城市的工业基础也相当雄厚,但在无形资源方面却存在着相对劣势。
正是这种差异性和互补性的客观存在,为经济带各地区开展经济联合,实现优势互补,形成整体优势,提供了可能。
目前,经济协作带的东部地区在经过多年以来的经济扩张以后,经济总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对能源、劳动力和各种初级加工产品形成了较大的市场需求,原来支撑这一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正在面临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而有向周边地区转移和扩散的要求。
相应地,与之毗邻的中西部地区则具备提供能源、劳动力和各种初级产品的条件,也具有接纳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能力和需求。
同时,经济带东中西部地区已经形成了广泛的经济技术合作基础。
经济带上下游地区之间在农副产品、旅游产品和能源产品等领域建立起了紧密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关系,“西电东送”、“西气东输”、“西煤东运”等合作正在有序实施。
因此,经济协作带的建设有利于推动各地区在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中,寻找自己的发展空间,构筑具有比较优势和特色的产业结构,从而形成相互依存的协作关系,促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生产力的合理布局。
(四)有利于建立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和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目前,中国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体制保障已经基本形成。
第一,在全球体制方面,中国是WTO成员;第二,在地区经济合作方面,中国是APEC的积极推动者;第三,在次区域经济合作方面,中国正在与东盟进行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谈判。
同时,中国还参加了东盟与中日韩的定期对话机制。
因此,中国对外开放正在迈向一个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崭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