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峡库区万州生态环境问题的调研报告

三峡库区万州生态环境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万州区统筹城乡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问题研究的汇报重庆市万州区环境保护局(2008年8月5日)一、万州区统筹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与环境保护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万州区地处三峡库区腹心,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经济持续快续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环境投入逐年增加,污染防治水平不断提高,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局部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城市形象得到提升。

(一)加强统筹城乡生态保护与建设一是林业建设得到加强。

多年以来,万州在全民绿化、社会办林业的氛围中,全区先后实施了速生丰产林工程、长江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库周绿化工程、封山育林工程。

林业生态建设与1987年森林调查相比,林业用地由当时的117.13万亩增加到现在的227.98万亩,增加了110.85万亩。

其中生态公益林达到了159.59万亩,占70%;森林由69.04万亩增加到-1-167.63万亩, 增加了98.59万亩;森林蓄积由97.68万立方米增加到479.71万立方米, 增加了382.0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1993年12.7%增加到2007年的34.07%,增加了21.37个百分点。

实现了森林面积、蓄积、森林覆盖率三增长。

二是水土流失进一步控制。

自1989年被列为“长治”工程首批重点治理区以来,我们以小流域为单位,全力推进山、水、田、林、路、沟、池、凼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共实施39条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完成治理面积708平方公里,建设改造基本农田8.56万亩,实施封禁管护26.31万亩,实施农耕措施24.47万亩,建设水土保持林和经果林44.93万亩,配套修建塘堰、蓄水池、灌排水渠、沉沙凼、道路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3969处,水土流失面积从1989年的2405平方公里下降到2007年的1697平方公里。

三是地质灾害防治取得积极进展。

针对万州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点多面广、种类齐全,具有条带性且相对集中于城镇,以及地灾发生频繁且成灾损失巨大的特点,通过采取监测预警、搬迁避让、实施治理等一系列措施和手段,2001年以来,投资7.646亿元,实施二期地灾防治项目218个,其中,治理项目47个、搬迁避让项目25个、监测项目146个。

实施三期地灾防治项目385个,其中,第一批应急治理项目37个、第二批应急治理项目32个、搬迁避让项目36个、监测项目280个。

目前,二期治理项目和三期第一批应急治理项-2-目已全面完工,其余项目正在有序推进。

四是防震减灾工作有较大进展。

建成地震监测台一个,地震前兆监测台5个,修订了《重庆市万州区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将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纳入了行政审批范围,防震减灾工作有了明显进展。

(二)水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开展为确保长江干流水质稳定,万州全面推进了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一是积极推进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已建11个污水、垃圾处理设施。

城区4个,其中污水处理厂3个,垃圾处理场1个;集镇7个,其中污水处理厂4个,垃圾处理场3个。

这些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对库区生态环境的保护,特别是对三峡水库水质的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固体废物清理成效突出。

按期完成了二、三期蓄水库底固体废物清理任务,共清理生活垃圾61.6万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39.3万吨,清理危废1271.1吨,一次性通过了重庆市和国家的验收。

三是江面、库岸保洁良好。

持续开展了二期蓄水以来水库江面的清漂工作,2003年以来共打捞江面漂浮物6.1万吨,基本做到了“江面清,库岸洁”的要求。

四是启动了次级河流域的综合整治。

苎溪河流域综合整治规划已通过市政府审批,水环境综合整治中的污水垃圾等项目已通过国家发改委组织的评审,部分工程已开始实施。

五是加强了重点水源保护区的严格管理。

对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的排污口进行了清理整-3-顿,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96.4%。

监测表明:蓄水以来长江万州段水质总体保持稳定,基本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类水域要求。

(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措施落实较好一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得到有效推广。

2003至2007年,全区30个镇乡320个村20.1万户实施测土配方施肥60.61万亩;推广实施配方施肥面积27.5万亩,配方肥施用实物量0.951万吨。

二是生态富民家园工程和农村沼气国债项目的推行初见成效。

2003年以来,全区累计建沼气池2万余口。

据估算,每年可减少43.13吨CO和60.8吨S02的排放总量。

三是大力提倡和推广高效低毒农药并提高农民的施药技术。

高效低毒农药的使用率由2003的50%上升到了2007年的80%,高毒农药已基本得到控制。

四是建立了农业生态与环境的长期监测点。

按照三峡工程农业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项目的要求,对万州库区移民乡镇农药、化肥施用量,单位面积施用量,畜禽养殖污物处理等进行跟踪调查。

设立5个径流池观察点,对土壤和径流中的pH、有机质、农药、重金属等的含量实施了有效监测。

五是加大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制定了《万州区畜禽养殖区域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提出了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规范,规范了规模养殖场污物处理设施建设。

-4-(四)积极推进三峡工程统筹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试点示范项目按照《重庆市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试点示范项目实施方案》,万州共涉及以下四个方面项目。

1、消落区生态环境治理试验项目。

项目要求设置70亩试验基地,开展消落带侵蚀典型区植被恢复的试验与示范;选择10亩试验基地,开展城镇景观区消落带生态恢复技术示范试验研究;选取支流地段30亩左右的消落带,开展支流回水区生态修复技术示范。

该项目由我区配合市科委实施,目前已进入放大性中期试验阶段,完成了瀼渡镇70亩消落区耐淹植物定植。

同时,我区还加速推进6个消落区治理项目,其中黄泥包至万一中库岸综合整治项目设计方案已通过市级评审。

2、支流饮用水工程试点示范项目。

我区黄柏乡场镇供水技改工程为规划的试点示范项目,规划供水区域1平方公里,涉及一个集镇和三个村,用水人口3800人,工程投资概算150万元。

目前,可研和设计报告已于3月底通过市级评审,待三峡办批准后即可实施。

3、库区农村截污示范项目。

包括农村沼气池建设、典型村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养殖场污染治理和库区测土配方施肥等四个示范项目。

其中,农村沼气池建设项目已完成789口,占总任务2935-5-口(其中移民户用沼气池2419口)的27%。

我区纳入首批推进的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典型村为钟鼓楼吊龙村、瀼渡镇高村,正在进行设计报审工作。

养殖场污染治理项目涉及的7个养殖场中,大周镇良种猪繁殖场和沙河街道移民后扶生态养殖小区污染治理工程已完成可研论证及施工设计,方案已通过市级评审,进入施工准备阶段;黄柏乡兴旺养殖场等5个污染治理项目也正在进行设计等前期工作。

库区测土配方施肥示范项目共有40000亩示范区,其中我区5000亩。

目前,已启动示范区选址工作,完成大周镇5000亩测土配方施肥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

4、城镇截污示范项目。

该项目主要用于污水处理厂建设及运行补助和船舶污染治理,目前已完成设计方案市级评审。

(五)节能减排工作加紧推进我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节能减排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了节能减排责任制。

成立了以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初分别将节能减排目标分解下达给各镇(乡)、相关部门和企业,建立了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

二是节能减排基础工作扎实开展。

建立和完善了节能减排指标统计、监测、考核体系,制订编制了《万州区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万州区2008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万州区“十一五”-6-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实施方案(2007—2010年)》。

三是严格执行《重庆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约能源评估和审查办法》和《重庆市工业项目环境准入规定》等政策规定,严格执行项目开工建设“六项必要条件”,从源头把好能耗环保关。

四是每年在化工、机械、食品、医药、建材等行业依法实行1—2户企业强制进行清洁生产审核,开展循环经济工作试点。

五是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万州水泥、龙腾钢厂、恒隆冶金被依法实施关停。

六是大力实施工程治理减排。

索特盐化、万兴烟叶等企业新建了烟气脱硫设施,乳峰乳业、昊元集团等企业对超标排放废水进行了治理,环球陶瓷、万光电源实施了煤改气,明镜滩、沱口、新田镇、大周镇、武陵镇污水处理厂先后建成投入运营。

七是在工业、建筑、交通、市政等重点用能领域大力推行节能工作,带动全社会节能减排工作的全面开展。

2007年,全区万元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8.9%,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比2005年下降3.72%和3.78%。

二、万州区统筹城乡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万州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地处库区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困难,有些问题已成为制约库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地方政府难以解决的难题。

(一)三峡工程移民迁建给我区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影响-7-三峡工程移民迁建,对库区生态环境产生了四大影响。

1、加重了水土流失。

大量的移民在大范围和相对集中的时间内搬迁安置,万州库区由于地质条件差,地表形态和地质结构复杂,大量动土后,不少生态植被遭到了人为的毁损,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

据2005年遥感调查资料显示,万州水土流失面积1991.63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57.61%,年土壤侵蚀总量673.15万吨,平均侵蚀模数3379.9吨/平方公里.年,年入库泥沙200万吨,已成为三峡库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2、加大了污水、垃圾治理难度。

数十万移民的就地就近后靠安置,集镇人口和城市人口的迅速膨胀,城镇治污设施建设跟不上城镇人口聚集的速度,污水、垃圾和其他废弃物的集中排放,环境污染的“集约化”,给城市、集镇污水、垃圾的达标治理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

3、衍生了地质安全隐患。

城市和行政企事业单位在搬迁建设过程中,由于地势条件的限制,被迫采取了一些大挖大填方式,不仅造成了原始地质的重大改变,而且还形成了不少的高切坡。

遭到改变了的原始地质和形成的高切坡、深回填,短时间内很难稳定,这就造成了大量的地质安全隐患。

4、减弱了长江水体自净能力。

三峡工程成库蓄水后,库内水流速减缓,水体稀释自净能力减弱,水环境容量降低。

虽然长江-8-干流水质目前基本满足II类水域要求,但部分次级河流受水库回水顶托的影响而出现富营养化,污染较重,不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

(二)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依然严峻三峡工程蓄水后,万州已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地质灾害防治形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