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灰姑娘”
——解读“灰姑娘”型故事的固定模式及其文化内涵
内容摘要:“灰姑娘”型故事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的民间故事之一, 我国的叶限是世界上记录最早的“灰姑娘”型故事。
这个类型的故事在我国民
间也广为流传,本文即是解读这一类型的民间故事的固定模式及文化
内涵。
关键词:灰姑娘固定模式文化内涵
“灰姑娘”可谓是世界上流传最广、最受人们欢迎的民间故事。
它超越了时间、地点和民族的限制。
“灰姑娘”的故事从老一辈的口中传入下一代人幼小的心灵,从民间到银幕代代传承下去。
“灰姑娘型”故事在中国可谓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的,唐代段成式的笔记小说《酉阳杂姐》中的《叶限》, 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关于灰姑娘故事的完整记载。
“灰姑娘”型的故事在我国民间也是广为流传,本文即是对这一类型的民间故事的固定模式及文化内涵进行解读。
一、
中国境内流传的灰姑娘型故事,异文已达72 篇,流传于21 个民族之中。
这些故事形态各异,但基本上都是有一个共同的母体和固定模式:后母的虐待,奇异宝物的相助,命运转折的契机,特殊的身份验证,嫁给了王子获得幸福。
(1)后母的虐待
以最早的“灰姑娘”《叶限》为例:“南人相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
娶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慧,善淘金,父爱之。
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
”[1]父亲死后,叶限遭到后母的虐待,这与西方的“灰姑娘”辛德瑞拉多有相似之处。
格林兄弟的民间童话《灰姑娘》中,主人公因为受后母虐待,整日干着家里最脏最累的活。
干完活就坐在壁炉旁的灰堆上,或者干脆就躺在炉灰里睡觉。
(2)奇异宝物的相助
宝物相助是民间故事中最常见的情节,在灰姑娘型故事中起了重要作用。
“在故事里,灰姑娘叶限从孤苦无依、受尽后母虐待到成为陀汉国的‘上妇’,她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性的、可以说是前后霄壤相别的变化,那么,在民间故事的逻辑中就必须借助神奇的、超自然的力量的帮助。
”[2]于是,在《叶限》故事里,就出现了一条“赤鳍金目”的小鱼,最后鱼骨头成为了故事的转机,给了叶限能参加洞节的鲜衣金履,最后经过特殊的身份验证,嫁给了王子。
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中流传的“灰姑娘”型故事也有宝物相助的情节。
毗邻青藏高原或处于青藏高原边缘的彝、普米、纳西、傣等民族流传的此型故事对亲生母亲化身为动物这一母题的叙述, 采取一种比《叶限》更为古老的形态。
这些故事中的神奇动物都是母亲被外界超自然的力量(妖魔、巫术等) 所害化身而成的, 不是现在普遍流行的母亲自然死亡, 灵魂幻化成其他神奇动物,进而帮助自己的亲生女儿。
在另外一些民族的传说中宝物有了变型,但是也是要有神奇力量的相助。
(3)命运转折的契机
平凡的贫家女要遇到改变自己命运的上层人物,必须通过一个特殊的契机。
在格林童话中辛特瑞拉通过一场舞会被王子认识,而我国的叶限则是通过一个特殊的带有少数民族气息的节日“洞节”,来改变自己命运的。
“及洞节,
母往,令女守庭果。
女伺母行远,亦往,衣翠纺上衣,蹑金履。
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
’母亦疑之。
女觉,遽反,遂遗一只履,为洞人所得”
[1]
中国灰姑娘型故事命运转折契机母题的具体形态是女主人公参加男女择配活动的节日, 在我国西南和中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中至今还流行着这种传统的择
配方式。
(4)特殊的身份验证
“以鞋验婚”似乎是“灰姑娘主题中经常出现的情节,从辛特瑞拉的水晶鞋到叶限的金履都是验证她们身份的重要工具,“洞人遂货其履于陀汗国。
国主得之,命其左右履之,足小者,履减一寸。
乃令一国妇人履之,竟无一称者。
其轻如毛,履石无声。
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栲掠之,竟不知所从来。
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既遍历人家捕之,若有女履者,捕之以告。
陀汗王怪之,乃搜其室,得叶限,令履之而信。
叶限因衣翠纺衣,蹑履而进,色若天人也。
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
”[1]
在中国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存在着“以鞋定情,以鞋验婚”的习俗。
因为鞋与“谐”同音,有百年好合,白头偕老之意。
在瑶族婚礼,京族男女定情,贵州黎平侗族的定亲仪式都有这种习俗,以寓百年好合之决,可见“鞋”在南方少数民族婚俗中所占的地位。
除了“以鞋验婚”这一方式外,在其他“灰姑娘”型故事中还有其他的验证身份的方式。
“在埋母亲尸骨的地方长出一棵奇异树, 只有女主人公才能拨出它(《金鲤鱼》) ; 以赤脚过宝剑的方式鉴别真假主人公(《聪明的阿妩》)”。
[3] (5)嫁给了王子
改变女主人公命运的都是身份特殊的男主人公,在“灰姑娘”型故事中也不例外。
辛特瑞拉与王子结合,从此“灰姑娘和王子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而叶限也是通过陀汉国国王来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从一个孤女变成了“上妇”。
二、
在民间,当文字还未被广泛接受时,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就是最好的教科书。
民间故事通过讲述代代相传,在这些引人入胜的小故事里蕴含着无尽的人生道理,有着很好的道德教化功用,让听故事的人在记住故事的同时也接受了故事所潜在指向的道德意义。
除了教育功用外,民间故事还能反映民间最普遍认同的社会价值观,在深得民众喜爱的“灰姑娘”型故事中也蕴含这深刻的文化内涵。
(1)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善良的小女儿最后会的到幸福,而恶毒的后母会得到坏的下场,这是“灰姑娘”型故事中最重要的教育意义。
“时尝得一鳞,二寸余,赪鳍金目,遂潜养于盆水。
日日长,易数器,大不能受,乃投于后池中。
女所得余食,辄沉以食之。
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
他人至,不复出。
”叶限用善良的心饲养着小鱼,最后成为了在神奇鱼骨的帮助下转变的命运。
然而,她恶毒的后母最后的下场却是“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的可悲下场。
中国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古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叶限的故事验证了这个道理,同时也使这一道理深入人心,让人们在接受“灰姑娘”的同时,也接受她善良的心。
(2)婚姻改变女子命运
“灰姑娘”型故事中,丈夫的身份都是王子、国王、贵公子等,都是地位
与金钱的象征,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灰姑娘”婚后能够与男主人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在叙事上大都采取“落难女子与多情王子”模式。
这种结尾也恰恰反映出了民众普遍认同的一种社会价值观——婚姻改变女子命运。
“‘灰姑娘’故事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传讲不绝,与其寄托着人们对美好婚姻的向往密不可分,它承载了民众内心爱与被爱的情感需要,形成了深藏于老百姓内心的“灰姑娘情结”。
封建时期的中国,女子大多处于社会底层,属于典型的弱势群体。
要想改变自己不幸的命运,她们很大程度上只能渴求拥有圆满的婚姻。
”[4]时至今日,不仅中国,在世界范围内,人们都常常把那些由平民嫁给贵族或富豪而命运陡转的女子称为“灰姑娘”,比如英国王妃戴安娜,和最近嫁入英国王室的凯特·米德尔顿,都被冠以“灰姑娘”的称号。
有些故事随着社会的变更和时间的推移逐渐被人们所遗忘甚至消亡,而灰姑娘型故事以其自身的魅力而被不断的讲述、充实和精心锤炼, ,历经千年,它仍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灰姑娘”身上所承载着的善良人们的美好愿望和民众的社会价值观还将代代传承下去。
总之,只要人类追求真善美的脚步不停歇,“灰姑娘”就不会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