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学案(湘教版选修6)基础达标练1.对生态系统正确的叙述有()①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几部分组成②人用双手创造了世界,所以人在生态系统中是生产者③消费者是那些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物的各种动物④分解者指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体叫做() A.生物群落B.生态系统C.生态平衡D.生物圈3.下列关于生态平衡的叙述,有明显错误的是()A.生态平衡是指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上的平衡B.生态平衡是相对的平衡C.滥伐森林,就会破坏生态平衡D.严重污染环境,也会破坏生态平衡4.生态系统之所以能够保持动态平衡,主要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A.物质和能量 B.食物链和食物网C.自动调节能力D.分解者读“某生态系统示意图”,完成5~6题。
5.该生态系统示意图中粗箭头表示()A.呼吸作用B.物质和能量的传输C.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作用D.食物链6.该生态系统示意图中,表示消费者的是()A.①②③ B.②③④C.③④⑤D.②④⑤7.滥伐森林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是()A.河流含沙量增大B.地下水位持续上升C.土壤肥力增加D.河流水位下降方法技巧练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小鱼刚刚隐约可见,翠鸟就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刹那间,叼起一条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
(1)文中的翠鸟在其所属生态系统成分中是____________,在食物链中是______________。
(2)文中描述的是一个生态系统吗?说明理由。
2.生态系统总是在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来推动自身的变化和发展,其发展过程为()A.不平衡→平衡→不平衡B.平衡→不平衡C.平衡→不平衡→平衡D.不平衡→平衡参考答案基础达标练1.C2.A3.A4.C5.B 6.B7.A方法技巧练1.(1)生物个体(次级)消费者(2)是。
2.C选修6第3章第2节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学案【问题探究】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3世纪以前,楼兰及其周围地区河湖众多,胡杨林茂盛,土地肥美,楼兰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但到了公元4世纪,楼兰的名字突然从中外文献中销声匿迹了。
如今,人们只看到距塔里木河河尾不远处,楼兰古城的遗址默默静卧,残垣断壁向人们诉说着昔日的辉煌和沧桑。
材料二在新疆塔里木河沿岸,分布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胡杨林带。
千百年来,胡杨林和塔里木河相依相偎,形成一条绿色长廊,紧紧锁住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库姆塔格沙漠急于扩张的沙舌。
长期以来,人们堵坝扒堤,引水漫灌,砍伐了大片胡杨林,发展了农牧业生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但是近20年来,流动沙丘步步逼近,蚕食着绿色走廊,大风、沙尘暴天气常席卷全疆,上千农牧民举家迁徙,沦为“生态难民”。
(1)楼兰为什么会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2)分析楼兰古城消失的原因。
(3)该地区的胡杨林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有什么作用?2、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按照1994年10月在巴黎签署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中的定义,“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材料二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现代人类社会面临的四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目前,我国荒漠化的土地面积已达267万平方千米,并以每年2 460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
右图为“影响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因素统计图”。
(1)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面积广大的自然原因主要是什么?造成新疆绿洲土地荒漠化的最主要人为原因是什么?(2)针对我国草原地区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现象,我们应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以防止日渐扩大的土地荒漠化?【当堂检测】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较低,但人工林面积居世界第一位。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四省中,广泛分布着以毛竹、杉木为主的速生用材林的是( )A.山东 B.江西 C.海南 D.甘肃2.近年来,建设防护林提倡多树种搭配的根本目的是( )A.追求森林产品多样化 B.美化林区环境C.降低植树成本 D.增强林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由于全球在气候、地形、土地使用制度和社会经济制度等方面千差万别,因此要结合各国各地区的区域特点和实际确定荒漠化的范畴。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和各地经济活动复杂,流水、风力、化学和物理四种营力过程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均属于荒漠化。
读材料和下图,完成3~5题。
3.我国下列地区及其主要的荒漠化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A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石漠化 B .黄土高原——盐渍化C .云贵高原——沙漠化 D .江南丘陵——红漠化4.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荒漠化的共同原因是( )①石灰岩广布、土壤发育浅薄 ②植被破坏③土层疏松、直立性强 ④降水集中,多暴雨⑤地表水缺乏A .①②③B .②④⑤C .①③⑤D .②③④5.有关我国荒漠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我国荒漠化的成因主要是风蚀和水蚀B .江南丘陵地区的荒漠化主要是风蚀作用产生的C .山西省土地荒漠化的发展与工矿、交通等基本建设有关D .松嫩平原西部的荒漠化主要原因是风蚀下图为“我国某河流中游水文观测站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变化图”。
读图,回答6~7题。
6.该流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A .土地沙漠化 B .水土流失 C .土壤盐碱化 D .地面沉降7.该环境问题易导致下游( )A .径流量减少,不易决堤泛滥 B .径流量增多,季节变化减小C .输沙量大,水库淤积严重 D .流速减慢,利于内河航运读下面漫画,回答8~9题。
8.此漫画可以用来说明( )A .骆驼是由羊进化来的B .草原逐渐进化为沙漠C .物种赖以生存的环境改变是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D .一个物种灭绝后,又有新的物种产生,因此,人们不必担心生物多样性的消失9.针对漫画中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A .保护和改善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防止进一步恶化B .物种灭绝是一种自然现象,对人类没有影响,所以可任其发展C .在此地区大面积植树造林,防止沙漠进一步恶化D .图示环境的变化与人类活动无关【课后提高】下表代表寒潮、酸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对四省区的危害程度(“+”号越多代表危害程度越高)。
据此完成1—3题。
1、甲和丙代表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 ①寒潮 ②酸雨 ③水土流失 ④土地荒漠化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2、乙类环境问题在广东省不严重的原因是( ) ①森林覆盖率高 ②地形 ③降水充沛 ④纬度位置A 、①②B 、②④C 、①③D 、③④3、为治理丁类环境问题,广东省采取的措施有( )A 、改进种植制度B 、优化燃料消费结构C 、退耕还牧D 、改善冬季供暖设施建设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油气资源丰富。
据此回答4—6题。
4、该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 )A 、地势较高,降水稀少B 、过度樵采、放牧和农垦C 、环境污染加剧D 、农业集约化经营5、西部大开发首先要( )A 、发展高新产业,加快城市化进程B 、人口外迁,减轻环境压力C 、治求改土,改造低产田D 、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6、“西气东输”的主要原因是()A、西部资源开发成本低 B、东部市场需求量大C、地势西高东低,便于管道输送 D、东部靠海,便于出口我国的淡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淡水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工农业生产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人们不得不大量开采地下水,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地下水枯竭的现象。
据此回答7—8题。
7、华北地区解决缺水问题的措施有()①跨流域调水②实施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提高水价,强化节水意识③缩小工农业生产规模,减少耗水量④科学种田,实施节水新技术⑤改造自然,实施人工降雨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③④⑤8、下列不属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环境问题是()A、潜水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区B、引起地面下沉,建筑物塌陷C、干旱、半干旱地区灌溉造成土壤盐渍化D、沿海地区海水入侵,地下水质变坏9.目前,我国的自然环境面临着极大的危机,一方面以城市为中心,以大气、水体、固体废弃物、噪声为重点的环境污染仍在加剧;另一方面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结合我国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地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B地区沙漠形成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C地区荒漠化加快的人为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D地区出现酸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简述酸雨的主要危害。
10.读我国南方部分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代表水土流失、酸雨危害、森林锐减、水体污染的图例依次A.甲、乙、丙、丁 B.乙、甲、丙、丁 C.丙、甲、丁、乙 D.丁、丙、乙、甲(2)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并直接威胁生物多样性的一类环境问题是A.甲 B.乙 C.丙 D.丁(3)试分析南方地区乙类环境问题严重的原因。
(4)防治甲类环境问题可采取那些措施?参考答案【问题探究】1、(1)塔里木河给楼兰地区带来丰富的水源,大片胡杨林保护了当地生态环境,发展了绿洲农业,使之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2)自然原因:南疆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温带荒漠分布广,容易引起沙漠扩张。
人类活动的原因:长期以来人类不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引水漫灌,使塔里木河流量锐减,造成大片胡杨林枯死;人们还砍伐胡杨林,毁林开荒,使森林资源衰竭,淡水资源匮乏,沙漠不断扩张,生态环境恶化,最终导致楼兰古城的消失。
(3)胡杨耐盐碱、生长快,是西北地区重要的造林树种,在该地区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调节气候等环境功能。
2、(1)干旱。
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当。
(2)退耕还草;确定合理载畜量;划区轮牧;建设人工草场等。
【当堂检测】1—2 BD 3—5 DB B 6—7 BC 8—9 CA【课后提高】1—3 BBB 4—6 BDB 7—8 AC9.(1)水土流失(或生态破坏)原因:黄土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植被破坏。
(2)B地区:气候干早,风力作用强劲。
C地区: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垦殖,使植被遭破坏。
(3)工业排放废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危害: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森林和农作物;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及人体健康。
10、(1)B(2)C(3)多为地表疏松层覆盖的石质山地;能源短缺导致乱砍滥伐。
(4)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开发新能源;引进新技术和新工艺;调整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