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后一课》优秀教案设计

《最后一课》优秀教案设计

《最后一课》优秀教案设计《最后一课》优秀教案设计
文本分析:《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以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通过小弗朗士的所见所闻所感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了小弗朗士从幼稚到悔悟再到懂事的思想变化过程。

同时,小说通过不同角度的对比,表现了“最后一课”与往常上课的不同,展现了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全过程。

学情分析:经历一学期的初中学习,学生基本能通过预习掌握文章的大意,发现不懂的问题。

对记叙文这种文体比较熟悉,能找出记叙文六要素,能结合文本对主要人物进行一定的分析,知道刻画人物的几种方法,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

但对小说这种体裁只是略知一二,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的塑造,环境的作用所知并不多。

本课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接触到的第一篇规范的小说。

教学目标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结合奥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
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法
1、以读启发思考
在学生朗读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适时加以点拨,努
力做到读中有启,以启促读,精读解疑。

2扶—放—收结合
先扶着学生研读重难点部分内容,然后放手让学生
运用所掌握的学习方法,自学理解其余部分内容,最后
由师生讨论交流,小结课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

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

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
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2、简介课文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

法王拿
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

但不到两
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

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

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
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复述课文,
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
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序幕。

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
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开端。

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
之前教室里的情景。

——课前
第三个阶段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

——课上
第四个阶段高潮和结局。

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

——下课
4、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

——幼稚、怕提问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
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

——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平时上课最后一课
气氛
学生
教师
(3)分析第三阶段。

——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
不同?哪些语句能表达出这些思想?
(4)分析第四阶段。

——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
中显得崇高、伟大。

(5)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
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
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5、板书设计:
情节人物
小弗郎士
上学路上(序幕)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疑惑、诧异线
课上(发展)难受、懊悔索
下课(高潮和结局)悲愤、懂事
心理
第二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

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3、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
的眼睛里带走似的。

\"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
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
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
(同时指导朗读)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
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2)重点品读下课后那部分,体会韩麦尔先生神态、动作中所体现的爱国情感。

形成板书:
情节人物
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疑惑、诧异深情、悲痛
课上(发展)难受、懊悔思索、内疚
下课(高潮和结局)悲愤、懂事沉思、悲愤
(心理)(肖像、动作、语言)
3、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1)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
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
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
间和时代背景。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如:"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

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如:“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如;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拓展阅读:
(1)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一段文字。

《四世同堂》简介:
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

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精心挖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时都能体验到的由于入侵者的入侵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折磨。

(2)自读课本89---100的《最后一课》(郑振铎)、读《最后一课》(绿原)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授课:XXX。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