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教案、讲稿07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教案、讲稿07

潍坊学院教案讲稿第四节广播电视深度报道实用采访技法(2)五、声东击西法记者采访某一新闻事件,必须向事件的各方当事人了解情况,而针对一些负面性的事件,有关当事人往往拒绝接受新闻媒体的采访,有的时候,记者为了了解情况不得不采取声乐击西的办法,以采访报道其他新闻事件的名义约见当事人,把真正要询问的问题隐含在—系列问话之中。

比如,山东电视台齐鲁频道记者杨杰、尹永铸采制的报道《“改革”改出52个镇领导》,记者报道了这样的新闻事件: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减少吃财政饭的乡镇干部数量,山东省从2001年开始进行大规模乡镇合并,可是一年多之后,记者在山东菏泽市的一些乡镇采访发现,合并完成后农民负担非但没有减下来,乡镇官员数量却有了大幅度增长。

这一报道具有深刻而广泛的意义,近年来,中国广大农村的发展步伐缓慢,特别是在很多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因为农产品大量过剩而导致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人们看到的现象是农民增产不增收,与此同时,需要农民养活的基层吃财政饭的乡镇干部却越来越多,农民负担越来越重,而且干部多了,位置有限,一个媳妇多个婆婆,办事效率低下,程序复杂,矛盾和问题日渐突出。

这一电视报道没有采用令人炫目的特别制作手法,只是运用了最简单最基本的电视画面和同期声的组合,但恰恰是几段同期声运用构成了全片最精彩的部分:某镇镇长对着记者的摄像机介绍自己镇里的干部数量:“8个?12个副镇长?13个副镇长。

12个副书记。

副镇长、副书记、人大主任、政协主席,总共52个。

”这个镇的一位工作人员也抱怨说:“这么多领导,谁分管哪一摊子,谁该找哪个办事,你别说老百姓不清楚,就是合并乡镇后,我们这些机关干部,哪个干部管我们、怎么管,现在还摘不清。

”而镇党委书记更是在话筒前解释着自己“丐帮帮主”绰号的由来:“顾名思义,就是说我得要饭吃,领着十多万人,光这些财政供养人员就1500多人,所以收入跟不上那就得要饭,所以就给我了个外号,叫丐帮帮主。

我们这是由马岭岗、二郎庙和解元集这三个乡镇合并的,合并后简称‘马二解’,‘马二解’听不明白就成了,‘马二姐’了。

所以他们说,你这个丐帮帮主还配了个夫人,叫马二姐。

”在采访手记中,记者杨杰介绍说上述精彩音像就是通过声东击西的采访方法得到的:“你拿着话筒直接问镇长书记你们这里有多少镇级领导,肯定是得不到答案,所以我们采用了迂回战术,到菏泽我们是带着其他题目来的,以我们先采访了一些与乡镇合并没有关联的问题,然后告诉镇长采访已经结束了,大家随便聊聊天——当然,摄像机并没有关掉——聊天的话题自然是回到了乡镇合并的主题,而为了让镇长透露这个镇的真实情况,提前几天我们就一直接触镑镇领导,起码混了个脸熟,为闲聊时可以无话不谈做好铺垫。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虽然不太光明,但好在我们用最直接的方式得到了我们想要了解的信息。

”六、抓住矛盾采访记者在采访报道一些情况复杂头绪纷繁的事件时,常常会碰到事件各方当事人说法不一、难辨真的的情况,一时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记者抓不到头绪报道无法进行下去,这种情况下,一个采访诀窍是紧紧抓住矛盾不放:各方当事人叙述的矛盾点、叙述与常理相悖的矛盾点、当事人叙述与记者所见所闻的矛盾点等等。

矛盾点往往就是新闻事件的关键和核心,抓住一个个矛盾进行论证采访,就会找出真相。

例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记者采制的连续报道《助学贷款遭遇尴尬》,涉及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记者就是运用抓住矛盾采访的方法。

安徽淮南师范学院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徐怀斌给记者订来电话,反映他交不上拖欠学校的学费,学校就不许他参加毕业考试,不许毕业。

徐怀斌说,自己家在农村,家庭非常贫困,实在交不起学费,而不能毕业,就无法找到工作,更还不起钱了。

听起来,学校的做法不对,应该让学生毕业。

记者由此展开调查采访,却发现学校的管理者们也是一肚子委屈:安徽淮南师范学院学生拖大学费现象十分严重,一年拖欠几百万,已经影响了学校正常的工作和进一步发展。

从历年的情况看,如果让拖欠学费的学生都顺利毕业,那就会有更多的人不交学费。

这么一说,学校的极端做法也有些道理。

那么,学生们为什么这么大量拖欠学费呢?学校说,也不是学生们恶意拖欠,实在是因为全校贫困生太多,达28%,国家明确规定不能让一个大学生因为贫困而失学,所以当初就没有把这些交不起学费的学生拒之门外。

看起来,谁都有道理,可是矛盾怎么解决呢?学校一方和学生们都说:解决的办法有,那就是申请国家助学贷款。

但是当地的几家银行都不愿意受理贫困生的贷款,这才发生了这样的矛盾。

记者又到银行了解,没想到银行方面更有着充足的理由:不是我银行不想给贫困生贷款,而是因为自从国家推行助学贷款政策以来,银行就面临还款难的风险。

你贷了款就不还,学生毕业后我连人都找不着了,朝谁要钱去?这又形成了一个矛盾。

真是剪不断理还乱,种种矛盾交织在一起:贫困大学生指责学校不该因为自己交不起学费就不让毕业,学校指责贫困学生不该大量拖欠学费导致学校正常工作受到影响,学生和学校又一起指责银行不积极落实国家助学贷款工作,银行反过来也指责学校和学生不配合工作,贷了款就不还。

各方站在自己的立场上都有各方的道理,问题像踢皮球一样传来传去又回到原来位置,不知该怎么解决。

在这种情况下,记者静下心来,牢牢抓住一个个矛盾,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终于采制成三集连续报道《助学贷款遭遇尴尬》,由一个学生欠费的个案调查开去,引出国家大学生助学贷款政策的制度缺陷、操作问题,全篇报道分为:一个大学生的烦恼、学校遭遇学生欠费困境、助学贷款面临的信用危机、助学贷款的根本出路——建立社会信用体系。

报道播出后,引发社会各界热烈讨论,许多媒体转载报道,国家教育部、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也进—步重视这个问题,并研究修改有关政策。

七、限制提问法记者采访某一负面性的新闻事件,常常遇到当事人出于种种考虑而回避记者的提问,有时记者不得不设置一些特殊的采访条件与环境,使得被访者正面回答提问。

具体分两种情况。

一是记者在采访中故意设置圈套,使被采访对象不知不觉中了圈套。

1994年11月15日吉林博物馆的火灾事件引起厂很多人的关注,《焦点访谈》记者也赶到现场,记者发现了火灾起源是个夜总会。

抓住这点进行了深挖调查,发现这是一家没有经过消防许可验收的娱乐场所,片中对吉林市副市长徐祚祥的一段采访和紧接着在新闻发布会上对文化局副局长赵廷贵的采访就属于设置圈套式采访。

还有的时候,记者是采取另一种语言设置,抛开通常的开放式问句,明确提出“是不是……”的闭合式问题。

因为对开放式提问,回答者可以敷衍塞责、答非所问;而针对闭合式提问,回答范围很明确,“是”或者“非”,回答者很难回避这样的问题。

比如,上面我们分析过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节目2002年播出的报道《与神话较量的人》,在采访临近结尾的时候,记者希望刘姝威明确指出造成蓝田事件的根本原因,记者先是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刘姝威没有正面回答,记者又进一步追问闭合性问题,最终得到了被访人的明确回答,成为全篇报道最精彩最点睛的一笔。

当记者已经知道答案,但要被采访对象亲自说出来,这是通常采用只能回答“是”或“不是”的闭合式问题,通常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八、追问法当记者发现被采访对象的谈话中有漏洞时,应该继续追问,同样会得到希望的答案。

如果明明可以追问,而没有问,就失去了一次通过来访论证的机会。

如某台制作的报道《镇》,说的是基层政府虚报数字的问题。

为了保证计划生育工作,上报的指标为零,某镇领导要求各超生户,在上面抽查时回避。

在报道结尾部分,记者问该镇党委书记“回避”的意思是什么。

党委书记说:“回避的意思就是流动人口到这里来打工或者做个小啥小生意,很快就走了,对这些人我们没办法查,所以叫把这个事情回避了。

记者问:“对流动人口不能报的通知中有没有注明?”党委书记说:“这没注明。

”记者问这个问题是想说明,流动人口也应该上报。

其实记者可以问一个更尖锐的问题。

在报道的前半部分,记者采访了一些“回避”的村民,如果这段采访是在对镇党委书记的采访之间,记者只需要问一句,那某某某是外来的流动人口吗?因为记者心里有数——这个人是本村的。

镇党委书记的谎言就不攻自破了。

九、侧面印证法侧面印证法,又叫勾推采访法。

所谓“勾推法”,“说的是唐朝是一个官员,在审案时,不先问原告与被告,而先问他们身边的人,这样有助于了解案件的真相。

勾椎采访法就借用此名,意指在新闻采访中,不先把‘新闻的主角’定位采访对象,而先以与新闻相关的人作为采访对象。

”记者采访某一负面性的新闻事件,针对有的当事人不希望事件曝光而拒绝接受新闻媒体采访的情况,记者不能因为对方不接受采访就放弃报道任务,有时可以从侧面、非直接相关人处得到信息或者有关证据,弥补这部分缺失,完成报道。

十、整合认识法记者采访报道的过程,就是一个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而认识事物就离不开社会环境、历史背景。

因此记者在采访中,应该有整体意识,把事件、人物放到整个事件的系统中去认识,有的时候仅仅局限在个体环境中去判断的话,会无意中放大有关人员的责任过失,偏离了新闻报道的客观真实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