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及原因对策分析天门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工业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经过多年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县域经济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金融支持方面一、金融支持滞后较为突出。
县域经济的发展面临着金融支持的断层。
首先,国有商业银行将信贷投向、金融服务等瞄准大型项目、大中型企业。
在遵循信贷管理要求和审慎经营原则的前提下,还要求中小企业提供合规有效的担保,在一定程度上将中小企业的准入门坎提高,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
其次,农村信用社服务县域经济力不从心,信贷实力不强,资产质量低,经营效益低下,目前呈现出点多面广、个体实力低下毫无优势,无力抵御大的金融风险,难以满足县域工业发展的需要。
现在的县域金融发展呈现出这样一个局面:国有商业银行实行战略转移,准备放弃县域市场,农村信用社受其自身缺陷及规模的制约,难以承担起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任,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断层已经开始形成。
二、金融支持滞后的原因(一)银行金融机构萎缩,功能弱化,服务下降。
一是由于企业改革力度加大,转置破产过程中一些企业借改革之机假破产,真逃债,致使银行债务落空,银行经济效益下降,国有商业银行为了提高效益实行机构调整,开始裁撤基层网点。
中国建设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逐渐撤销乡镇的网点,农村信用合作社也开始加快网点的裁撤进程。
二是商业银行贷款增量趋缓或减少,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的资金流转受到严重影响。
以2006年为例,06年全市金融机构累计发放贷款177001万元,而同期金融机构吸收的存款总额为1043285万元贷款仅占吸纳存款的百分之十左右。
在累计发放的贷款中,有155792万元的短期贷款,而企业为购买设备和科技研发所需的中长期贷款额为12146万元,仅占累计贷款总额的百分之十不到。
而商业银行给工业发放的累计贷款额约为19439万元,和上年同期处于一个水平,显然难以满足工业扩张式发展的需求。
(二)资金外流,县域范围内信贷萎缩,县域经济资金分流严重,加剧资金供求的矛盾。
一是商业银行体制改革,贷款权限逐渐上收,信贷开始大规模向大中城市、大中型企业和大型开发项目集中,出现了欠发达地区吸纳存款而向发达地区发放贷款的局面。
导致上存资金比重高,县域资金大量外流。
06年全市金融机构吸纳的存款总额为104328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4037万元,增长比例百分之十以上。
而相比同期各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总额为416975万元,占所吸纳的存款的百分之四十不到;贷款与去年同期相比的增加额为40626万元,增长比例仅为百分之九,与吸纳的存款增长数不协调。
而06年商业银行的行内资金往来为398779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15911万元,增长势头强劲,还有继续增加的趋势。
县域经济体的存款图做他人嫁衣,出现金融机构控制的资金越大越不利于本地经济发展的情况。
二是邮政储蓄的快速发展,加剧了资金的外流速度。
今年来邮局采取各种措施吸纳社会储蓄。
06年全市邮政储蓄总额为218923万元,已经占据了全市存款将近百分之二十的市场份额。
而所吸纳的这些存款并不是转而发放给企业用作生产基金,这在很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信贷的发展。
(三)县域经济体企业实力有限,担保难,社会信用环境差。
一是缺乏一个社会性的公共担保机构,而随着金融机构管理考核力度的加强,经营性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审慎性提高,导致了金融机构对企业发放贷款难。
二是社会信用环境差,影响信贷资金正常有效的投入。
县域经济的工业大多是以原材料加工为主的,规模偏小,难以满足银行的信贷条件。
而很多企业社会信用观念淡薄,不主动归还贷款,拖欠银行本息,有的甚至借改制和破产逃脱银行债务,金融债权难以维护,恶化信贷环境。
三、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一)金融机构要转变观念,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也应该兼顾公平,加大对中小型工业企业的支持力度,造福一方。
要改革现有的贷款审批程序,建立起适合中小型企业特点的高效贷款审批机制。
对县域经济中有市场、有效益、有前景的中小型企业加大信贷的支持力度。
从一般资源加工型企业资金需求急、数额小的特点出发,尽快制定审批程序,解决企业燃眉之急。
商业银行还应从县域经济的实际出发,尽快制定符合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特征和需求的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标准,提升企业信用等级,进而完善整个社会的信用状况,促进中小企业融资。
(二)改革现行的邮政储蓄资金返还体制,将邮政储蓄来源于县域的资金返还给当地金融机构以支持当地信贷规模的扩大,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三)整治社会信用环境,创建良好信贷氛围。
一是尽快建立中小企业信贷担保机构,从制度上为银行规避风险,切实为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创造条件。
二是加大信贷资金的追查力度,坚决打击各种逃脱银行债务的行为,构建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维护金融资产安全。
三是作为中央银行的人民银行要担起责任,加强对信贷工作的督导和引导,对给予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金融机构的信贷给与一定程度的优惠,鼓励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体的信贷行为。
(四)优化产业结构,改善金融服务。
一是金融机构要建立起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重点放在提高信贷资产的质量、优化信贷结构和防范信贷风险上。
二是建立健全风险评估与控制体系,加强对贷款的立项、调查、审核和决策,建立以检查监督为内容的全方位信贷资产质量风险决策管理体制。
产业集聚方面一、产业集聚存在的问题。
产业集群依靠内部联系网络,能够有力推动当地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
很多国家的地方政府通过培育地方产业集群,使本地生产系统的内力和国际资源的外力有效结合,提高了区域竞争力,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天门市为推进本地经济的发展,近几年制订了“一区、三园、七个工业集中区”的总体布局,实现工业企业的集中和产业集聚。
但是目前天门市工业园区的发展还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工业园区内的企业确实有很大的相关性,但是并没有进入很好的内部自我强化的良性循环过程,难以形成滚雪球般的集聚效应。
仅以岳口工业园为例,岳口工业园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就是化工业,目前主要有三大化工企业:成田、健康集团和福林化工,这三家企业都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他们彼此空间距离就较远,没有什么大的联系,没有形成经济资源共享的局面。
其它工业园区也有这样的情况。
其次,工业园区仅仅是同类型相关联的企业的简单迭加,没有相应的服务机构。
以天门经济开发区为例,其重点发展产业之一的电子产业只注重产量的提高,并不注重自我研发,仅仅是通过与外地高校的联姻来获取一些科技成果从而转化为产品。
再次,征地是制约工业园积聚的重要因素,工业园所在地的农民因为土地与企业时常发生冲突。
二、解决产业集聚问题,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
(一)合理布局,科学编制工业园区与发展规划。
科学的园区规划是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实现工业集聚集约发展的重要基础。
要切实根据本市实际编制发展规划,强化园区的主体功能规划,体现各自的发展方向、特色和优势,坚持“一园一区”,实现差异化。
各园区要根据产品属性和原材料配套、污染治理等相关因素,合理规划不同工业区域,做到生产及配套设施利用最大化。
同时规划中小企业创业园,吸引小企业、微型企业进入园区集中发展,一起做大做强。
(二)打好平台,提升园区中和服务功能。
完善的综合服务是能吸引企业向园区集中的重要条件,“一区三园”除抓紧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外,要为大中型企业的进入做好准备,提升园区的公共水平,特别是科技服务水平,解决工业生产技术的瓶劲问题。
(三)多法并举,解决土地瓶颈问题。
解决企业用地难,应从开源节流、创新机制等多方面努力。
一是建设用地年度指标要优先考虑工业园区经济的需要。
二是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加大土地整理力度,抓紧探索土地置换,迁村腾地等办法。
三是进一步加大集约节约用地制度,“一区三园“要重点考虑项目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税收贡献率等入驻门坎。
大力推进标准化厂房建设,探索重大项目分期、分批供地的方法,综合解决土地问题。
科学技术方面一、工业科技存在的问题科学技术是推动几经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技术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市科技创新的最终目标。
建立有效制度、组织和机制,鼓励和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关键。
目前,天门市工业发展在科技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导致工业发展受到极大制约。
科学研究的原始性缺乏、成果转化不力、政府科研投资不足等是制约科学技术应用发展的三大难题。
二、工业科技存在问题的原因(一)只注重效率的提高,而看不到最深层次的效益问题,不注重科技的开发。
一是县域经济的企业大多都是资源加工型的,由于不用真正的去开发资源的最终价值,只是从事简单的来料加工或组装,这就使得县域内的科技发展缺乏原动力。
二是企业观念过于陈旧,没有注意到科技的研发与应用问题。
以福林化工为例,整个厂区单独空出一个地方存放生产肥料后的废品,仅仅将他们以低价卖出。
但是如果注意到废物的再利用,完全可以采用一定技术以此为原料开发出洗涤用品,将产品链进一步深化或扩展。
三是缺乏一定的社会支持,社会在引导科技发展方面不得力。
以06年为例,政府的科学支出仅为25万元,甚至比去年同期还减少了一万元,虽然用于整个科技方面的支出有将近八百万元,但还是可以看出政府只注重基础设施中的硬实力,而不注重软实力的发展。
(二)科技成果转化不得力,使得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缺乏实效,难以形成良性循环。
2006年全市获得市级以上奖励的科技成果135项,专利申请76项。
但是大多专利及成果都没能转化为本地区的现实生产力,而是以多种形式卖出。
就以剥花机为例,这种机器被一位农民制造出来后马上就被挖走拿去试建生产线投产,本地缺乏相应的成果转化机制或支持技术创业机制。
(三)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难以担当科技创造的重任,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科技成果推陈出新的进程,也限制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06年,全市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有73156人,占全市六岁以上人口的4.5%,占工业从业人数的比例将是微乎其微。
从而可以看出具有专业知识或技术的人更少,成为科技普及与应用的重大阻力。
三、解决工业科技问题的措施。
(一)转变观念,摈弃粗放型的经营方式,向着集约化、科技化发展。
一是要正确认识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和作用。
技术是将投入转化为产出的方法和手段,它决定着生产的资源种类,决定着一个社会可用的资源量,能够大大的通过增加总投入而扩大总产出;技术还能提高投入要素的边际生产能力,节约投入要素,通过节约资源而相对的增加投入扩大产出。
技术的运用程度直接关系到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完成。
二是在实际生产中,企业要多运用科技成果,转变效率促进经济发展的陈旧观念,更多的注重效益的提高。
让科技能节约资源创造价值的作用体现出来,这样科技的发展就有了企业的支撑,就不再缺乏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