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剂学教案第三章

药剂学教案第三章

3.药材经过提取除去了大部分药材组织及部分无效成分,相应地提高了制剂中有效成分的浓度,减少了服药体积,可增加制剂的稳定性,有利于药效的发挥。
4.浸出药剂也含有一定量高分子物质、黏液汁、多糖、酶类等无效杂质,在贮存过程中,常因胶体陈化,或因酶的作用致使有效成分发生分解,而产生沉淀或变质等,影响外观和药效。
1、常温下浸渍多在14天以上;
2、热浸渍(40~60℃)时间可缩短,一般为3~7天;
3、多次浸渍法(即重浸渍法)。
浸渍法适宜于带黏性的药材、无组织结构的药材、新鲜及易于膨胀的药材的浸取,尤其适用于有效成分遇热易挥发或易破坏的药材。
第二节浸出原理
一、浸出过程
(一)浸润与渗透阶段
(二)解吸附与溶解阶段
(三)扩散阶段
(四)置换阶段
二、影响浸出的主要因素
(一)药材性质
1、药材粒度
2、药材成分
(二)浸出溶剂
1、用量
2、溶剂的PH
(三)浸出工艺条件
1、浸出温度
2、浸出时间、
3、浸出压力
4、浓度梯度
5、其他
[评价矫正]
1、浸出药剂的含义是什么?
1、水性浸出药剂
指在一定加热条件下,药材用水浸出而制成一类药剂,如汤剂、中药合剂等。
2、醇性浸出药剂
指在一定条件下,药材用适当浓度的乙醇或酒浸提制成的制剂,如酊剂、酒剂、流浸膏剂等。
3、含糖浸出药剂
一般系指在水浸出药剂的基础上,经浓缩等处理后,加入适量蔗糖(蜂蜜)或其它辅料制成,如煎膏剂(膏滋)、颗粒剂等。
2.了解药材原材料的预处理。
重难点:
★重点:常用浸出方法概念、操作与适用范围。
▲难点:常用浸出方法操作。
课后记:
任课老师:邱妍川年月日教研室主任:年月日
教学内容及方法
备注[提问]Βιβλιοθήκη 1、浸出药剂的含义是什么?
2、浸出药剂有哪些类型?
3、浸出药剂有哪些特点?
[展示目标]
1.掌握常用浸出方法概念、操作与适用范围。
3、浸出药剂有哪些特点?
[布置作业]
看书复习本节内容。
开题展示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案(首页)
课程:药剂学
单元(章)
第三章浸出制剂(二)
课题:§3浸出药剂的制备
学时
2
教学资源:教材:《药剂学》张琦岩主编
教学类型:讲授
专业班次
08gz4
授课日期
知识与能力要求:
学习要求:1.掌握常用浸出方法概念、操作与适用范围。
举例:以阿片为原料制成的阿片酊中含有多种生物碱,具有镇痛和止泻功能,但从阿片粉中提出的吗啡虽有强烈的镇痛作用,却无明显的止泻功效。
2.浸出药剂药效比较缓和持久,毒性较低。
例如莨菪浸膏中的东莨菪内酯,可提高莨菪碱对肠黏膜组织的亲和性,促进其吸收,延长莨菪碱在肠管中的停留时间,使莨菪浸膏具有作用缓和、持久、毒性低特点。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案(首页)
课程:药剂学
单元(章)
第三章浸出制剂(一)
课题:§1概述§2浸出原理
学时
2
教学资源:教材:《药剂学》张琦岩主编
教学类型:讲授
专业班次
08gz2,3
授课日期
知识与能力要求:
学习要求:1.掌握浸出药剂的概念,了解浸出药剂的发展。
2.掌握浸出药剂的类型、浸出药剂的特点。
3.熟悉影响浸出的因素
二、浸出药剂的溶剂与浸出辅助剂
浸出溶剂系指用于浸出药材中可溶性成分的液体。浸出后所得到的液体叫浸出液。浸出后的残留物叫药渣。
为保证浸出药剂的质量,浸出溶剂应达到以下要求:①应能最大限度的溶解和浸出有效成分,而尽量避免浸出无效成分或有害物质;②本身无药理作用;③不与药材中有效成分发生不应有的化学反应,不影响含量测定;④经济、易得、使用安全等。
[引导达标]
同学们,你们吃过中药吗?熬过中药吗?你们家里面泡有药酒吗?其实这些看起来很简单的药物应用方式,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浸出药剂。
第三章浸出药剂
第一节概述
一、浸出药剂的概念与特点
(一)概念
浸出药剂系指用适当的溶剂和方法,从药材中浸出有效成分所制成的供内服或外用的药物制剂。
(二)浸出药剂的类型
浸出药剂因溶剂、浸出方法和制成剂型不同,可分为以下四类
2.了解药材原材料的预处理。
[引导达标]
上次课我们学习了浸出药剂的概念、特点和浸出原理,今天我们要学习浸出药剂的制备方法。
第三章浸出药剂
第三节浸出药剂的制备
一、药材原材料的预处理
(一)药材品质检验
(二)药材的粉碎:粒度是影响浸出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药材的炮制
★二、常用浸出方法
(一)煎煮法
煎煮法系将药材加水煎煮去渣取汁的方法。
4.了解浸出过程。
重难点:
★重点:浸出药剂的类型、特点。
▲难点:浸出药剂的特点。
课后记:
任课老师:刘葵年月日教研室主任:年月日
教学内容及方法
备注
[提问]
1、增溶的含义是什么?
2、影响增溶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展示目标]
1.掌握浸出药剂的概念,了解浸出药剂的发展。
2.掌握浸出药剂的类型、浸出药剂的特点。
4、精制浸出药剂
指用适当溶剂浸出后,浸出液经过适当精制处理而制成的药剂,如中药注射剂、片剂、滴丸剂等。
(三)浸出药剂的特点
浸出药剂组成比较复杂,成品除含有效成分、辅助成分外,往往还含有一定量的无效成分或有害物质。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浸出药剂具有药材所含各种成分的综合作用,有利于发挥药材成分的多效性。
(二)浸渍法
浸渍法是将药材用适当的溶剂在常温或温热条件下浸泡,使其所含有效成分浸出的一种方法。其操作如下:取适当粉碎的药材,置于有盖容器中,加入溶剂适量密盖,搅拌或振摇,浸渍3~5天,倾取上清液,再加溶剂适量,依法浸渍至有效成分充分浸出,合并浸出液,加溶剂至规定量后,静置24小时,滤过,即得。
根据药材性质不同,可采用:
其一般操作如下:原则“沸前武火,沸后文火”
取规定的药材,适当粉碎成粗粉,置适宜煎煮器中,加适量水使浸没药材,浸泡适宜时间后加热至沸,保持微沸一定时间,分离煎出液,药渣依次煎2~3次,收集各煎出液,滤过后,低温浓缩至规定浓度,再制成规定的制剂。
煎煮法适用于有效成分能溶于水,且对湿、热均稳定的药材。
缺点:杂质较多;易霉变、腐败;不耐热及挥发性成分在煎煮过程中易被破坏或挥发而损失
常用的浸出溶剂按其极性不同可分为:极性浸出溶剂(如水),半极性浸出溶剂(如乙醇、丙酮等)和非极性浸出溶剂(如乙醚、氯仿、石油醚等)。此外常在浸出溶剂中加入浸出辅助剂(如酸、碱、甘油、表面活性剂等)以增加浸出效能和浸出成分的溶解度及制品的稳定性,并能除去或减少某些杂质。浸出溶剂以及浸出辅助剂的理化特性与适用范围在《天然药物化学》中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