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核心汇编编制人:黄玉丹使用时间:第13-14 周核心知识点 1 生态问题基本思路一、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思路1.自然原因主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植被覆盖率、地质特点等。

( 1)地形原因:海拔、地势起伏状况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如山地陡坡易发生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

( 2)气候原因:气温、降水、风力、风向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如荒漠化通常与气候干旱、风力大有关,水土流失通常与降水集中、多暴雨有关。

( 3)土壤原因:土壤特性会影响区域生态环境。

如黄土高原的土壤以粉砂颗粒为主,垂直节理发育,土质疏松,碳酸钙含量高,遇水易崩解,会使水土流失更加严重。

( 4)植被原因:植被破坏会引发多种生态环境问题。

如水土流失、荒漠化、气候变暖、地下水位下降、滑坡、泥石流、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 5)河流原因:河流流量的大小、侵蚀强度等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关系。

如泥石流、水土流失的发生等。

2.人为原因:主要从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不和谐方面分析。

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等。

农业结构单一或不合理,会导致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遭到破坏;居民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如柴草的大量使用,会导致植被破坏、秸秆不能还田、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1)湿润地区+地表植被稀疏,容易产生水土流失。

(2)湿润地区+山区+地表植被破坏,容易产生泥石流和滑坡。

(3)干旱的农业区+不合理的灌溉,容易产生土地盐渍化。

(4)牧区+过度放牧+过度垦殖等,容易产生土地荒漠化。

(5)干旱农耕区+引水灌溉,容易使河湖水量减少,产生土地荒漠化、盐碱化。

二、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思路1.解决区域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1)针对产生环境问题的自然因素的对策:首先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因素,然后从减弱或消除那些自然因素对环境问题的影响角度分析对策。

如:水土流失的产生与地形坡度有关,可以通过植树造林、修筑梯田、平整土地等措施减轻水土流失。

( 2)针对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的对策:改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顺应自然发展规律。

如:毁林开荒——退耕还林,围湖造田——退田还湖,陡坡垦荒——立体农业,农业结构单一——多种经营。

( 3)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把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治理环境问题。

如:我国南方丘陵山区,要治理水土流失,最好的措施就是发展立体农业;我国牧区荒漠化治理,除了规定合理载畜量外,还要加强人工草场建设;我国东北林区,除了保护森林外,还要加强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等。

2.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1)植树造林,水土保持,草原建设和国土整治的重点生态工程。

(2)在河流中、上游流域建设水土保持重点防护工程。

(3)建立重点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4)建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

(5)加强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和宣传,积极倡导全民参与。

知识网络】气候地貌石质荒漠化核心知识点 2 荒漠化问题一、几种荒漠化问题的对比分析1.土地沙漠化: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

正因为如此,凡是具有发生沙漠化过程的土地都称之为沙漠化土地。

沙漠化土地还包括了沙漠边缘风力作用下沙丘前移入侵的地方和原来的固定、半固定沙丘由于植被破坏发生流沙活动的沙丘活化地区。

2.石质荒漠化(又称石漠化) :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而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衰退或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

从成因来说,导致石漠化的主要因素是人为活动。

由于长期以来自然植被不断遭到破坏,大面积的陡坡开荒,造成地表裸露,加上喀斯特石山区土层薄,基岩出露浅,暴雨冲刷力强,大量的水土流失后岩石逐渐凸现裸露,呈现出“石漠化”现象,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石漠化”的程度和面积也在不断加深和发展。

“石漠化”发展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土地资源的丧失。

又由于石漠化地区缺少植被,不能涵养水源,往往伴随着严重人畜饮水困难。

3.次生盐渍化又称“次生盐碱化”:指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

主要发生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地下水位较高、地下径流不畅、地下水中含有较多可溶性盐的冲积平原,如我国的华北平原、松辽平原、河套平原、渭河平原等。

因受人为不合理措施的影响,使地下水抬升,在当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条件下,使土壤表层盐分增加,引起土壤盐化。

防治的关键在于控制地下水位,故应健全灌排系统,采取合理灌溉等农业技术措施,防止地下水位抬升和土壤返盐。

二、石质荒漠化:1. 石漠化的成因分析:(1)自然原因:①山地地形,坡度大,土壤贫瘠;②降水多且集中,对地面冲刷作用强。

(2)人为原因:①人口激增带来的压力;②人类活动不合理(如:滥垦耕地、砍柴伐薪)2.石漠化的主要分布区:在湿润、半湿润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区。

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区和江南丘陵区(红色荒漠化)三、盐碱化类问题分析思路核心知识点 3 水土流失问题、水土流失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1.概念:水土流失指在流水、风力等外力作用下,土壤受到侵蚀(破坏、磨损、散、搬运、沉积的过程)的现象,般在坡耕地、放牧的荒山荒坡、沟壑等三种土地产生这种生态环境问题。

2. 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表物质性状、地形坡度、降水强度、地表植被覆盖率等;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主要是通过改变地表形态和植被状况来影响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水土流失源头地区——山区——侵蚀和淤积;水土流失下游地区——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害;生态恶化——干旱灾害频繁。

关联分析如下: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原因:①黄土土壤特性:无层理、垂直节理发育,与土质的疏密程度关系密切,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

②气候: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

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③地形地质: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

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

④植被: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

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降雨和径流的能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

人为原因:开垦坡地、毁坏树木、过度放牧、开矿、无计划修建窑洞。

四、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点睛】黄土高原不同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工程措施 A 固沟工程、B 护坡工程、C 保塬工程农业技术措施平整土地、栽培种植、田间管理等不适宜耕种的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生物措施有条件的地区:大力植树种草,实行乔、灌、草结合五、黄土高原和南方低山丘陵区的水土流失状况对比黄土高原和南方丘陵山区都是我国水土流失发生的典型区域,但两者在成因、危害及解决措施方面又不尽相同,具体分析如下:1. 两地水土流失原因对比共同点:人为滥垦乱伐;不同点: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南方丘陵山区降水丰沛。

2. 两地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同;南方丘陵山区水土流失造成的损失更大。

主要原因:①南方丘陵山区人均土地少,每单位土地的生物生长量和产值较高;②南方丘陵山区多为较薄的地表疏松土层覆盖的石质山地,一旦表土被冲核心知识点 4 森林、生物多样性问题一、森林的作用1. 经济效益: 提供木材或其他林产品,并且进行深加工等,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2. 生态作用地区生态作用 全球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 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 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地势起伏大的湿润地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干旱、半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城市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滞尘 沿海防止海风、海浪的侵袭1. 破坏的原因: 人类的开发① 开辟农场或牧场②商业性伐木③毁林开荒,发展农业④修建公路、铁路、水利设施、开矿、城市建设2. 破坏后的危害① 湿润、半湿润地区—水土流水(过程:植被破坏后,截留大气降水减少,雨水下渗减少,导致地表径流增加,流水 侵蚀加剧,导致水土流水严重) 。

② 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荒漠化(过程:植被破坏后,土地裸露,土质疏松,导致蒸发量增大,水资源缺乏,风力 侵蚀搬运作用加剧,导致沙漠扩张,沙质土地面积扩大。

)③ 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植被为生物尤其是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场所,提供食物;植被破坏后,野生生物的栖息地 破坏,活动空间缩小,食物生存空间缩小,食物量减少,因而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④ 气候恶化,变得干旱 --- 植被破坏后,空气中的水汽、云量减少,降水减少,降水变率增大,气温年较差变大。

⑤ 旱涝灾害加剧 --- 汛期,涵养水源减少,地表径流增加,易造成洪涝灾害;旱季,降水减少,蒸腾作用减弱,蒸发量 增大,水资源缺乏导致旱灾发生3. 开发、保护措施①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② 建立自然保护区③ 保护性开发,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④ 采伐与更新相结合三、生物的多样性四、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1)自然原因:自然灾害2)人为原因:狩猎、采集、污染、毁林开荒、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捕捞、湿地破坏3. 治理措施不黄土高原侧重退耕还林、还牧;南方丘陵山区侧重发展多种 - 水土流失会造成更大损失。

蚀,恢复更加困难;③地处江河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核心知识点 5 湿地问题1. 沼泽湿地形成原因(1)方法 收入:水的来源(降水、积雪、冰雪融水、冻土融化) 支出:地势状况、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 (2)举例:① 三江平原的沼泽地:气候湿润,降水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不易下渗。

② 青藏高原的湿地: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少;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底下冻土层厚,不易下渗。

③ 长江中下游湿地: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

2. 湿地的生态作用(1)调节气候、美化环境、涵养水源、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

( 2)河流流经湿地时, 还会沉积泥沙和营养盐, 导致河流入海口泥沙及营养盐减少, 出现三角洲萎缩, 3. 湿地破坏的原因( 1)围湖造田、或者沼泽地排水开荒( 2)各种建设占用( 3)调水导致湿地补给减少(4)全球变暖,冰雪补给量—短期增多,长期减少4. 湿地目前面临的问题( 1)湿地萎缩( 2)污染严重5. 湖泊面积变化的原因 1)看变化时间的长短长期(如一万年以来)主要是自然原因,如全球变暖导致的气候变干,蒸发量大 近几十年的变化主要是人为原因。

季节变化一般与季节性降水或冰雪融水有关 2)看湖泊所在地外流湖 萎缩围湖造田;中上游植被破坏,泥沙淤积 面积增加 退耕还湖;中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干旱区内流湖萎缩气温变化,冰雪融水量减少;入湖河流径流量减少 3)外流湖缩小问题的分析模型6. 不同湿地开发保护的主要目的大河中下游湖泊调蓄洪水,减轻洪水威胁 内陆干旱区湖泊调节气候,防止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恶化 大河上游(如我国三江源湿地)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水源东北三江平原湿地调节河湖水量,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 黄河三角洲湿地 净化水质,降解内陆河流污染物,提高环境质量;蓄滞洪水;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 7.湿地的保护措施鱼类资源较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