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宝:佛:佛陀——“觉者”(正觉——对一切法的性质相状如实的了解;等觉或遍觉——使别人觉悟;圆觉或无上觉——最高最圆满境界)法:佛所说的法——三宝的核心,“任持自性,轨生物解”僧:佛的出家弟子的团体——僧伽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出家弟子)、邬波索迦、邬波斯迦(在家弟子)如来:“真如”,一切法的真实状况。
佛经解释“乘真如之道而来”、“如实而来”;“佛陀”的异名。
阿弥陀佛:无量的光明。
南无:“那摩”,敬礼。
轮:以轮来比喻佛所说法,佛的法轮出现于世,一切不正确的见解、不善的法都破碎无余。
佛陀第一次说法,叫“初转法轮”。
三大系:巴利语系(小乘佛教,上座部佛教)、汉语系、藏语系戒律(开遮持犯):开——出家戒条中,本是不得触犯的,在某种情况下可开许。
遮——在某种情况下可开,通常情况下又不得违犯。
佛教基本教义:目标:成佛哲学基础:缘起论、业力论三法印(基本原则):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四谛(教义基本内容):苦(说世间的苦)、集(苦的原因)、灭(苦的消灭)、道(灭苦的方法)三无漏学(实践程序):持戒、修定、证慧特点:以人为本位;以解脱为中心;以禅观亲证为认识的基础和解脱实践的终极;否定性辩证法和真俗二重真理观缘起论:缘起:诸法由因缘而起。
一切事物或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待的互存关系和条件(因——关系缘——条件)。
“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同时的互相依存关系:师生关系,有师则有生,有生则有师,无师则不成生,无生则不成师。
——同时因果“此有故彼有”异时的互相依存关系:种子和芽,过去有了种子,今天才有芽,同时因为今天有芽,过去的种子才名为种子;另一方面看,种子灭即芽生时,芽生时即种子灭时。
——异时因果“此生故彼生”一切法必然在某种互相关系中存在,没有任何一个现象是绝待的存在。
世界就是这样由时间上无数的异时连续的因果,与空间上无数互相依存的关系组成。
缘起偈:“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缘起教义在佛教中重要地位十一义:1)无作者义2)有因生义3)离有情义4)依他起义5)无动作义6)性无常义7)刹那灭义8)因果相续无间断义9)种种因果品类别义10)因果更互相符顺义11)因果决定无杂乱义*四个重要论点:1)无造物主:承认“诸法因缘生”,不承认有独立的造物者,即“无作者义”。
(佛教没有否定婆罗门教的神,只是看做一种众生。
佛也受因果律支配)2)无我:离有情义依他起义“有情”是种种物质和精神要素的聚合体,任何要素又刹那依缘生灭,无固定独立的“有情”支配身心,即找不到“我”的存在身体——六大:地(骨肉)、水(血液)、火(暖气)、风(呼吸)、空(空隙)、识(精神活动)心理——五蕴(堆):色(人生的感觉器官五根:眼耳鼻舌身;感觉对象五境:色声香味触)、受(感觉)、想(印象:摄取事物相貌)、行(思维:推动身心活动的力量)、识(了别:对所认识的对象予以推理和判断)名色——组成“有情”的精神和物质要素。
名——精神要素,即受想行识四蕴(六大中识大);色——物质要素,地水火风空(必须互相结合变化)无动作义不承认因果之间有来去,承认由因生果,反对因变成果,虽讲六道轮回,但不承认有灵魂从这个身体投入另一个胎里去——从无我教义中延伸3)无常一切现象,皆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相待的关系,没有恒常的存在,表现为刹那刹那生灭,即“性无常义”和“刹那灭义”“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行”是迁流变动的意思,这个字的本身就包含了无常的意义。
“生灭”二字,实际上包括“生、住、异、灭”。
常见:主张“有恒常不变的事物”的见解断见:主张“现象灭了就不再生起”的见解佛法亦受“无常”支配:正法、像法、末法4)因果相续因缘所生的一切法,固然生灭无常,但又是相续不断的(竖的方面);因果品类有种种无量的差别,一类因产生一类果,如善因得善果(横的方面)。
*概括为两个论点1)无常生灭相续——包括刹那生灭和因果相续2)无我没有主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加“有漏皆苦”为四法印)有漏皆苦:漏即烦恼。
众生不明白一切法缘生缘灭、无常无我的道理,在无我的法上执着为“我”,或为“我所有”——惑,又称烦恼。
由烦恼而造业,烦恼和业引生未来或为天人,或为人、鬼、地狱的身心,又起烦恼,无限轮回。
六根本烦恼:三毒——贪(贪欲)、嗔(嗔恨)、痴(不知无常无我的道理)慢(傲慢)、疑(犹疑)、恶见(不正确的见解,如常见、断见)八苦:生苦(婴儿在胎出胎之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与所爱分离)、怨憎会苦(与所怨憎的聚会)、所求不得苦、五取蕴苦(取即烦恼,五取蕴即五蕴。
人的五蕴以烦恼为因而生,又能生烦恼,故曰取蕴。
五蕴刹那流变,为生老病死等苦所集,所以是苦)。
十二缘起——苦的缘起:1)老死。
缘何而有老死忧悲苦恼?——2)生。
有生即有死,生最重要条件——3)有。
有即存在,身口意所造业对招引的后果潜伏着一种“有”的力量,有业力为缘,则必有后果的生与死。
有的缘从何而来?——4)取。
追求执着之意,以自我为中心的追求引发身口意三业。
取的缘——5)爱。
爱即生命欲,有生命欲才有追求执着,由此造业。
爱取有同为生死的因——惑业苦的因果关系爱的发生——6)受。
感觉,对客观事物所起的苦乐之感,感觉激发生命的欲求,依存于——7)触。
根境识三者会合,才能发生触,因此触依存于——8)六入。
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传递色声香味触法(法即前五境遗存下的印象,是意根的对象)六境的机能。
六入依存于——9)名色。
身心合成的组成,六根依存于身心全体组织。
名色又依存于——10)识。
识虽是名色的一部分,亦是其中心部分,名色全体的成立依存于识,识又依存于名色。
11)行。
意义与“有”相同,从现在所造业看其潜伏的引生后果的力量为“有”,从现在已成熟的果看过去所造业为“行”。
识与名色是现在已熟的果,依存过去的“行”而起。
行依存于——12)无明。
对一切法缘生缘灭、无常无我的真实相不认识,特别是对自己身心只是因缘所生道理不能觉,以为有唯一的、作主宰的我,即“我执”,因之而有烦恼,而造业。
人生死痛苦的本源在于无明。
总结(“有漏皆苦”,苦谛与集谛之内容):无明、行是过去的惑和业——现在识、名色、六入、触、受的苦果——爱、取、有是现在的惑和业——未来生、老死的苦果涅槃寂静:(灭谛)涅槃是无漏,十二缘起的止灭。
涅槃意为圆寂。
现法涅槃——凡是属于不清净的污染的缘尽灭,无明转成为不污染的清净智慧,一切法上为清净智慧所照见的实相谛离。
有余涅槃——释迦牟尼三十岁证得涅槃,不过其肉身还是过去的惑、业之果的剩余。
道谛:以涅槃为目的,以生死根本烦恼为消灭对象,以戒定慧三学为方法戒:防止三业过失。
五戒——不杀、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戒——沙弥(不满二十岁)持的戒具足戒——比丘、比丘尼持的戒定:精神上既不昏沉又不纷驰的安和状态,将精神思想集中于任何一境之上,进而引发一种无漏智慧。
有世间的四禅、四无色定,有出世间的九次第定、三三昧等。
慧:分别一切法的自相(特殊性)与共相(一般性),通达四谛的道理,断除迷惑证悟真理。
三学修行法门:三十七道品八正道:1)正见(于一切法上见到无常无我缘起四谛之理而明确认识它使成为自己的知见);2)正思维:3)正语;4)正业(生活行动受正见指导,使三业合于法);5)正命(正当的生活方式);6)正精进(使身口意毫不松懈地向正见所指目的前进);7)正念(经常忆念正见);8)正定(在正见指导下修习进入无漏清净的禅定)五乘佛法:1)人乘——五戒令修持者得生人间。
2)天乘——十善教法令修持者得生天界。
3)声闻乘——“声”即听闻佛的言教。
四谛教法令人断除见惑和思惑,证得涅槃。
为证得现法涅槃,成阿罗汉,声闻乘要求修行者出家阿罗汉:修行者得到证悟的果位。
初果(断见惑);斯陀含果、阿含那果(断思惑);阿罗汉果(见惑思惑断除,证得涅槃,声闻乘中终极地位)4)独觉乘——没有佛法的年代,有人独自悟到缘起而得解脱,却不能将其说出。
5)菩萨乘——六度教法令修持者行菩萨道,经无数苦行,达佛果位。
小乘佛教:着重自己解脱大乘佛教:着重利他1)灭谛上进一步说“无住涅盘”:十二因缘灭只灭无明烦恼,而不是缘生缘灭的法。
佛的圆满觉悟境界,就能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在因缘生灭的世界中做“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之事,而随时安住在涅槃境界。
2)发展缘起论:法性空。
一切法皆因缘和合的现象,不仅破“人我执”,同时破“法我执”“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一切法“缘起性空”(大乘理论基础)。
色即五蕴中的色,指物质,“当体即空”——色是缘起所起,无实体,因此“色即是空”;因为无实性,故遇缘即起,所以“空即是色”。
“缘起性空”是宇宙万有的真实相状——“诸法实相”以实相为“一法印”3)发展缘起论:一法以一切法为缘而生起,又是生起一切法之缘。
因此“一切众生是我父母”,“视众生如一子”,特别发扬这种菩萨行人生观,鼓励六度和四摄的行为。
菩萨:自度度他,自觉觉他的人。
六度:波罗密多,意为从烦恼的此岸度到觉悟的彼岸。
六种到彼岸的方法1)布施——财施(物质)、无畏施(安全)、法施(真理)2)持戒——饶益有情戒(最根本,一切为了利益大众)、防一切恶行、修一切善行3)忍——“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不放弃救度众生的志愿4)精进——不懈努力于自度度他自觉觉他的事业5)禅定6)般若——即智慧,为自觉觉他而修禅定和智慧四摄:四个团结大众的条件,菩萨在众生中进行工作的方法1)布施;2)爱语(慈爱的言语和态度);3)利行(为大众利益服务);4)同事(使自己的生活活动与大众相同)五明:菩萨为利益众生,必须广学多闻1)声明(声韵学和语文学);2)工巧明(一切工艺、技术、算学、历数);3)医方明(医药学);4)因明(逻辑学);5)内明(佛学)有为法:一切依借因缘而有造作生灭的事物。
无为法:不依借因缘,本来不生灭的事物。
如涅槃、虚空。
上座部(说一切有部):我空法有论。
一切法的自体永恒存在,其作用的生起要依借于因缘。
大众部:我法两空论。
一切有为法依借因缘而生灭,仅仅在一刹那中有体和用。
中观学说:代表人物:龙树、提婆主张:诸法实相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空是一切法的真实相状。
1)一切法空建立在一切法互相依存的因果律之基础上。
2)此空不能认为是有,亦不能认为是无。
“非有非无,非生非灭”3)二谛:现象——世俗谛(相待的世间真理):种种现象和因果关系分明而有。
本质——胜义谛(绝待的真理):虽有万象差别,而当体空不可得,空与有在因缘所生法上是统一的。
二谛“二而不二”——“不坏假名,而说实相”(中道义)瑜伽学说:代表人物:无着、世亲主张:继承诸法实相论并加以发展,认为实相应有两方面,既不是有自性,也不是一切无所有,离开有与无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