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人物列传:戴维斯(William Morris Davis)美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美国地理学奠基人,曾译W.M.台维斯。
1850年2月12日生于费城,1934年2月5日卒于帕萨迪纳。
1869年毕业于哈佛大学,1890~1912年任哈佛大学教授。
还先后任过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教授和德国柏林大学、法国巴黎大学访问教授。
曾去法国、英国考察和讲学,旅行世界各大洲。
组织过1912年美国地理学会(AGS)横贯北美大陆考察。
是美国地理学家协会(AAG)的发起人之一,曾任美国地理学家协会主席和美国地质学会(AGI)会长。
William Morris Davis (1850~1934)1889和1890年,戴维斯先后发表《宾夕法尼亚的河流和河谷》、《新泽西北部的河流和河谷》两篇论文,提出侵蚀轮回学说,用发生学观点解释地貌的发生和发展,推动了地貌学的发展,并产生广泛影响。
后又发表多篇论文补充和修改侵蚀轮回说。
戴维斯深入研究了美国西部和东部地区的地貌发育,探讨了珊瑚礁成因等问题。
他致力于改进教学方法,推动了地理教育在美国的发展。
主要著作有《自然地理学》(1898)、《地理学论文集》(1909)、《珊瑚礁问题》(1928)等。
地学人物列传:孙鸿烈孙鸿烈,1932年1月31日出生,河南濮阳人。
土壤地理与土地资源学家,中国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与区域开发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长期领导青藏高原综合研究,1987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孙鸿烈在做报告曾任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国家青藏高原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全国第八、第九届人大常委、人大环资委委员。
国际科学联合会(ICSU)副主席,国际喜马拉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ICIMOD)理事,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中方首席专家等职。
1954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化学系。
1960年中国科学院沈阳林业土壤研究所研究生毕业。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研究员、主任。
50年代起长期从事农业自然资源及区域综合开发方面的考察研究。
70年代起主持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组织多学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具体领导实施。
提出了可更新资源的整体性、多宜性、区域性与有限负荷等特性,强调将自然资源作为整体系统进行综合研究。
从全国性资源环境问题、区域性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战略、典型地区资源合理开发治理与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倡导并领导建立了生态系统试验观测研究网络,把资源环境的研究推向深入阶段。
地学人物列传:林超林超(1909~1990 )中国地理学家。
1909年4月13日生于广东揭阳。
1930年中山大学毕业,留校任教。
1934年入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学系进修,1938年获博士学位。
回国后历任中山大学地理系教授兼系主任,中国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1950年起,先后任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教授,并担任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地理学报编委、中国地名委员会学术顾问等职。
50年代以前,他主要从事人文地理学研究,曾在广东、云南、四川、新疆等地进行地理考察,主要著作有《嘉陵江流域地理考察报告》下卷(与楼同茂等合著,1946)和有关四川省的经济地理论文。
20世纪50年代后,致力于中国自然地理教学和综合自然地理、自然区划、土地类型的研究,对北京附近地区进行多次实地考察,发表了《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界线问题》(1962)、《中国土地类型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与李寿深合著,1981)、《国外土地类型研究的发展》(1984)、《华北区自然地理》(英文,1984)、《中国区域地理学的发展》(英文,1984)等。
他对地名学和中国地理学史也进行了专题研究。
林超先生生平主要活动简表1909年4月13日出生于广东省揭阳县(今揭阳市)。
1926年考取奖学金入岭南大学文科。
1927年转入中山大学哲学系。
1929年进中山大学地质地理系,师从瑞士教授汉姆学地质学,随德国教授克勒脱纳(Credner)学自然地理学。
1930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后即留校,并被聘为地理系助教,成为克勒脱纳的得力助手。
1934年以优异成绩考取中英庚款留学生,往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系,从世界著名地理学家罗士培(Roxby)教授学习。
1938年获得利物浦大学博士学位,随即归国就任中山大学教授和地理系主任,同年又被破格任命为中山大学理学院代院长。
1939年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40年参与筹建中国地理研究所,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人文地理研究组组长和所长。
1942年兼任复旦大学教授。
1947年兼任金陵女子大学教授。
1949年代表中国赴里斯本参加国际地理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为中国在国际地理学界争得了应有的地位,从此中国成为国际地理联合会的正式成员。
1950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1952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并历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名誉理事,该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地理学报》编委,北京地理学会副理事长、顾问,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兼《地理学卷》编辑委员会主任,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兼地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中国地名委员会学术顾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编纂委员会学术顾问,中国地名研究会顾问,国际地理联合会景观综合工作组成员,加拿大景观生态和管理学会终身会员,北京市第五届、第六届政协委员。
1954年参与拟定当时最完备的全国自然地理区划。
1969年10月随队赴鲤鱼洲北大分校。
1978年次年始,总结国内综合自然地理的经验,介绍国外的理论与发展趋势,发表了有关论文。
培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1989年5月4日北京地理学会与北京大学地理系共同举办学术讨论会,庆祝林超先生八十寿辰。
1990年8月国际地理学会亚太区会议在北京大学召开,林超在会上用流利的英语发表了论文《解放前的中国地理教育》。
1990年6月1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2岁。
后葬于万安公墓。
维达尔-白兰士 P.(Paul Vidal de la Blache)法国地理学家,法国近代地理学的创建人。
1845年1月22日生于佩兹纳斯,1918年4月5日卒于塔马里斯。
1866年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1872年获博士学位。
1872年起先后任南锡大学(1872~1877)、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877~1898)、巴黎大学(1898~1918)教授。
1891年创办《地理年鉴》。
Paul Vidal de la Blache (1845~1918)维达尔-白兰士致力于人文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研究,认为地理学家的特殊任务是阐述自然和人文条件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
他反对“环境决定论”的思想,提出“可能论”的人地相关论点,认为自然环境提供了许多可能性,而环境的利用取决于人的选择。
他坚持地理学研究应该集中在个别区域上,认为地理学家的主要贡献在于划出有用的自然区域或地区。
维达尔-白兰士的地理思想一直受到法国地理学家的推崇,被誉为“维达尔传统”。
他长期任教,培养了许多地理学人才,形成具有特色的法国地理学派。
维达尔-白兰士的主要著作有《法国地理学概貌》(1903)、《地理学的独特性质》(1913)和《法国的东部地区》(1917)、《人文地理学原理》(1922,由E.de马东整理出版)等。
地学家列传: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德国自然科学家,近代地理学创建人之一。
1769年9月14日生于柏林,1859年5月6日卒于同地。
出身贵族家庭。
1789年入格丁根大学,1790~1792年在弗雷堡矿业学院学习地质学,并旅行西欧各地。
后到普鲁士矿产部供职,从事植物学、地质学、气象学研究。
1793年任矿产部高级矿务师。
1797年辞去政府官职,筹划出外旅行。
1799年6月至1804年6月,和法国植物学家A.J.A.邦普朗去美洲考察了奥里诺科河流域和安第斯山等地区,到过委内瑞拉、哥伦比亚、智利、秘鲁、巴西、古巴、墨西哥和美国,广泛观察自然现象和居民生活,采集了大量植物和地质标本,测定经度、地形高度、地磁和其他地球物理现象,作了大量的考察记录、图表和日记,这些资料成为后来几十年撰写科学论著的主要资料来源和依据。
1808~1827年与邦普朗在巴黎用近20年时间整理分析考察资料,用法文写成30卷的《新大陆热带地区旅行记》。
1827年迁回柏林。
曾在柏林大学举办自然地理专题讲座,参与建立柏林地理学会的工作,并组织第一次国际科学会议(1828)。
1829年应俄国政府邀请,到西伯利亚考察,曾到达中国边界,并在回途中考察里海。
晚年在柏林从事著书和讲学,写成《宇宙》(5卷)一书。
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洪堡的科学活动涉及地理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气象学和生物学等各个方面。
他把自然界作为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一个整体,对不同地域、不同环境的现象进行比较研究。
他认为有关自然或物质世界的知识可分为3类:①按形态和内容作分类研究的现象,即根据相似的特点而分类的现象(例如植物学、动物学、地理学)。
它们是系统的科学,是描述自然史或自然现象志。
②讨论现存的各现象组合的历史科学──动物、植物和岩石的发展史。
它们研究的是地球的历史。
③地球科学。
研究地表各种现象的分布或排列。
洪堡对这一类曾下过各种不同的名称,如地理学、地球理论、自然地理学等。
他称地理学为“地球描述”,目的是研究现象的空间分布、空间关系和相互依存。
洪堡注重野外观察和现象的描述,其科学研究方法是经验的和归纳的。
洪堡在科学上的主要贡献包括:首创世界等温线图,指出气候不仅受纬度影响,而且与海拔高度、离海远近、风向等因素有关;研究了气候带分布、温度垂直递减率、大陆东西岸的温度差异、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候、地形对气候的形成作用;发现植物分布的水平分异和垂直分异性,论述气候同植物分布的水平分异和垂直分异的关系,得出植物形态随高度而变化的结论;根据植被景观的不同,将世界分成16个区,确立了植物区系的概念,创建了植物地理学;首次绘制地形剖面图,进行地质、地理研究;指出火山分布与地下裂隙的关系;认识到地层愈深温度愈高的现象;发现美洲、欧洲、亚洲在地质上的相似性;根据地磁测量得出地磁强度从极地向赤道递减的规律;根据海水物理性质的研究,用图解法说明洋流;发现秘鲁寒流(又名“洪堡寒流”)。
此外,还促进了沸点高度计的发明和山地测量学的发展。
洪堡的科学考察和著作对近代科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宇宙》(全名为《宇宙:物质世界概要》)是洪堡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反映了他追求自然界统一的思想,汇集了洪堡一生的研究和发现,全书共5卷,分别于1845、1847、1850、1858、1862年出版。
第1卷是关于宇宙全貌的概述;第2卷是历代对自然风光的论说和人类致力于发现及描述地球的历史过程;第3卷论述天体空间的法则;第4卷讲地球;第5卷是根据他死后遗留下的大量笔记付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