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5.洛阳是汉人居住区,如果把都城迁到那里, 会威胁我们的统治。
面对众多的守旧 反迁都势力,请你设 计一下孝文帝会用什 么更高明的手段达到 其迁都的目的?
北魏政权迁都洛 阳后,请你以旅游者 的身份谈一谈那里都 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变 化?
摆脱母权阴影说
孝文帝的父亲献文帝14岁继位,冯太后临朝称制,孝文帝自 幼由冯太后抚养,继位时仅5岁,冯太后再次执掌朝政,冯太后 聪明贤达,富有才干,孝文帝对其非常尊敬崇拜,在冯太后死后, 孝文帝在平城为其营造了一座规模巨大的陵墓,并在太后陵东侧 为自己修建了一座规模相对小的陵墓,表示要永远高山仰止般的 陪伴太后、忠于太后。他真的愿意葬入陪陵吗?真的愿意不论是 生前、还是死后都要笼罩在母权的阴影中吗?特别是平城是鲜卑 贵族的老窝,长期以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母权政治势力,这对孝 文帝掌握权力构成极大威胁。北魏的建立者拓跋硅、还有第三代 皇帝拓跋焘都是在这种内乱中被杀的。孝文帝为摆脱母权的阴影, 把皇权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它选择了“走为上”,于是便有了 太和十八年的迁都。
(2)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典 章制度;迁都洛阳。
(3)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民族传统。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 地制度数百年;其他措施加速了鲜卑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迁都洛阳 材料一 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
跋澄讨论迁都洛阳的问题。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知
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自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 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拓跋澄的回答是:“依 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
三.移风易俗 1.特点: 孝文帝亲自主持,以学习汉族 先进文化为目的
易胡服 讲汉话 改汉姓 通婚姻
2.内容
改籍贯
促进鲜卑族和汉族文化 的融合
3.意义
得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 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 统治模式的转化
1.有关均田制的几个问题
(1)得以推行的原因
①均田制的形成除了借鉴历史上的井田制,两晋 以来的与田、课田制等因素外,与北魏初年“计口授 田”的土地政策有着渊源关系。
2.孝文帝调整生产关系的表现 (1)调整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改革土地制度,颁布均田令, 将政府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耕种,不得买卖。一定程度 上使农民获得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推动了北方社会经济的 恢复与发展。 (2)调整产品分配形式,即改革赋税制度,实行租调制。规 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这一制度的建立 改变了原先赋税征收上的混乱现象,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 原来受庇于豪强的农民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这样,从事农业 生产的人口增多,国家的租调收入大为增加。 (3)调整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实行三长制和迁都洛阳,实 行汉化政策。三长制的实行保证了均田制的推行,加强了对地 方的控制,特别是对人民的控制。迁都洛阳加强了对中原的统 治,保证了改革的深入发展,有利于胡汉文化的融合和中华文 明的进一步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理解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比较、 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侧重考查比较能力。第(2)问考 查归纳概括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将除了均田制之外孝文帝改 革的措施罗列回答即可,回答时注意语言简练,只答措施,不 要把具体内容答上,以免答非所问。第(3)问考查分析能力,解 答时一定注意要求回答的内容限制,“溯源”即分析原因, “影响”一定要答出“土地分配方式”Biblioteka 影响。 答案:(1)按人口分配土地。
租调制
目的: 发展生产,缓和矛盾,巩固新生政权.
内容: 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粟二
石,帛或布一匹.
作用: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受庇于豪强
的农民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 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发展了生产,缓和 了矛盾,形成了以均田制为中心的一套 政治经济制度,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 后期改革奠定了基础.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意义
政权的巩固
奠定后期改革的基础
二、巧设计迁都洛阳 1. 原因
2. 过程 3. 影响
1.孝文帝自身的原因。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 教养之下,深受汉族文化影响,认为鲜卑族必须 学习汉族文化才能巩固政权,统一南北。
2.平城不宜为都。
(1)位置偏北,不能充分吸收汉族的文化制度,不利于 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2)周围多为游牧区,耕地少,粮 食产量有限。(3)长期为北魏都城,保守势力大,不利改革。 (4)北方出现强大少数民族柔然族,威胁其安全。
第2 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 一、卓有成效的新制 • 二、巧设计迁都洛阳 • 三、雷厉风行,移风易俗
一、卓有成效的新制
1.特点: 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建 立新制度取代旧制度
2.措施
1).俸禄制 2).均田制 3).三长制 4).租调制
俸禄制
吏治混乱,贪污严重,影响 原因: 财政收入,加深矛盾。
2.“课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 人可止。”产生此效果的改革措施是( )
A.实行官吏考核制
C.实行宗主督护制
B.实行俸禄制
D.实行三长制
解析:北魏改革实行三长制,三长直属州郡,原荫附 于豪强的荫户也将成为国家的编户,它的实施既可使征收租
3)军事:旧都受到北方柔 然的骚扰和威胁 4)地理:旧都偏居塞上,经 略中原困难
1.平城草木丰盛,牛羊成群,气候不冷不热, 而洛阳夏季酷热难耐,为什么要迁到洛阳去呢? 2.我是个大奴隶主,在平城有豪华的宅院,大量 的地产,还有众多的奴隶,生活的很好,不能迁都。 3.我们平城周围多数是鲜卑人,而洛阳周围多 数是汉人,语言不统一,多别扭。 4.平城是祖宗定下来的都城,已近百年了,我 们世世代代都住在这里,不能迁。
历史选修一
第三单元 第2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魏文官俑
北魏时期人民的服饰
北魏都城洛阳平面图
北魏龙门石窟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识记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 容,认识改革措施的相互关系。 • 过程与方法: 问题讨论与探究。 • 情感态度价值观: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 积极改革是值得肯定的 。 • 重点:孝文帝改革中创建新制和移风易 俗。 • 难点:理解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 位。
均田制的主要内容有如下四点: 一、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 受露田二十亩,分露田时会加倍或加两倍授给,以备休耕;身 死或年满七十岁,须还露田于官,桑田则为世业田,不须还官; 按照规定,桑田内要种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至于不 宜蚕桑的地区,则改受麻田,当中男子十亩,妇人五亩。 二、露田、桑田均不得买卖,但“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 得买所不足。” 三、奴婢受田数量和办法与农民相同。他们可得壮牛一头, 田三十亩,但不再给桑田。 四、地方官吏各随在职地区给予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 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新旧任相交接, 不许出卖。 后代谓此“公田”为“职分田”或“职公田”。
应当大庆。”
——《魏书· 拓跋澄传》
材料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提出迁都的外部 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产 生的影响。 解析:第(1)问的原因回答要注意是外部原因即客观原因; 第(2)问的影响要从对北魏自身和对洛阳的影响两个方面回答。 答案:(1)北方少数民族柔然强大,威胁北魏统治;中原先 进文化的吸引;洛阳经济文化发达,迁都洛阳有利于政治统治。 (2)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其规划和布局 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 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④均田制规定奴婢、耕牛都可以授田。这
对于有奴、牛的鲜卑贵族和世家大族来说,实 际获益最多。所以均田制得以在中原推行无阻。
(2)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 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3)实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4)影响
①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 生产积极性提高,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粮食产量 不断增加,从而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均田制是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并未从根 本上触动封建地主利益,它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征收 赋税和徭役,另一方面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3.洛阳的优势。 (1)曾是东周、东汉、曹魏、西晋的都城,自古以来就 是黄河流域政治文化中心。(2)周围地区农业发达,能给大 都市提供充足的粮食。
直接目的: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 革阻力 根本目的: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1)政治:旧都保守势力强大, 阻挠改革
1、原因
2)经济:旧都经济落后, 粮食供应困难
北魏政权怎么知道多 少农民分到了土地,又怎 么向他们征税、征发徭役 兵役呢?
“三长制”
思考:三长制实行之前的地方统治 机构叫什么?有何弊端?
北魏政权 北魏政权
宗主
农民
农民
“三长制”
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 内容:
影响: 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
编户,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 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 和徭役。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 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有利于国家对人民推行均田制
③均田制的推行极大地推动了北方内迁各族改变原先落后的 游牧生活而向封建农民的转化,推动了这一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 高潮的出现。
④均田制对后代土地制度也有很大影响,先后为北齐、北周、 隋、唐所沿用,实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这一制度的选择、推行 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5)与其他新制之间的关系:北魏推行的新制主要有俸禄制、 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等,其中,俸禄制使北魏吏治好转,为 各项制度的建立、实施提供了政治保障。均田制和与之相适应的 租调赋税制度一起构成了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从经济上保证了 俸禄制的继续推行,同时也为三长制的实行提供了客观条件,而 三长制的实行又保证了均田制和租调制的推行。总之,这些制度 彼此影响,互相作用,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 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