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类认识的宇宙及对宇宙的探索

人类认识的宇宙及对宇宙的探索


主要 内容:
一、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
二、宇宙中的地球
三、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五、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一、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
1、天体类型:恒星、星云、行星、流星体、彗星、 卫星和星际物质。 又可分为:人造天体:冲出地球大气层之外的人造物质
自然天体
注意:流星体、流星现象与陨石之间的关系
C、意大利、西班牙
D、印度、巴基斯坦
五、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1、宇宙探索的发展
①古代幻想阶段
②开创新时代--原苏联1957 年10月发射卫星
③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入 太空时代
航天器从无人到有人的发展
1961年,苏联发射第一颗载人飞船,将 宇航员加加林送入地球轨道,从而开辟了人 类航天的新纪元。
B宇宙探测使人类进一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而且还影响和
改变人们的生活 C空间资源的开发无需走国际化道路 D人们利用卫星除军事侦察、寻找资源、为飞机导航外,其他 活动暂时还不行 4、人们幻想建立“空间城”,不是因为 A宇宙空间极其辽阔
C (

B地球上人口越来越多
C宇宙空气清新
D宇宙中有丰富的资源
5、下列不属于宇宙空间的垃圾的是( C ) A寿命终止的航天器 B人造卫星爆炸产生的碎片
a、公转轨道从北天极看呈逆时针 b、哈雷彗星轨道从北天极看呈顺时针 c、行星公转轨道具有“同向性”、 “共面性”、“近圆性” d、火星与木星之间有“小行星带” e、木星的质量和体积最大 f、土星的卫星最多
分析行星公转轨道图:
3、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地球所处的宇 宙环境条件 (外因) 大小行星绕日公转方向一致, 而且绕日公转轨道面几乎在 同一个平面上。大小行星各 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 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 境。 适宜的温度 原始大气
2、天体系统
河外星系 (星系) 总 恒星世界 星 中心天体:太阳 系 银河系 太阳系 八大行星及卫星系统 中心天体:地球 地月系 卫星:月球
其他七大行星 小行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
二、宇宙中的地球
1、特点 普通性: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特殊性:是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
2、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 类地行星 巨行星 远日行星
(2)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 耀斑爆发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电离层,引起电离层的扰动。 (3)对地球磁场的影响: 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流(太阳风)使磁场受到扰动, 产生“磁暴”现象;极地地区可能会出现“极光”现象。
(2007上海)2007年4月,美国宇航局发表了太空探测器拍摄到的太阳三 维图象。这是人类首次从三维视角观测太阳活动。目前,人们对太阳活动的 正确认识之一是( A)
特点
辽阔 高真空环境 强辐射环境 失重环境
艺术家绘出的太阳能飞船在星际间飞行时情景
开发利用
a发展太空采矿业; b设想将小行星牵引到月球或陨落在地 球上的指定地点进行冶炼。
3、宇宙环境的保护
所谓“太空垃圾” 是指那些工作寿命终止的航天器、 卫星;意外或有意爆炸的航天器 产生的碎片;宇航员扔出舱外的 垃圾等。
Hale Waihona Puke 原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

地球适宜的自身 条件(内因)
日地距离适中 地球自转、公转周期适当 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 地球内部物质运动,促 进了海洋的形成
液态水
(2007上海)2007年4月,欧洲天文学家首次发现一颗有生命迹象 的太阳系外行星。该行星可能适宜生命存在的主要依据是( B) A 、行星上有岩石与土壤 C 、行星的表面比较平坦 B 、行星上有液态水与适宜的温度 D 、行星接受来自恒星的辐射能量
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层: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三层
2、太阳活动的类型: (1)黑子:出现在光球层,周期为11年,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2)耀斑:出现在色球层,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3)日珥:出现在色球层。 (1)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一定的相关性。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降水的年际变化与黑子的变化周期有
高考考点的分析
1、考核内容上:八大行星、太阳活动、太阳辐射能
及宇宙环境探测是命题的重点。
2、考核形式上: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且大多与时
事背景相结合。
3、命题趋势:
A、以时事背景为切入点,考查宇宙资源、人类 对宇宙现象的认识
B、直接以区域太阳辐射能分布图为背景,考查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太阳辐射分布规律等知识。
(2004上海)2004年3月,美国“机遇号”火星车找到火星可能 有过适合生命栖居环境的依据,主要是在火星表面发现( C ) A 、显示生命起源与演化的化石 B、大量被流行体撞击的坑穴
C 、曾被水浸润过的迹象
D、适合生命呼吸的大气
(2005广东)在20世纪末,多国天文学家通过国际性的合作研究, 观测并测量出一遥远的旋涡星系,该星系与地球的距离为( D )
动力;②是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
5、中国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 ①分布:a最丰富区—青藏高原?
b最贫乏区—四川盆地? ②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 A、太阳高度角(最主要因素):纬度越低,越丰富 B、大气厚度、密度:地势越高,大气越稀薄,密度越小 C、大气的透明度:晴天,透明度高;污染少的地区,透明度高
C陨石
D航天员仍出的垃圾
6、宇宙开发,需要国际合作,不是因为(
A宇宙开发的规模大
C

B宇宙开发活动的投资多
C宇宙开发活动占地面积大 D宇宙开发活动技术要求高
A、黑子增多增大时耀斑也频繁爆发
B、太阳活动会引发极光、流星雨、磁暴
C、太阳风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D、光球层到日冕层依次出现黑子、太阳风、耀斑 (2004上海春季)北京时间2003年10月29日14时13分,太阳风暴袭 击地球,太阳日冕抛出的大量带电粒子流击中地球磁场,产生了强磁暴。 当时,不少地方出现了绚丽多彩的极光,美国北部一些电网出现了电流 急冲现象。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这次到达地球的带电粒子流来自于( D ) A、光球层 B、色球层 C、日珥 D、日冕层 2、除美国外,下列国家中最有可能欣赏到极光的一组是( B) A、英国、墨西哥 B、加拿大、挪威
A空间垃圾就是指宇航员遗弃的生活垃圾
B由于空间垃圾与航天器之间的相对速度较小,不会对 航天器构成威胁
C目前太空垃圾数目在增加,而体积在减小 D为了保持太空清洁,人们将停止工作的卫星推到其他 轨道 上,或把损坏的卫星带回地球
3、有关人类宇宙探测的发展,叙述正确的是(
B )
A虽然人类随着载人航天器进入宇宙,但还是无法对月球、大 行星进行逼近观测和直接取样
清除办法: 1.将停止工作的卫星推到其他轨道上
2.用航天飞机将损坏的卫星带回地球
太空垃圾击穿美国 航天器太阳帆板
3.对碎片进行低空处理,使其在大气 层中燃烧 4.研究新型航天用品,减少太空垃圾 的产生
课堂练习:
1、开发宇宙能源资源,主要开发的是
( B )
A重力能 B太阳能 C风能 D天体引力能
2、关于宇宙中太空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1970年4月14日,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从此, 我国跻身于世界航空科技的大国行列。
1971年,苏联发射第一个空间站。 1981年,美国第一次发射可 以再次使用的航天飞机。
从1957年到1981年的24年中: 人类对宇宙空间的认识已经从 空间探索阶段,逐步 进入到了空间开发利用的新阶段。
2、开发宇宙
A 、140多亿个天文单位 B、140多亿年 C、140多亿千米 D、140多亿光年
(2005江苏)太阳系中,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 A、地球 B、水星 C、金星 D、火星
B

三、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发射能量 2、能量来源:核聚变反应 3、太阳常数:8.24J/c㎡· min 4、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水、大气、生物活动的主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