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现实主义倾向
我最初对于现实主义的创作是在中学的一些东西。
比如知道了《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创作的代表,而《离骚》则是浪漫主义的精华。
这是我对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最基本的概念的印象。
与此不同的是马克思文艺理论中关于现实主义的叙述深度与广度远远超过了此前的理解。
现实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侧重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客观性较强。
它提倡客观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世界各国的文学艺术自始就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现实主义的因素和特色,并随着社会历史条件而发展变化。
在文学艺术领域,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主要倾向是源远流长。
做最基本的例子,现实主义就如我们知道中国中国现当代的基本国情一样,由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一些软硬件设施还不完善,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有待提高,所以在制定一些政策条理的时候要注意到这些问题,这便在广义上遵循了现实主义;而浪漫主义就是犯了左右倾的错误或者根本不根据需要来解决问题。
就如同最初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浮夸行为。
作为唯物主义思想的杰出代表,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思想也体现在其对现实主义创作的思想主张中。
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和唯物主义在反对宗教与唯心主义斗争中的胜利,以及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广泛传播,也都促使人们打破传统的观念和幻想,转而用比较客观的眼光来观察世界,研究社会现实问题。
在这样的历史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作家不满于浪漫主义文学耽溺于主观幻想和个人叛逆精神而忽视客观社会现实的主观主义创作方法。
他们继承和发展文艺复兴、特别是启蒙运动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主张冷静地观察和评价资产阶级统治带来的种种弊病和矛盾,如实地客观地描写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日常生活,从剖析人物性格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揭示造成种种社会罪恶和弊病的根源。
这样,以如实描写现实生活,揭露批判社会黑暗为其特征的现实主义文学,就逐步代替浪漫主义,成为在欧洲占主导地位的文学思潮。
而大家都可以看出,看似与此矛盾的的是马克思推崇现实主义,因为马克思思想的渊源之一是浪漫主义。
对待浪漫主义,马克思不是一刀切地完全否定。
对德国浪漫主义先哲,马克思持敬畏的保留态度。
马克思对社会主义最初的构想中,德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是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这一点并不能成为我们否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由,因为马克思将其理论精髓结合与社会的实际,提出科学社会主义这一理论,开创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纪元。
那么我们暂可以这么说,在马克思主义中,现实主义是张主导的,而此时浪漫主义应为此让道。
现在来看看现实主义在文学中的表现,首先现实主义文学基本特征:一,注重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力求使艺术描写在外观上、细节上符合实际生活的形态、面貌和逻辑;二,注重典型化方法的运用,力求在艺术描写中,通过细节的真实表现生活的本质,规律;三,作家一般不在作品中直抒感情,作品的思想倾向较为隐蔽。
这些特征使得现实主义在文学领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不是昙花一现。
重要表现则在于‘莎士比亚化’与‘席勒化’两大现实主义流派。
莎士比亚意在真实的揭示现实的某些本质方面,较广泛地反映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和思想,在人物塑造上,坚持个性化,反对类型化,而且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而勒是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剧作家,席勒化是指创作中以抽象理想代替客观现实的唯心主义创造倾向。
与莎士比亚化相对,即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原则。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即便是在同一历史背景下,人们由于其所处立场的不同、现实环境的制约、关注问题的差异,决定了他们的思想与评判可能大相径庭,哪怕是对已有定评的人物与事件。
所以,在我看来,马克思推崇现实主义,尤其是现实主义中的‘莎士比亚化‘并
不能将浪漫主义枪毙,决定他的优劣,而只是一家之说,在给自己的思想倾向定性时,不能太绝对,因为这根本没有对错之分。