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主观题专项训练
(一)(2019·济南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某研学旅行小组7月选择下图中的“三江并流”保护区进行地理考察,考察中发现:崇山峻岭中,并肩奔腾着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条大河,壮观的雪山冰川、险峻的丹霞峰丛和灿烂的喀斯特台地都在此“安家落户”,成为世界上蕴藏最丰富的地质地貌博物馆。
“三江并流”地区有100多座海拔5 000 m以上、造型迥异的雪山。
与雪山相伴的是静立的原始森林和星罗棋布的数百个冰蚀湖泊,然而好多的峡谷谷底却有荒漠分布,河畔荒凉一片。
“三江并流”地区占中国国土面积不到0.4%,却拥有全国20%以上的高等植物和全国25%的动物种数,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库”,也是我国中药资源和民族药资源的重要宝库。
(1)简要说明三江并行奔流自然奇观的形成原因。
(2)“三江并流”保护区属于湿润的亚热带地区,但大多的峡谷河畔却因干旱而荒凉一片。
请运用地理学原理解释干热河谷形成的自然原因。
(3)分析“三江并流”地区国家级保护动植物种类较多的原因。
(4)说明如何依托生物多样性,实现“三江并流”地区的脱贫致富。
解析:(1)可从山地及河流形成角度分析。
(2)可从地形对降水的影响角度分析。
(3)可从纬度、垂直地带性及地形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角度分析。
(4)可从产业选择及延长产业链角度分析。
答案:(1)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引发了横断山脉的急剧隆升;在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流水的侵蚀和切割作用,形成河谷;高山与大江交替分布,形成世界上独有的三江并行奔流的自然奇观。
(2)“三江并流”地区山高谷深、山脉走向大体上垂直于西南季风或者东南季风,山脉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背风坡的下沉气流还具有增温效应,致使河谷干旱;白天,山坡接受太阳光热较多,山坡上的暖空气不断膨胀上升,并在山谷的上空积聚下沉,加剧了河谷底部干热环境的形成。
(3)“三江并流”地区由于纬度低,山高谷深,海拔差异大,垂直带谱复杂,动植物种类众多;高山峻岭,山高谷深,气候复杂,局地小气候类型多,动植物种类独特;“三江并流”地区山脉为南北走向,因此这里成为亚欧大陆生物物种南来北往的主要通道和避难所;独特的地质地貌也保护了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完整的生态体系。
(4)发展旅游业,提高收入,实现脱贫致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发展特色农业,有利于因地制宜,充分发挥生物多样性的优势;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二)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沙丁鱼喜冷水,好群居,以大量的浮游生物为食。
厄加勒斯浅滩(如下图)是南半球沙丁鱼的主要集聚地,但每年5-7月,当一股低温的沿岸流在厄加勒斯浅滩出现并向北流动时,沙丁鱼便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大迁徙。
数以十亿计的沙丁鱼聚拢在一起,形成了数千米长,宽达1 km,厚数十米的“鱼带”,跋涉1 000多千米迁徙到德班附近海域。
(1)说明厄加勒斯浅滩成为南半球沙丁鱼主要集聚水域的原因。
(8分)
(2)分析厄加勒斯浅滩出现的沿岸流对沙丁鱼大迁徙的有利影响。
(8分)
(3)说出沙丁鱼大迁徙期间德班的常见天气特点。
(6分)
解析:(1)读材料可知,“沙丁鱼喜冷水”,说明厄加勒斯浅滩水温低,适合沙丁鱼生存;“以大量的浮游生物为食”,说明厄加勒斯浅滩浮游生物多,为沙丁鱼提供食物;“好群居”说明沙丁鱼需要较大的生存空间,由图可知,厄加勒斯浅滩面积大,为沙丁鱼群居提供广阔的生存空间。
(2)读材料可知,“低温的沿岸流”为沙丁鱼提供了冷水生存环境;“向北流动”则与沙丁鱼迁徙方向一致,利于沙丁鱼顺流迁徙;同时由图可知,沿岸流与厄加勒斯暖流交汇,为沙丁鱼带来丰富饵料。
(3)沙丁鱼大迁徙时间为每年5-7月,此时为南半球冬季,且南非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大陆南部形成高压,盛行下沉气流,晴天多、风力小。
答案:(1)厄加勒斯浅滩位于非洲大陆的最南端,受西风漂流的影响,水温低,适合沙丁鱼生存;浅滩水域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浮游生物多,为沙丁鱼提供食物;厄加勒斯浅
滩面积大,为沙丁鱼群居提供广阔的生存空间。
(2)5-7月,气压带、风带北移,受西风带控制,厄加勒斯浅滩出现的沿岸流向北(东北)流动,利于沙丁鱼顺流迁徙;该沿岸流属于冷水流,降低了德班附近海域水温,为沙丁鱼提供了冷水生存环境;该沿岸流(冷水流)与外海的厄加勒斯暖流交汇,搅动起深海的营养物质,为沙丁鱼带来丰富饵料。
(3)多晴天,云量少;风力较弱;气温较低,昼夜温差较大。
(三)研学旅行是围绕当地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开展实地考察与研究性学习的集体旅行。
2017年7月,某科考协会组织上海中学生赴格陵兰岛研学旅行。
为确保旅行体验与安全性,此次研学旅行沿格陵兰岛西海岸航行,沿途登岸开展实地考察与短途徒步探险(图)。
说明此次研学旅行选择沿格陵兰岛西海岸航行的原因,并根据当地独特的自然景观与现象提出研学内容(至少2项)。
解析:此次研学旅行选择沿格陵兰岛西海岸航行是因为格陵兰岛纬度高,地表为冰雪覆盖,陆地交通不便;根据图示,西海岸峡湾众多,海上考察价值高;且西海岸浮冰较少,航行安全性高;从图中可以看出,西海岸沿岸有多个居民点,提供住宿与物资补给,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航行安全度还可以兼顾人文景观考察。
研学内容合理即可。
答案:原因:冰雪覆盖,陆路交通不便;峡湾众多,海上考察价值高;西海岸浮冰较少,航行安全性高;沿岸多居民点,提供住宿与物资补给,兼顾人文景观考察。
研学内容:略。
(四)(2019·汕头模拟)下图为我国盐地碱蓬分布区。
盐地碱蓬是生长于海滨、湖边、荒漠低处的一种典型的盐碱指示植物。
碱蓬不仅是可供人食用的美食,也是野生动物赖以栖息的乐园,还可以作为工业原料。
此外,碱蓬能够吸收土壤中的盐分和重金属,扮演着盐碱地“拯救者”和污染物“清洁工”的角色。
分析碱蓬对盐碱地土壤的改良作用及大规模开发利用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答案:作用:生长过程中能吸收一定盐分和重金属,从而降低土壤含盐量,减轻土壤污染;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植被覆盖能减少水分蒸发,减少地表盐分积累。
不利影响:盐地碱蓬大量减少会造成土壤及地表盐分和重金属增多,加重盐碱化和土壤污染程度;内陆地区盐碱地荒滩裸露,风沙侵蚀加重;盐碱地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恶化。
(五)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贵州是我国能源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煤炭资源储量位居全国第5位,埋藏浅,煤质好;年水电资源经济可开发量为752.42亿千瓦时,约占全国的5%。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贵州充分发挥有水有煤、水火互济的能源优势,成为“西电东送”的主要省份。
下图为贵州省主要自然资源、生物质能及铁路线分布图。
(1)简述贵州建设能源基地的有利自然条件。
(2)分析贵州省“西电东送”的区位优势。
(3)贵州省形成煤—电—煤化工、煤—电—有色金属冶炼、煤—电—建材等多种一体化经营模式,评价这样做的意义。
(4)列举贵州省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可开发的新能源。
解析:(1)结合材料中的数字判断贵州水能及煤炭资源丰富;结合“贵州充分发挥有水有煤、水火互济的能源优势”分析其具有独特的水火互补优势;根据分布图判断贵州水能分布集中,便于开发;结合材料可知贵州煤炭资源埋藏浅,煤质好。
(2)结合贵州省的位置分析,贵州省与广东省等电力需求量大的地区距离近,输电成本较低,竞争优势明显。
(3)结合材料可知贵州省煤炭资源丰富,会向外输出煤炭,而西南地区交通不便,采用多种一体化经营模式可以减轻煤炭外运压力;采用多种一体化经营模式可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也可以实现煤炭的洁净利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降低生产成本,减轻环境压力;增加经营模式,可增加电力行业的抗风险能力等。
(4)根据图中小油桐、蓖麻、栾树的分布状况可判断生物质能丰富,根据贵州省的位置可判断该地地热能丰富,根据气候特点和纬度位置等判断该地有太阳能资源可供利用。
答案:(1)贵州省水能及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具有水火互补的独特优势;水能资源分布集中;煤炭资源埋藏浅,煤质好。
(2)贵州省距广东省等用电量大的地区近;电力输送距离短,竞争优势明显。
(3)减轻煤炭外运压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推进煤炭的洁净利用;降低产品的综合成本;增加行业的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等。
(任答4点即可)
(4)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能等。
(任答2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