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导入优秀教案【篇一:最后一课优质课教案】《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同学们,在上新课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个科学家的故事。
(投影)故事发生在1976年,一位美籍华人科学家因发现J粒子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奖典礼上,这位美籍华人不用英语发言,而用中文。
这一异常举动,引起了世界强烈的反响,感动了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科学家是谁吗?(丁肇中)为什么引起了人们强烈的感动?(因为他深深的爱国情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充满爱国主义情怀的世界名篇,由法国著名的文学家都德创作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二、检查预习知道大家对课文都已经预习过了。
你们是怎样预习的呢?节号都标了吗?生词有没有注音?谁来把你圈出的词语告诉大家?我们标了节号,圈了生词,还有人圈了重点词语。
有没有人朗读过课文?读过的请举手。
三、了解背景《最后一课》发生的背景离我们还是比较久远的。
所以,我们先不妨先简要了解一下,也许感受之后,我们再来朗读,会有更清晰更明确的感受。
(投影,生读)1870年爆发的普法战争,法军大败。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地。
法国面临亡国的境地。
普鲁士政府为了永远统治这些地方,禁止这些地区的学校再教法语,只准教德语。
1873年法国作家都德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以刚发生的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反映了阿尔萨斯、洛林沦陷后,当地人们在侵略者强行禁止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以及对侵略者的仇恨。
于是《最后一课》的故事就诞生了。
四、初读课文我看到大家已经坐端正了,非常好!坐端正,拿好书,自由朗读课文。
读完后,要找出文中令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并简单阐述理由。
自己读自己的,哦,开始吧!(读后谈)这点点滴滴,零零碎碎无不体现法国人民对祖国的一片热爱。
五、研读赏析课文中,哪些内容与往常有变?(小组交流、补充,推荐发言)这方方面面,林林总总都缘于一次历史的巨变──阿尔萨斯和洛林变成普鲁士的土地!六、“我看人物”有人说韩麦尔先生随便懒散、自私自利,有人说韩麦尔先生随和忠诚、伟大崇高,你是怎么看待的?喜欢这个人物吗?为什么?关于小弗郎士:对这个人物,你是怎么看待的?说说自己的理由。
七、“我学我感”用一句歌词、一句格言或自己的语言总结一下你心目中的爱国主义意识。
(小组交流、接力)如:国家兴旺,匹夫有责;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这片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谁怜爱国千行泪;一寸山河一寸金??失去的东西就是值得留恋,即将离去的就是倍加可爱。
且不说神圣的领土、主权,那份沉甸甸的民族尊严让人撕心裂肺,痛不欲生,单是日常的工作、学习,那份淡淡的平凡生活也往往让人追悔莫及、肝肠欲断。
可通常情况是“今朝有乐今朝乐”,世人对待拥有总是抱着一种满不在乎、可有可无、随便无所谓的态度,而一旦拥有的成为既定的消逝时,才恍然醒悟。
当小弗郎士明白自己上的是最后一课时,心里有哪些情感?1、深情读出“最后一课意识”:2、此时此刻,小弗郎士百感交集,具体说说?(后悔,自责,惋惜,痛恨,尊敬,决心,学有所感的新奇与乐趣) 3、你平时是怎样对待上课的?请实话实说。
学生自由发言后,引导:我们真的有很多时候也这样想,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不过是一堂课而已,明天还不是照样上?少上多上有什么区别?先让自己轻松一下吧。
平时的散漫、随意、怠惰埋下学习效率低下、知识掌握肤浅、各项能力欠佳的恶果。
其实,每一天,每一堂,都是最后一课!珍惜幸福生活,珍惜美好校园,珍惜学习机会,应从每一个最后一课开始,如果我们时刻牢记自己上的是“最后一课”,也许你就是小弗郎士!那“无趣、无味、难懂、厌学”的课都变成了亲切、可爱、难忘的最后一课!你认为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两个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上,最成功的是什么?同样是刻画人物、体现人物的爱国情操,两个人物的刻画方法可否调换?为什么?在学生的畅所欲言中,大家达成一种共识:如果在最后一课上,对学生的描写是──小弗郎士的着装严肃而郑重;对老师的描写是──请韩麦尔先生缄默不语,一味心潮澎湃,这都将是荒唐可笑,不可理喻的,因而,外貌、心理活动固然人人可有,却非处处适用,贴切的描写永远是因人而异。
为了加强学生这种有意识的选择写作方法,便布置如下一份作业:确定自己熟悉的一个对象,创设对象的一个具体环境,选择能表现人物的一种最佳方法,写一片段作文。
【篇二:《最后一课》公开课教案 (吴翠芹)】最后一课教材分析:《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以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通过小弗朗士的所见所闻所感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了小弗朗士从幼稚到悔悟再到懂事的思想变化过程。
同时,小说通过不同角度的对比,表现了“最后一课”与往常上课的不同,展现了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全过程。
学情分析:经历一学期的初中学习,学生基本能通过预习掌握文章的大意,发现不懂的问题。
对记叙文这种文体比较熟悉,能找出记叙文六要素,能结合文本对主要人物进行一定的分析,知道刻画人物的几种方法,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
但对小说这种体裁只是略知一二,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的塑造,环境的作用所知并不多。
本课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接触到的第一篇规范的小说。
[整体设想]:《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小说将普法战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
教学这一课需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第二课时着重探讨小说的艺术特色,本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积累字词,熟悉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3、教育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做一个爱国的人,做一个大写的人![教学重点]: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从而引导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难点]: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教学方法:1、以读启发思考在学生朗读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适时加以点拨,努力做到读中有启,以启促读,精读解疑。
2扶—放—收结合先扶着学生研读重难点部分内容,然后放手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学习方法,自学理解其余部分内容,最后由师生讨论交流,小结课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课件2、 2、布置学生预习,自学生字词,结合工具书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同学们喜欢汉语吗?喜欢学语文吗?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
语言是民族的命脉,是民族的凝聚力,是民族独立的象征。
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而当一个民族即将亡国时,当这个民族的人民即将成为亡国奴时,当他们学习自己国家语言的权利都被剥夺时,人们的心情将会怎么样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二、目标展示:(大屏幕,指出重难点)检查预习:1、投影出示生字词,请同学们读准字音,记住字形提问:请同学们简介作者及写背景。
点明:位卑未敢忘国忧!2、投影出示:课文的体裁为短篇小说,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三、整体感知: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思考:“最后一课” 有什么含义?为什么这是“最后一课”?本文以_________线索,主要人物是:_____、____。
四、合作探究,深入研讨:高尔基说过: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
也就是说,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是随着情节变化而变化的。
这篇小说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性格,也是随情节的变化而变化的。
概括为:一个“变”字,两个人物1、一个“变” 字说人物:读课文,根据文章内容,以“小弗郎士过去;今天。
”的句式说话。
提示:扣住“变”字,不要求前后字数一致,尽量用原文词句2学生读文思考,组内交流3、班内交流,归结概括。
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都发生了那些变化?请大家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几个方面来谈小弗郎士的变化。
a、小弗郎士本来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他总是想着逃课,去找鸟窝,去溜冰,最讨厌课本,觉得它们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
而现在他觉得它们都是他的好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b、以前他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个很严厉的人,现在他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开始理解和同情韩麦尔先生,甚至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c、对于祖国,作为小学生的小弗郎士一开始并没有失去国土的悲痛,没有爱国的意识,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还觉得比学习有意思,而在最后一堂课上他懂得侵略者的意义,懂得去仇恨普鲁士的侵略者,说他们是“坏家伙”,成长为了一个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过度:是什么让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是他的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教育了他,是亡国的惨痛巨烈地震撼了他,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感染了他,更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进了他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强调: 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
4看来韩麦尔先生对于小弗郎士的影响非常大。
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以“韩麦尔先生是一个的人。
”的句式说话。
学生谈时提醒:自己思考准备回答的同时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进行补充。
教师调控为三种理解。
a、学生发言,认为韩麦尔先生①是一个可怜的人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③是一个严厉的人④是一个普通的人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个爱国的人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b、教师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
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①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镇上的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
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
有时还“玩忽职守”“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②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这是他给孩子们及镇上的人上的最后一次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
离开他工作40年的地方,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而且再也不能教法语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教一节课又一节课,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
这个可怜的人异常的难受,他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
脸色惨白,话也说不下去。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以表示对失去国土的敬意;对自己从前的工作态度进行了反省,对阿尔萨斯人进行了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面对即将要丧失的祖国语言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